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鱼小镇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七里海》
唯一号: 021935020230001174
作品名称: 木鱼小镇
其他名称: (外一篇)
文件路径: 0219/02/object/PDF/021911020230000002/014
起始页: T00069_00.pdf
责任者: 杨慧朝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集-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随着汶川大地震消息的传播,电视下方一则滚动新闻令我心头猛的一缩——木鱼镇中学垮塌。犹如一件精美绝伦的瓷器被无情击碎。我分明听见了那瓷器重重落地时“砰”的一响,我的心随之碎了…… 那是一个醉人的初秋时节,我随单位旅游团前往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景点旅游,途中留宿在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小镇——木鱼镇,美丽的导游小姐在车上娓娓道出了木鱼镇名称的由来——很久很久以前,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了,但因门第悬殊,双方父母坚决反对他们在一起,于是男孩偷偷造了一个形似鱼儿的小木船,载上女孩顺着神农溪漂流到了一处美丽的地方住了下来,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这里便成了木鱼镇。 美丽的传说令我对小镇平添了几分怜爱,这里群山环抱,小镇依山而建,靠水而踞。街道整齐,错落有致,清爽洁净的一尘不染,街道两旁“模特儿”般排列的玉兰树上,白玉兰馥郁芬芳,高贵而骄傲的绽放。我想这就是小镇脱俗气质的写照吧!沿路行至每条街的尽头都是高耸入云的青山,郁郁葱葱的植被间道道清泉飞流直下,绵延不断的青山衔云吐雾,如同面面巨大的绿色屏风把小镇映衬得清脆葱茏,如诗如画。生活在此地,人的心性无法不被陶冶和净化。 漫步街上,虽也是商店林立,物品琳琅,但绝不见拥挤的车辆和接踵的人流,完全没有闹市的喧哗与嘈杂。店主人招呼客人轻声细语而不失精明,在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中仿佛也是一种情感交流的享受,更没有“宰客”的嫌疑。置身其间难得静谧与悠闲,正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观”啊!我本不想买衣服,但当地人讲明天上山很冷的。山下山上温差极大,而我又没带多衣服,于是临时决定随便买一件御寒。 一个用竹篓背着小男孩的老阿婆热情地为我们引路,她的背影让我想起了宋祖英那曲《小背篓》,“小背篓,晃悠悠,歌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角楼……”。拐过两道湾蹬上一条高坡上的小街。本以为这里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没有什么像样的衣服,然而迈进一间名为“衣生缘”的小店,顿觉眼前一亮,别看店面不大,衣服也不是很多,但这里的时装却可谓件件都是精品,随便拎起一件都令人爱不释手。我暗暗佩服店主人的艺术品味,服装生意做到如此水平绝非等闲之辈,惊奇之余不禁对这位十八九岁的小店主刮目相看了。闲谈之间细细观察他不经意间流露的恬静、自信、与不卑不亢,偶尔细眯起来的双眼。长长的睫毛闪动出聪明与智慧。我找到了答案。她用略带方言的普通话告诉我们,从进货到销售看店都由她一个人打理,旅游旺季是她生意最好的季节,尽管很辛苦,但她很愿意做这个生意。这样他可以有机会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挑选衣服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审美过程,看我们穿上她选的衣服很有成就感,我说在异乡买到称心的衣服不只是意外收获,也是一种缘分。她眯起美丽的双眼笑得很开心,很灿烂,这笑容为小镇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成了我旅途生涯中抹不去的美丽印迹。 回想起来,这已是两年以前的事了。这个小镇是否电视里报道的那个小镇?它们的地理位置太相似了,不管结果怎样都让我无比牵挂。那个让人魂牵梦绕的灵秀之地,那个聪慧可人的“衣生缘”小妹妹,还有那位热情善良的背篓老阿婆……他们是否安好? 吾家有子已长成 从接到儿子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起,我的担忧与牵挂就开始了。在慌乱与不知所措中做着开学前的各种准备。和儿子朝夕相处的日子越来越少了,眼看着开学临近,十几年来第一次体会了什么是依依不舍,明白了眷恋的含义,反复梳理着儿子成长的点点轨迹。 从小到大,我对他从未刻意要求过什么,只是希望他长成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体魄。自强自立,正直善良,虽然从未和他谈起这些,但他仿佛明白我的心思。十几年来自己径直朝着这一方向一路走来,让我备感欣慰。 也许是生性善良的缘故,儿子从懂事起就已具备了一些做人的可贵品格—同情弱小,关爱生灵。三岁时因不忍心看着小小鱼儿被人残忍吃掉,苦苦哀求大人放过可怜的鱼儿,无奈只能把它们养了起来。这件事让我至今不忍目睹宰杀活鱼的场面,而他至今也不曾吃过鱼,我戏称他前世与鱼结了缘。 为了让儿子亲近大自然,拓展视野,陶冶性情,一有机会我们就带他出门旅游。二岁半的他就开始了旅游生涯,几乎我们每次旅游身边总少不了这个小小的身影。他是跑在队伍最前方的,当然也是睡得最快吃得最香的一个。记得那次在北戴河海边为了让他练习水中适应能力,也为了将来不愧对他的名字—海洋,让他在汽垫上学习游泳,一个大浪打来掀翻汽垫,儿子呛了一口水后,顽强地露出小脑袋,我惊出一身冷汗,他却毫不畏惧,在水中嬉戏起来。这使他第一次领教了大海的威严,也初次尝试了征服者的乐趣。 如果说北戴河呛水时,儿子还是一只乳臭未干的“丑小鸭”,那么,那次大连之行则使他羽翼渐丰,开始了潇洒少年之旅。那一年他初中一年级,暑假我带他乘船去大连五日游,带了很多东西,三个大旅行包,我分给他一个,谁知他抢过一个最重的背在肩上,手里还拎一个走在我前面,潇潇洒洒,帅劲十足。好一幅英俊少年形象。我“轻装上阵”还落在了后面,不时被他回过头来“关照”一下。在船上,他更是大显身手,刚上船他就把各个角落“侦察”了一遍,告诉大家“热水房在那边”“卫生间在这边”……。难得他这么细心、周全,简直比成年人还要“老练”,带领大家打热水,泡方便面,跑上跑下,驾轻就熟,显出超乎同龄人的能力,蹬上甲板观大海,提醒小伙伴何处需注意安全,俨然是一个小向导,我有些诧异了,突然之间被人照顾的儿子长大了,主动承担起了“男子汉”义务,学会了关照别人,他已不再是我眼中的丑小鸭了。这次海上航行他又学到了给予和包容,这不正是海的性格吗?“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儿子还不是英雄,但汹涌澎湃的大海为他开启了心胸,放飞了梦想,赋予了力量,指引了方向…. 日月匆匆,平日里太多的忙碌冷淡了对儿子的关注,也许正是这不过分的关注,反而给了他自由施展的空间,少了一份外在的压力,反而练就了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能力。十多年来,他把自己的生活起居学习娱乐等等处理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怎么让我费过心。每次家长会我都能从班主任那里得到关于他的意外“收获”,不仅是学习,而且包括品德、修养等各个方面的肯定与表扬,这些他从来不主动提及,往往是我收拾他的抽屉时才发现“三好学生证书”、“学习奖状”等等。学习成绩再好,他也不会沾沾自喜,暂时成绩下滑也从不灰心。儿子就是这样,胜不骄,败不馁,荣辱不惊,谈定从容。我很佩服他这种与生俱来的“大将”风度,这或许得益于他的见多识广吧,“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也正是我所期盼的。 转眼之间,儿子便加入了浩浩荡荡的高考大军行列,跨入了人生第一个转折路口。在这个关键时刻,儿子与我们仍保持了高度的默契与信任,一句鼓励与关心的话都是多余的,我坚信儿子有能力把握住自己,时光见证了我们共同经历过的那些刻骨铭心的日日夜夜,期盼着儿子破茧化蝶的壮烈一瞬! 可怜天下父母心,高考期间护送考生的队伍蔚为壮观,堪称一景,路上家长不亚于考生数量,儿子坚决不让人护送,那样让他很没有面子,然而路途太远,我实在放心不下,为防万一我只得骑车偷偷远距离“尾随”跟踪,然而很遗憾遭遇路口红灯时不仅丢失“目标”,我自己都迷失了方向走错了路。 接下来我陪儿子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痛苦磨砺。考试结束当晚儿子从学校取回标准答案已是午夜12点,由于对平时强项学科太轻敌了,导致不应有的失误,让他痛失了23分,“本应该靠它拿分的一科反倒拉了分,而且分差如此之大,如同一个最好的朋友关键时刻背叛了自己,痛苦写在儿子脸上,也撞击在我心里,为他难过,这个18岁峥峥男子汉在我面前哭了,“我就是不服气”!“这个结果我不甘心”!儿子几乎是在咆哮着,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啊!这意味着与他向往已久的名牌大学失之交臂,现实太残酷了,怎不让他痛心疾首,我让他发泄痛苦之时,暗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没有谁能一帆风顺抵达成功彼岸,权且把它当作上天对你的考验吧!相信这次打击在他今后成长的道路上受益匪浅,这次沉痛的教训让他成熟了许多,最终接受了本科一批B类院校的现实,踏上新的求学之路,儿子在他的录取通知书下方工工整整的写下了这样一行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月里,一个特别温馨的日子,手机上有这样一条短信不期而至——“天涯芳草亦婆娑,三釜凄凉奈我何,细较十年衣上泪,不如慈母线痕多……祝妈妈节日快乐”,一眼便知是儿子手笔,未等读完,我已是泪眼迷蒙,惊喜之余,感慨颇多,“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儿子懂得感恩与报答,更知道如何回报养育之恩,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美德在儿子心里已生根发芽,它赋予儿子成长所需的乳汁,但儿子已不再是那个只懂吮吸的少年了。原来这十几年来我认为所做的微不足道的和天经地义的付出,都已被他细细的看在眼里,一一的记在心里了。从母亲默默的眼神里他读懂了那殷殷的希望,切切的叮咛,都说知音难觅,我认为知音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寻觅并不难,十几年来儿子一直在知我懂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十载寒窗铸就了儿子踏实稳健,沉着内敛的性格,感谢校园给了他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感谢社会赋予他健康向上的蓬勃生机和成长动力,让他交上了一份合格的成人答卷。不久的将来,我会看到由他撑起自己的那片天空。 吾家有子已长成。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慧朝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