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石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051
颗粒名称: (二)石器
分类号: K876.2
页数: 5
页码: 129-1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铲种类较多,依整体器形差异可分四个型。中商时期仅见A、B型。
关键词: 中商时期 文化遗物 石器

内容

石铲种类较多,依整体器形差异可分四个型。中商时期仅见A、B型。
  A型仅1件。ⅡT47④:1,青白色沉积岩质,扁平状,单面弧刃。通体磨光。上部和部分刃残失。残长5.7厘米,宽7.9厘米,厚0.7厘米(图一一九,1)。
  B型仅1件。I H55:2,灰白色石质,单面弧刃,通体磨光。大部分已残失,仅存刃部。残长3厘米,宽3.5厘米,厚0.8厘米(图一一九,3)。
  石刀与石铲一样,也是出现比率较高,器形种类繁多。依据器形差异可分为四型。中商时期仅见Aa、B、C、D型。其中C、D型石刀仅见于中商文化层中,晚商地层中不见。
  Aa型标本ⅡTG11③:5,青灰色,拱背呈半月形。双面直刃,通体磨光。长8.5厘米,拱背处最宽2.7厘米,厚0.7厘米(图一一八,2;图版九,1);ⅡTG11③:6,深青色石质。一端残断,残长5.3厘米,宽3.5厘米(图一一九,6);I T82④:1,青灰色石质。一端残失,残长7.7厘米,最宽处3厘米,厚0.6厘米(图一一八,1)。
  Ab型刃部在弧面一边,为双面弧刃。I H55:3,残长5厘米,宽4.6厘米,刀壁最厚处0.55厘米(图一一八,3)。
  B型标本IT123④:3,青石灰岩质,质地坚硬。整体器形呈圆角长方形,磨制光滑细致,弧背,单面弧刃,中间有一双面行钻的圆穿孔。长11.4厘米,宽5.5厘米,厚0.9厘米(图一一八,7;图版九,2);I H41:27,青砂石质,直背直刃,单面刃,整体磨制较精,一端残断。残长9.7厘米,宽5.7厘米,厚0.7厘米(图一一八,10)。
  C型标本I H41:28,深青色砂石质,直背,单面直刃。上边长8厘米,下边长10.5厘米,高4.5厘米,厚0.8厘米(图一一八,11);ⅢH15:1,青灰色石质,双面直刃。一端残失,上边残长8.7厘米,下边残长1 1.4厘米,高5.5厘米(图一一八,9);I H26:1,双面直刃。一端残断。残长7厘米,宽4.1厘米,厚0.8厘米(图一一八,4);ⅢT49④:3,青灰色石灰岩质,直背,单面直刃。一端残断。残长8.3厘米,宽5.4厘米,厚0.6厘米(图一一八,5)。
  D型标本I H84:1,青石质,长条卵形,拱背,弧面,双面刃。尾部略残断。残长10.8厘米,宽3.8厘米,厚0.7厘米(图一一八,8;图版九,3);ⅢT17④:2,青色石灰岩质,拱背,双面弧刃。残长10.2厘米,宽6.6厘米,厚0.8厘米(图一一八,6);ⅢT16④A:7,青色石灰岩质,拱背,双面弧刃。磨制光滑。长11.1厘米,宽4.6厘米,厚0.6厘米(图一一九,13)。
  石凿标本ⅢT5④:10,青色,石灰岩质。长条形,单面直刃。长11.5厘米,宽4厘米,厚2.4厘米(图一一九,8)。
  石镰仅见镰体较宽的B型。标本I H55:1,青石质,弓背,单面凹弧刃,首尾均残失。残长7厘米,宽3.1厘米,厚0.7厘米(图一一九,9);ⅢT16④A:6,青色石灰岩质,拱背,双面直刃。首部残失。残长1 1.5厘米,刃部宽4.5厘米(图一一九,5);ⅡTG11③:4,青色石灰岩质,拱背,双面弧刃,通体磨光。残失首部。残长7.8厘米,宽3.6厘米,厚0.9厘米(图一一九,12)。
  另有石镰的半成品。标本ⅡT68④:8,为青色石灰岩质,质地致密。整体器形应是制作B型石镰的,基本打磨成型,惟余开刃。长8.7厘米,最宽处3.2厘米,厚0.6厘米。
  石杵这类石器,在其他商代遗址中常出土于夯土建筑的夯土层中,可能与建筑夯层的夯筑有关。型式较单一,有的磨制,但多数为琢制成形。
  标本ⅢT23④:1,青色石灰岩质,似因长期使用而通体光滑,整体像石斧形,但未刃。长12.4厘米(图一一九,10)。ⅢT23④:2,青色石灰岩质,长条状,两端均呈圆弧状。长7.5厘米(图一一九,2)。ⅢH17:7,青灰色石灰岩质,通体磨光,未开刃。
  长21厘米(图一一九,7)。
  石锤仅有一件。标本ⅢT14④:1,青黑色石质,上部残断,下部浑圆,中腰断面呈椭圆形。腰部一侧平直,一侧呈亚腰形。锤底有明显使用痕迹。残长10厘米(图一一九,11)。
  石坯标本I H41:2,为红黑相间色的石材,磨光,残失严重,不明器形。残长5.5厘米(图一一九,4)。
  单孔石料标本I M38:3,青色石。扁平,中部有一钻孔,系单面行钻。一侧磨出一沟槽。残长10.5厘米,残宽6.8厘米,厚0.8厘米(图九三,3)。
  此器实际上为一件欲改制的石料。这类做法,在商代遗址中颇为常见,如多数为大型玉器损毁后改制小型玉器。这说明,邢台粮库遗址的商代居民,用于制作石器的石料也是较为珍贵的,大器损毁后还用其石料改制其他石器,重新利用。另外,从一侧磨出的沟槽来看,当时的居民切割石料的方法已很先进,与殷墟先民们切割玉料的方法完全相同,即借助细砂的力量来切割石材。

知识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邢台粮库遗址》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系统分布了邢台粮库遗址的发掘成果,客观全面地综述了该遗址先商、中商、晚商时期的遗迹、遗物。对于研究邢台地区商文明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资料,此外还介绍了该遗址发现的汉、唐、宋、元至明清各阶段墓葬的发掘新收获。这批科学发掘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初步研究,将有利于解决豫北冀南地区考古学中的诸多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