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任县吵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494
颗粒名称: 7、任县吵吵
分类号: J825
页数: 2
页码: 39-40
摘要: 本文介绍了邢台市任县,吵吵戏是流行于邢台县、任县、南和、内丘一带的一种民间文艺演出形式,以任县最为广泛的戏剧,并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 任县 吵吵戏 戏剧

内容

吵吵戏是流行于邢台县、任县、南和、内丘一带的一种民间文艺演出形式,以任县最为广泛。因形式似吵架,故名吵吵。“吵吵”亦称“说好事”,起源于明末清初,经与民间顺□溜、数来宝相结合,逐渐流行。相传为明朝末年九宫道布教传道时,为防止官府缉捕而做掩护的一种演出。早在明崇祯年间,任县民间就出现了“吵吵”戏班。近代较早的有名戏班为东望马台的“实劝班”,由该村老艺人赵进和、赵志全组织,经常在南和、平乡、任县一带活动。
  吵吵的表演形式非常简单,由一人或多人登台,以说为主。剧词类似顺口溜,带韵脚,偶尔有几句插曲,多用民间小调。全剧只用一个手锣伴奏,插曲多用板胡、二胡、唢呐、笙和横笛。过门为:令令采、令令采、令采令采令令采。吵吵多为独幕剧,最长能演四个小时,最短只演八分钟,这种形式很适合田间地头和群众自娱自乐。每逢春节庙会闹社火,在火龙、排鼓和高跷这些火爆节目之后,吵吵戏就会趁机上场说上一段,几分钟的过场戏,时间稍长,就会被大会首用竹竿子轰下去,属于边角余料的补白。
  独角戏表演者多为男扮女装,头上扣一个长把子葫芦瓢权做发髻,耳朵上挂两个大红辣椒以为点缀,太阳穴还要贴上两个黑膏药以示泼辣。上身穿一件长可过膝的偏襟女衫,黄铜纽扣,纽扣上系一红手帕,宽袖口彩条滚边,随手拿一把破蒲扇,边说边扭,随口把看见的熟人编进唱词里去。观看的群众就会哄堂大笑,被编排的人常会和说唱者笑骂起来,甚至拧耳朵、踢屁股,达到了大家参与的目的。
  吵吵戏讲究咬字清晰,说的速度很慢,尽可能把每句台词都送进观众耳朵里去,类似于京剧的韵白。吵吵戏表演的语言必须是方言俚语,夹杂着许多流行于当地的谚语和歇后语,语言特别新鲜、活泼,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因为是群众艺术,所以免不了有脏□的地方,但它总是以惩恶扬善为目的,教育人尊老爱幼、家庭邻里和睦。其传统的主要作品有《拾大粪》《卖甜桃》《卖萝卜》《妯娌俩打架》等。
  吵吵戏的内容也很随便,素材全是百姓身边事,锅头炕边,家长里短,口头传闻,皆可入戏。如:“他大娘,孩子们多,一到吃饭就围满锅。大的就把稠的捞,二的就把勺把捉。三的急忙下笊篱,老四用手往外攉。小五饿得红了眼,脱个光锭下了锅。”再如:“豇豆角,两头参,轻易不敢走娘家。娘看见,好喜欢,嫂嫂看见瞅两眼。嫂嫂嫂嫂你甭瞅,看看爹娘俺就走。亲娘送到大门外,哭哭啼啼拜两拜。亲爹送到大门西,哽哽咽咽作俩揖。哥哥送到枣树行,拔下簪子写文章。有咱爹,有咱娘,这条老路长又长。没咱爹,没咱娘,这条路上筑道墙!”吵吵戏是一种非常适于在农村演出的小品式的艺术形式,形式灵活,易于掌握,如果用旧瓶装新酒,加以包装和提高,简直可以与东北的二人转媲美。

知识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邢台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紧密相联,生动深刻地体现了邢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聪明才智。本书重点介绍的46个项目,大多已被纳入各级保护名录,涉及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武术、美术、技艺和民俗等诸多门类。书中还配有大量图片、以便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貌,领略邢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绚丽多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