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邢台开元寺述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千年古刹——邢台大开元寺》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320
颗粒名称: 3、邢台开元寺述源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8
页码: 48-55
摘要: 本文讲述了唐高祖武德元年改襄国郡为邢州,辖龙岗、沙河、南和、钜鹿、平乡、任县、尧山、内邱8县,有户7万余,人口近40万。因邢州隆尧有李唐祖陵所在,又有天然的区位优势,所以倍受唐朝廷重视,其政治、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特别是邢州的邢白瓷,在唐代曾远销到海外。关于唐代寺院的建置,据《旧唐书·职官志》说:天下寺有定数,每寺立三纲,以行业高者充之。隋文帝在全国各地建造舍利塔及寺院之事,被唐代继承下来,唐代“按州置寺”的管理制度实施后,每个州郡都有了官办寺院道观。并在天下各州设立一寺一院,邢州有开元寺、龙兴观。地方志书是对正史文献的一个补充。
关键词: 邢台 开元寺 文化

内容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襄国郡为邢州,辖龙岗、沙河、南和、钜鹿、平乡、任县、尧山、内邱8县,有户7万余,人口近40万。因邢州隆尧有李唐祖陵所在,又有天然的区位优势,所以倍受唐朝廷重视,其政治、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特别是邢州的邢白瓷,在唐代曾远销到海外。
  唐代佛教,是指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到哀帝天口四年(907)二百八十九年间李唐一代的佛教而言。
  关于唐代寺院的建置,据《旧唐书·职官志》说:天下寺有定数,每寺立三纲,以行业高者充之。注云:“每寺上座一人,寺主一人,都维那一人。唐武宗灭佛法时,并省天下佛寺四千六百,兰若四万。”隋文帝在全国各地建造舍利塔及寺院之事,被唐代继承下来,唐代“按州置寺”的管理制度实施后,每个州郡都有了官办寺院道观。唐太宗时全国有寺院3716所(参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正藏》卷50),唐高宗时全国共有寺院4000所(参见《法苑珠林》卷100《兴福部》,《大正藏》卷53),唐玄宗时全国有寺院5338所(参见《唐会要》卷49,《唐六典》卷四,《旧唐书》卷四十三)。并在天下各州设立一寺一院,邢州有开元寺、龙兴观。
  地方志书是对正史文献的一个补充。通过对邢台保留下来的各个版本《顺德府志》《邢台县志》进行研究,邢台佛教寺院的设置,到清乾隆十五年(1750)顺德府(邢台)除保留有唐代官办的开元寺外,邢州辖区内还保存着始于唐代建立的寺院29所,仅在邢州城内及周围就有天宁寺、观音寺、兴福寺、建福寺、净峪寺、古定光佛寺、长乐寺、魏寺、圣水寺、下井寺、宁照寺、大宁寺、泛爱寺等。
  关于邢台开元寺,明清各版本的《邢台县志》有如下记载:开元寺,邑治东北隅,唐开元间建,元世祖两幸此寺,有大圣塔,万安师者有道术,后有诏大圣塔赐名园照。
  清道光版《邢台县志》卷二坛庙开元寺,邑治东北隅,唐开元间建,元世祖两幸于此,建大圣塔,有万安者,能使甘泉出,涸井斗米饱万人,后有诏大圣塔赐名园照。
  清康熙版《邢台县志》开元寺,邑治东北隅,唐开元间建,元世祖两幸于此,建大圣塔,有万安师者能使甘泉出,涸井斗米饱万人,后有大圣塔,赐名园照。
  清乾隆版《邢台县志》卷五祠寺开元寺,邑治东北隅,唐开元间建,有钟离权遗迹。五代梁乾化年僧空本译经于此。有大圣塔,宋大观三年赐名园照。元世祖两幸此寺,万安僧重修之。
  清光绪版《邢台县志》同时所见明清各版本《顺德府志》的记载也大同小异。唯有不同的是明嘉靖版《顺德府志》的记载有所不同,在寺观条下称开元寺为大开元寺:大开元寺,在府治东北隅,唐开元时建,金元时继修,元世祖两幸于此,赐额曰大开元寺。洪武间僧纲司寓焉,都纲继口,副都纲继腾重修,元学士王恽、拜学士王盘各奉敕撰碑记,寺有石佛三丈余。
  明嘉靖《顺德府志》寺观条根据《唐会要》记载:唐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十月二十九日,(敕)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唐代武则天为什么要在全国置大云寺?从史料记载研究中可以知道,在全国各州郡置大云寺,完全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为武则天改朝换代有一个正当“受命于天”的理由,也是为了社会和政权的稳固。
  690年,这一年就是唐天授元年,据《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说:沙门怀义与法明等十人进《大云经》四卷陈符命,直则天是弥勒下生,当代唐作阎浮提主,制颁于天下。
  于是朝中大臣也纷纷上表,说武则天是弥勒佛身,《大云经》中有女主之符。当时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合六万多人上表请改国号。据《新唐书》卷四记载:武则天在此年四月改大周,加尊号曰圣神皇帝,并下诏说:制颁于天下,令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各藏《大云经》一本,总度僧千人,及则天革命称周,乃封怀义、法明等为县公,皆赐紫袈裟争龟袋。
  《旧唐书》卷183《薛怀义传》“令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邢台当时为州治,“诸州”自然也包括了邢州。
  邢州所建大云寺,是为皇家“郭下定形胜观寺”。各州郡的大云寺也成为皇家御用寺院。
  从《唐会要》等文献记载得知,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六月一日,改“郭下定形胜观寺”为开元寺。大云寺前身是“郭下定形胜观寺”,开元寺的前身也是“郭下定形胜观寺”。据此认为邢州开元寺并非唐开元年间始建,或者说邢州开元寺的前身很可能是大云寺。两者都为“郭下定形胜观寺”,为唐代州郡所设的官寺。是因为唐玄宗以年号敕改,额始称开元寺。
  有关邢州大云寺之前的历史,现在已经不可详考了。
  根据目前所见文献记载,在唐立国之前,隋开皇元年(581)至大业十四年(618)共37年间,隋文帝“隋兴佛道,变革周风”,于开皇三年(583)“诏令修复周朝废寺。诏文略谓‘朕钦崇圣教,念存神宇,其周朝所废之寺咸可修复’,令各大州邑寺院,“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开皇十一年(591),诏令天下州县立僧尼二寺,诏文说“老庄无申业报之言,岂畅因缘之旨,故佛教为高”,“朕尊崇三宝,归向情深,恒愿阐扬大乘,护持正法……”。并禁毁佛道等像,违者以大逆不道论罪。
  隋仁寿元年(601),隋文帝说天下一统是由佛教之力,乃诏天下诸州名藩建灵塔,分送舍利于各州。隋开皇十一年的“诏令天下州县立僧尼二寺”,应为“郭下定形胜观寺”的基础。
  《隋书·地理志》说,邢台在隋代为襄国郡,隋开皇十六年(596)置邢州,辖龙岗、南和、平乡、沙河、钜鹿、内丘、柏仁等十县。从文献上看,虽然在596年置邢州,但在隋开皇十一年(591),隋文帝已诏令天下州县立僧尼二寺。并在隋文帝所经历过四十五州各创设大兴善寺,又建延兴、光明、净影、胜光及禅定等大寺。由此分析,邢州城在为襄国郡时,就已经在城内修建设立了官方寺院,而不是在596年之后。而邢州的“僧尼二寺”在邢台什么地方?或言是哪座寺院已经不可详考了,有待于地下材料的出土证实。
  地方史志记载,隋大业五年(609),在邢州城建文帝舍利塔。从这条史实来看,更有力的说明早在隋文帝时期,邢州建造的官家寺院已经初具规模。同时也可以这样认为,唐代武则天在“两京诸州置大云寺”也并非新建寺院,也当是利用在邢州已经建成的“郭下定形胜观寺”敕额为邢州大云寺。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敕天下诸州各以郭下定形胜观寺,改以开元为额”(《唐会要》卷五十)。次年,命“千秋节祝寿就开元寺”。744年,即天宝三年,玄宗皇帝又诏“敕两京天下州郡取官物铸金铜天尊及佛一躯,送开元观及开元寺”。
  《旧唐书》与《册府元龟》也同时记载说,以金铜铸帝等身天尊及佛各一送开元寺供奉的历史事实。
  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在唐代全国境内的开元寺都是官方寺院,除进行一些民间的佛事活动外,还要负责国家之祝典法仪,开元寺也成为地方官员祈求国运仪式的场所。
  这些道观、寺院中所举行的祝典法仪,唐代有明确的规定和制度,据李林甫《唐六典》卷四记载:凡道观三元日、千秋节日,凡修金录、明真等斋及僧寺别敕设斋,应行道官给料。高祖神尧皇帝(五月六日),文穆皇后(五月一日),太宗文武圣皇帝(五月二十六日),文德圣皇后(六月二十一日),高宗天皇大帝(十二月四日),大圣天后(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宗孝和皇帝(六月二日)和思皇后(四月七日),睿宗大圣真皇帝(六月十日),昭成皇后(正月二日),皆废务。(凡废务之忌,若中宗已上,京城七日行道,外州三日行道;睿宗及昭成皇后之忌,京城二七日行道,外州七日行道)。八代祖献祖宣皇帝(十二月二十三日),宣庄皇后(六月三日),七代祖懿祖光皇(九月八日),光懿皇后(八月九日),皆不废务。六代祖太祖景皇帝(九月十八日),景烈皇后(五月六日)五代祖代祖元皇帝(四月二十四日),元真皇后(三月六日),孝敬皇帝(四月二十五日),哀皇后(十二月二十日),皆不废务,京城一日设斋。凡国忌日,两京定大观、寺各二散斋,诸道士、女道士及僧、尼,皆集于斋所,京文武五品以上与清官七品已上皆集,行香以退。若外州,亦各定一观、一寺以散斋,州、县官行香。应设斋者,盖八十有一州焉。(谓四辅、五府、六雄、十望、曹、濮、兖、齐、豫、徐、陈、青、亳、仙、凉、秦、瀛、贝、邢、恒、冀、定、赵、沧、德、深、博、易、相、梁、襄、泽、安、绵、梓、遂、眉、邛、果、彭、蜀、汉、润、越、常、苏、杭、婺、衢、湖、宣、洪、潭、广、桂、陇、泾等州是也。
  此上引文,即为各州郡“形胜观寺”中的官方斋戒,所需费用全为官方供给,并规定在京(西京)官员都要到观寺中行香;各大州郡的州、县官员要到指定观寺中行香。祝典法仪期间,这些观寺中还要进行散斋。规定中十二月二十三日的“八代祖献祖宣皇帝”和九月十八日的“七代祖懿祖光皇”,就是为葬于邢台隆尧唐祖陵的李天赐与李熙所设的斋戒日。其81州中有河北贝州、邢州、赵州等州郡。为什么唐玄宗在全国建立开元寺?有学者研究说,从“西安府城内元大开元寺兴教碑”记载,可以知道开元二十八年(疑为二十六年之讹),唐玄宗曾与胜光法师于延庆殿对论“佛恩”问题,论后唐玄宗乃誓为佛弟子,便敕命天下各州府各置开元寺一所。
  唐代,全国每个州府都设置有开元寺,从存世的各种佛教文献中,有大量而具体的开元寺资料,如诸州开元寺的名称及部分记事。唐代鉴真和尚之东征传,与来华留学之日僧圆载、圆仁、圆珍等人的旅行记。
  元代时,由于邢州与元政权中的特殊关系,开元寺得到元廷的高度重视,邢州大开元寺被列为全国一百大寺之内。元延祐三年(1316)泉州官员亦黑迷失在泉州开元寺立《一百大寺看经碑》碑中就有邢州大开元寺。(参见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吴文良原著,吴幼雄增订《泉州宗教石刻》(增订本)所刊布《一百大寺看经碑》拓本)。
  经历了朝代更迭后,因为战争等原因,在全国各府中保存下的开元寺已经不多了,有的受到了破坏,有的被改为他用。到明代时,在全国仅保留顺德府(邢台)开元寺、直隶真定府开元寺、元氏县开元寺、永平府开元寺、陕西西安府咸宁县开元寺、福建泉州府温陵开元寺、福州府闽县开元寺、山东登州府开元寺、河南归德府开元寺、宁陵县开元寺、虞城县开元寺、南阳府舞阳开元寺等十二处,但其规模已经不能与盛唐时相比。
  因开元寺为官办寺院,唐、宋、元时期各地开元寺高僧辈出,如邢州开元寺法明、万安、庆吉祥、损庵等,苏州开元寺之元浩、辨秀,齐州开元寺之义楚,洪州开元寺之道一、栖隐,鄂州开元寺之玄晏等。

知识出处

千年古刹——邢台大开元寺

《千年古刹——邢台大开元寺》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邢台大开元寺》为国内第一部研究邢台大开元寺的著作。作者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历史文献资料,就开元寺历史延着发展的轨迹展开,系统性、通俗性对邢台的佛教文化流源,唐及宋金时期的邢州开元寺文化、元代大开元寺、明清顺德府开元寺和历史进程中的寺内各时代建筑遗留、重要的高僧大德、文化名人、古寺传说以及开元寺的修复建设——进行论述。以真实、科学的方法对邢台大开元寺的历史贡献进行定位,尤其是对中原禅宗文化和邢台曹洞宗历史的研究,进一步肯定邢台大开元寺对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贡献。本书采用了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编写方式,是广大文物工作者、佛教人士及大中专学生了解邢台佛教文化的优选书。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