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灰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033
颗粒名称: (一)灰坑
分类号: K878
页数: 20
页码: 65-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商时期遗存遗迹,中商时期的遗迹现象较为单纯,大部分为灰坑。
关键词: 中商时期 文化遗迹 灰坑

内容

(1)
  Ⅰ H55
  位于I T1的东半部,西半部整个被I H4破坏掉,东侧延伸到东隔梁内。开口于I T1③层下,被I H4打破,向下直接打破生土层。坑口呈不规则形,整个探方内,除被I H4打破部分外,几乎都是I H55的遗存。坑口距地表0.4米,距坑底深约0.55米;坑口长至少4米,宽至少2.25米;坑壁近直,坑底近平略向西倾斜(图六五)。
  填土为由灰褐色与黄土混合而成的杂土,土质稍软,包含有烧土粒、炭灰和大量陶片。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略次之,纹饰以粗绳纹和细绳纹最常见,另有附加堆纹和弦纹。可辨器形有折沿高实足尖鬲、深腹盆、附加堆纹瓮等(图六六)。
  (2)Ⅰ H26
  位于I T20西部,大部分在本发掘区西侧外,未能发掘完整。本灰坑开口于I T20③下,被同层开口的I H2打破,同时又打破I H89和生土层。该坑口呈不规则长条形,南北长4米,东西至少宽1.7米;坑底近直,北部斜收较甚,坑底南北长4米,东西为1.2米(图六七)。
  坑中填土为多层颜色各异的灰色土和褐色土相间堆积而成,土质疏松,含水量小,砂性大。除夹杂有木炭屑和烧土粒外, 近坑底部的填土中有部分青膏泥土。从整个发掘工地来看,包含青膏泥土的遗迹单位较多,它们很大程度上可能与制陶有关。
  填土中出土大量夹砂灰陶片,多数可能为鬲的残片。可辨器形较简单,有鬲、豆、盆、罐等(图六八)。
  (3)Ⅰ H41
  位于ⅠT77中部,实际是整体呈东南—西北走向的一条灰沟,沟壁斜收,底部近平。其向西北进入ⅠT58探方内,向东南延伸出本发掘区外。开口于ⅠT77③层下,被 ⅠH14、ⅠH23、Ⅰ H25和Ⅰ J1打破,同时又打破Ⅰ T77④和生土层。该灰沟口距地表 0.4米,至沟底深1.25米;在本探方内暴露部分沟口长4.6米,宽至少4米,沟底长4.6米,宽至少4米(图六九)。
  沟内填土为灰褐色土,杂有较多的草木炭灰。出土陶片较多,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普遍饰中、粗绳纹。可辨器形有高实足尖鬲、附加堆纹大体鬲、折沿浅腹平底盆、折沿浅腹圜底盆、束颈盆、深腹盆、罐、瓮等(图七〇、图七一)。
  (4)Ⅰ H24
  位于ⅠT78东南部,部分延伸到本探方的东隔梁和南部探方的北隔梁之下。开口于1 T78③层下,其下打破I T78④层。坑口大致呈不太规则的椭圆形,坑壁较直,近底内收。坑口距地表0.4米,至坑底0.48米;坑口长径1.4米,短径1.3米,坑底长径1.36米,短径1.1米。坑内填土为黄褐色土与灰褐色土相间堆积而成(图七二)。
  出土陶片较多,夹砂陶和泥质陶几乎各占50%,陶色以灰陶为主,常见中、粗绳纹,中绳纹多见于泥质陶上,粗绳纹则以夹砂陶上常见。可辨器形有鬲、豆、筒形杯、罐和盆等(图七三)。
  (5)Ⅰ H35
  位于I T80南部,部分延伸到南部探方的北隔梁下。开口于第3层下,被I H17打破,其下打破I T80④层。坑口大致呈椭圆形,距地表深0.8米,至坑底0.9米;坑口长径4米,短径1米,坑底长径2.5米,短径1米。
  坑内填土可分三层:I H35①为灰色土,质松疏;I H35②为灰褐色,较上层略硬;I H35③是黄褐色土,下边是生土。整个坑内的所有填土层,均呈坡状堆积,明显是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倾倒的(图七四)。
  本灰坑因为被I H17破坏严重,大部分被扰动,再加上近现代的基建破坏,在本探方只留有一少部分。坑内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部分泥质灰陶。可辨器形有鬲、甑、豆和罐等(图七五)。
  (6)I H125
  位于I T93东南部,东分延伸到本区T94探方内,向南延伸到本发掘区以外。本灰坑开口于第3层下,被I J9、I H92、I H123和I H124打破,又打破I H127。由于被后来遗迹频繁打破,其坑口形状已不甚清楚,坑底较平。坑口距地表深1.1米,距坑底深0.5米,坑口残长3.1米,残宽3米(图七六)。
  坑中填土为灰褐色土,土质松疏,含大量炭灰、烧土粒等。出土陶片较丰富,大部分为夹砂灰陶的鬲口或鬲足残片(实足尖普遍较高),部分泥质灰陶;器形除鬲外,还有罐、瓮等;陶色普遍较深(图七七)。
  (7)I H127
  位于I T93的中部偏北处,北部延伸到北隔梁下。开口于第3层下,被I J9、I H92、I H126、Ⅰ H124、IH125等单位打破,其下打破生土。四周均被其他遗迹单位所打破,其坑口形状已无法知晓。
  坑底较平整,应是有意所为,或曾为窖藏坑,或曾作为半地穴式居住址使用。坑口残长2.5米,宽至少1.6米,深0.5米(图七八)。
  坑中填土为黄灰土,土质松软,含较多的木炭屑、烧土粒。出土陶片较少,有少量鬲片、高实足尖的鬲足,其他还有罐、深腹盆、宽折沿盆、甑、豆柄残片、敞口厚胎红褐陶杯、瓮等;另外,在此坑的偏北处有一小堆贝片集中出土,可能为一件以贝片组成的复合装饰物(图七九)。
  (8)ⅡTG11
  ③主要堆积于探沟的东北部,东部被大面积的回填土层所打破,西部被现代房基夯土所打破,大部分面积叠压在本探方的北壁下。距地表0.45~0.95米,层厚0.2~1.2米。
  填土为灰土,质地松软,内含有少量的黑灰土层,似为大量木质腐化的堆积物。整个土层堆积状况为中间厚周边薄,呈坑状。出土陶片较多,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陶次之,偶见褐色陶;可辨器形有大型鬲、小型鬲、附加堆纹鬲、甗足、高领罐、中口罐、盆、甑、小口瓮、簋圈足、豆腹片等,其中陶鬲特征非常明显,多数鬲口沿为双唇,折沿,沿面上饰一周凹弦纹,颈下有一素面带,素面带与其下绳纹之间常见一周凹弦纹相隔,这些特征都是中商时期的典型特征。另有牛角、猪骨、狗骨以及其他一些小型动物的骨骼,可能是禽类动物。其他还有一些石器,以石镰为多见(图八〇、图八一)。
  除上述中商时期的遗物外,此坑中还可见到少量先商时期的遗物,标本如ⅡTG11③:16卷沿鬲口沿,为花边口,卷沿,线性细绳纹(图八〇,5)。可能是原ⅡTG11③曾破坏到先商堆积层,并将其中先商的遗存与中商遗存一起倾倒于此而形成的。
  (9)ⅡTG4④
  主要分布在探方的北半部。灰黑色土层,较松软,杂大量木炭灰和烧土块。层表距地表深1.9~2米,厚0.1~0.45米。本层出土陶片较多,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陶次之,偶见原始瓷器残片。纹饰以中绳纹为大宗,粗绳纹主要饰于部分陶鬲上,其他还有附加堆纹、凹弦纹,少见素面磨光陶片。可辨器形有鬲、深腹盆、罐、折沿甑、卷沿直腹簋、爵、鼎、豆、瓮等(图八二、图八三)。
  (10)ⅡH13
  位于ⅡT10西部,部分伸入西壁下。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第3层和生土层。暴露在ⅡT10中部分坑口呈半圆形,坑壁内斜收,坑底稍圜,南侧较深,北部略浅。坑口距地表深0.9米,至坑底1米;坑口已暴露在本探方内部分的长径1.8米,短径1.45米(图八四)。
  坑中填土为黄褐色土,土质较松软,含大量炭灰。出土陶片较少,以夹砂灰陶为主,少量泥质陶,器形有鬲足、鬲口沿、深腹盆、罐底、甑等残片。其中,可复原中商时期典型的高体鬲1件,另有数件属先商时期的花边口沿残片(图八五)。
  (11)ⅢH15
  位于ⅢT55东南部,一部分延伸到东隔梁下。开口于第③层下,打破生土。坑口呈椭圆形,坑壁由北向南略倾斜。坑口距地表0.4~0.6米,至坑底0.5~1米,坑口长径3.4米,短径1.4米,坑底长径1.8米,短径1.2米(图八六)。
  坑内填灰褐色土,带水锈斑点,坑底填土为黄褐色细淤土,土质比较纯净。
  出土陶片较多,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纹饰以中粗绳纹为主,素面磨光也占相当的比例,另有少量附加堆纹和弦纹。可辨器形有鬲、折沿盆、卷沿盆、深腹罐、豆柄、圈足盘、甗足、小高领罐等,另有石镰和带切割痕迹的鹿角(图八七)。

知识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邢台粮库遗址》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系统分布了邢台粮库遗址的发掘成果,客观全面地综述了该遗址先商、中商、晚商时期的遗迹、遗物。对于研究邢台地区商文明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资料,此外还介绍了该遗址发现的汉、唐、宋、元至明清各阶段墓葬的发掘新收获。这批科学发掘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初步研究,将有利于解决豫北冀南地区考古学中的诸多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