(三)骨、角、牙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052
颗粒名称: (三)骨、角、牙器
分类号: K876.1
页数: 5
页码: 133-1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卜骨数量不多,仅有部分型式。Aa I式:标本ⅡH30:1,臼部完整不切半,臼角也完整不切除,基本不经太大修整,保持较为原始的形态。骨臼以下开出一平面,其上留有圆形钻孔,排列无序,只有钻、灼。此型式的卜骨,在本遗址中只见于中商时期的文化层中,不见于晚商堆积中。另外,还有数件破损严重者,均为钻、灼兼施,不见施凿。骨匕标本I T16④:1,长条形,质地光滑坚硬。通长14.7厘米;ⅢT17④:8,磨制光滑,仅存匕头。残长8厘米;ⅢT17④:9,制作精美,匕首部残失。早商、中商和晚商遗址中出土的此类骨铲,型式基本相同,无大的变化。标本ⅢT17④:4,不规则长方形,中部一单面行钻的圆穿,单面直刃。标本ⅢT17④:3,系动物腿骨纵剖整修而成的。
关键词: 中商时期 文化遗物 骨器

内容

卜骨数量不多,仅有部分型式。
  Aa I式:标本ⅡH30:1,臼部完整不切半,臼角也完整不切除,基本不经太大修整,保持较为原始的形态。骨臼以下开出一平面,其上留有圆形钻孔,排列无序,只有钻、灼。残长7.5厘米(图一二〇,4)。此型式的卜骨,在本遗址中只见于中商时期的文化层中,不见于晚商堆积中。
  AaⅢ式:钻、灼、凿兼施,但是凿只是象征性的一个补充性工序,在钻坑内只有一道印痕而已。标本ⅢT49④:1,残长6.8厘米(图一二〇,3)。
  B I式:标本I H84:2,骨版经整修。双面都有圆形钻坑,并有灼痕。残长11厘米(图一二〇,1)。
  另外,还有数件破损严重者,均为钻、灼兼施,不见施凿。如标本ⅢH15:3,残长8.3厘米(图一二〇,2);ⅢH15:4,灼痕偏于钻坑一侧,钻灼排列较乱,无规律。残长7.7厘米。
  骨匕标本I T16④:1,长条形,质地光滑坚硬。柄部略残。通长14.7厘米(图一二二,2;图版九,4);ⅢT17④:8,磨制光滑,仅存匕头。残长8厘米(图一二一,3);ⅢT17④:9,制作精美,匕首部残失。残长10.5厘米(图一二一,6)。
  骨笄是商人常用的束发用具。依笄尾形态不同分为A、B、C、D四型。
  A型笄尾较粗,呈钉帽状。标本ⅡTG11③:3,磨制较精,尖部锐利。长8.8厘米(图一二一,2;图版九,5)。
  另外,还有很多笄尾残断和尾、首均残的骨笄子,标本ⅢT45④:2,残长8.9厘米(图一二一,4);ⅢT17④:5,残长9厘米(图一二一,9);I T66④:2,残长8.3厘米(图一二一,8)。
  骨铲依其选材之不同分为A、B两型。
  A型乃猪之下颌骨截取磨制而成。早商、中商和晚商遗址中出土的此类骨铲,型式基本相同,无大的变化。依骨铲上钻孔位置的变化,分为三式:中商时期只有AⅡ式一种。标本ⅢT17④:4,不规则长方形,中部一单面行钻的圆穿,单面直刃。刃部略有残失。残长9.3厘米,宽6.2厘米(图一二二,4)。
  骨锥依加工方式不同分为A、B两型。
  A型以自然动物骨骼纵剖后,稍做加工而成。标本ⅢT17④:3,系动物腿骨纵剖整修而成的。呈长条形,尾部扁平弯曲,尖锋部略残失。残长12.7厘米(图一二一,1)。
  B型以自然动物骨骼纵剖后,经过非常精细的磨制,已看不出骨骼的原来特征。
  标本ⅢT2④:5,系用动物腿骨纵剖磨制而成。断面呈椭圆形,近尾部有一椭圆形穿孔。尾部残失,尖锋锐利。残长7.3厘米(图一二一,11);I H58:10,断面呈圆形,磨制精细,近尾部饰一周凹弦纹。尾和尖锋部均有残失。残长3.7厘米(图一二一,12)。
  骨镞仅有Ab型。标本I T82④:2,镞首和铤尾部均残失。残长7.2厘米,锋残长4.5厘米,前铤长1.1厘米,后铤残长1.7厘米(图一二一,10);角锥ⅢT17④:6,应是从鹿角切割下一段加工而成。长6.6厘米(图一二一,7);ⅢH15:5,锥首部残断,尾部斜切。残长8.2厘米(图一二二,5)。
  鹿角切割料标本ⅡJ3:2,两端被切割后所余之切割料,尾端为截料时所留,首端可能曾被截取过一件鹿角锥。在商文化遗址中常见这类切割料,有的常被剖成多瓣,磨制成其他骨角器。此料长12厘米(图一二二,3);ⅢT5④:9,一段断面呈圆形的鹿角,一端为横切,另一端为斜切。有明显的切割痕迹。从切割痕迹判断,应是使用某种质地的锯子剖锯而成的。粗长15厘米,径约4.3厘米(图一二二,6);ⅢH15:2,残长33.5厘米(图一二二,1)。
  兽牙标本I H92:1,细长,首部齐平,牙跟部长于釉质牙白部。属种不明。残长6厘米(图一二一,5)。

知识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邢台粮库遗址》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系统分布了邢台粮库遗址的发掘成果,客观全面地综述了该遗址先商、中商、晚商时期的遗迹、遗物。对于研究邢台地区商文明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资料,此外还介绍了该遗址发现的汉、唐、宋、元至明清各阶段墓葬的发掘新收获。这批科学发掘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初步研究,将有利于解决豫北冀南地区考古学中的诸多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