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宁河县民俗春节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唯一号:
021934020230001024
专题名称:
宁河县民俗春节
其他名称:
大年初一
文件路径:
0219/01/object/PDF/021910020230000020/001
起始页:
T00021_00.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这是宁河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旦等,俗称“大年初一”,《宁河县志》(清乾隆四十四年刻本)记载:“元旦”,庆节、祀神、祭祖、拜尊,长幼以次相拜,又亲友交相贺,谓之“拜年”。一大早,先要上香叩拜祖先遗像。在世的祖父母端坐在八仙桌两侧的太师椅上,男左女右,(依长辈方向)子孙依次磕头。父母及伯、叔父母,则坐在东西两侧茶几两旁的小号太师椅上,儿女、子侄依次行礼如仪。平辈间再相互拜年。这一天男女老少都要穿戴一新,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拜年时要作揖叩头说吉利话。相识者不论亲疏,途中相遇必相互作揖请安为礼,互道“过年好”、“见面发财”或“恭喜发财”等吉庆话互致问候。 1911年辛亥革命后,拜年流行鞠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见面拜年行握手礼。这拜年的活动一直延长到正月十五,还说拜个晚年。 盘点时宁河正月里的禁忌,也叫“老娘们儿例儿”,大多禁忌都在正月里。因是一年的开始,人们喜欢把正月看做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预兆。所以过年时时要留意着哪句话说得不得当,凡是“破”“坏”,“没”“死、“鬼”“病”“输”“穷”等字眼都忌讳说。还有正月初一初五不许动刀剪,因刀剪属凶器,动之不吉。正月不买鞋”、“正月不剃头”。这两句谚语也反映出宁河的民俗事象。 出嫁的女儿在年三十不能看娘家的灯,不然会妨(轻音fang)死娘家人。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身、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这一习俗。年三十和初一切记打坏家什,万一小孩摔坏一个碗,在场的大人马上说“碎碎(岁岁)平安”,以破解为吉。 过年时,还有“老例儿”规定,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在百姓们看来,这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要是让人掏了,可能一年里都有被“掏空”的危险。所以,旧时大年三十辞旧迎新,对穷人来说也是个“关口”,俗称“过年关”,因为讨债人的惯例都是年前讨债,若负债人挨过这一天就等于逃过一关(宁河“老例儿”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不讨债),有了至少半个月的缓冲余地。欠债的趁着过大年先喘口气,催账的却盼着早一天过正月十五,这也就应了民间的那句俗话:“,咱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国家规定春节为法定节日,各行各业放假3天,后改为7天,各机关、学校、慰问、联欢等庆祝活动。在农村仍多沿袭旧俗,但已很少有从事祭拜神灵等活动。多数家庭中晚辈只向长辈致以问候祝福,不再行叩首旧礼。传统的春节礼俗开始有所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刚刚结束多年的战乱,人民解放了,好日子终于盼到了,精神上的解放让人们早已忽视了当时物质上的匮乏,人们踩着高跷,扭着秧歌,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爆竹声、锣鼓声彻夜响着。让人们觉得这是有生以来过得最热闹的年。 20世纪50年代过春节准备年货,特点是以吃为主。所以无论是国营零售店和合作社,还是公私合营大食品店和小铺,不仅货架上的年货堆得满满当当,店里的顾客也是人挤人,人挨人。鲜美的水果、传统糕点、干果海味、扒鸡烤鸭这时最为抢手。糕点在当时都算“奢侈品”,即便过年,每户也就买上一点儿。那个年代,人们特别有幸福感。过年的时候,买肉也好,买衣也好,看电影也好,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从前我想都不敢想呀”。 1954年,宁河县农村普建乡村剧团已达105个,春节期间各乡村都要唱大戏和举办文艺晚会演出,“高跷”的锣鼓声和人们的欢笑声响成一片。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丰富多彩。 20世纪60年代初过春节,典型的景象是:各村生产队的大街小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家家户户贴上新春联,挂起毛主席像,大街上张挂着五颜六色的标语,当时由于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粮油肉等食品需要统一发的票证、购货本供应。大多数家庭都比较贫穷,平日里吃的穿的都很差,所以孩子们异常渴望过春节。各家各户攒了一年的布票,过年时都要给孩子们做一件新衣服,大年三十早晨醒来,穿好新衣服,等不及吃早饭,孩子们就跑到院子里放鞭炮了。左手举一小截土香,右手忙着从兜里往外掏小鞭炮。红红的半寸来长的小鞭炮可是孩子们的宝贝,在那个年代,许多家庭平日里没有零花钱,过年给孩子们买一挂100响的“干草节”和十几个“二踢脚”就算过年了。100响的“干草节”从初一要燃放到十五,所以,孩子们舍不得燃放,每次只舍得拿几个出来过过瘾。大多数家庭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馅饺子显得分外香。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公社干部便到烈属和军属家里贺年。男女社员们挨门串户,互相拜年。 20世纪70年代初过春节,流行“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春节之际要狠抓革命,猛促生产,这叫“移风易俗过春节”,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要吃忆苦饭,春节娱乐主题也比较单调。到1977年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春节文化活动也丰富起来,有文艺晚会、业余剧团、花会表演、甚至有了内部电影。并且可以看到多年后重新露面的《刘三姐》、《桃花扇》、《李双双》等国产电影。时代话语渐趋轻松,春联由最初的豪言壮语变得渐渐具有传统味和生活色彩,老百姓互相拜年也多了家长里短的寒暄客套。 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过春节饭桌日渐丰富起来,开始是定量供应的品种增加,接着是集贸市场恢复。平时想吃什么,到市场上就买,弄得人们反倒不知道过年该吃点什么好了。年礼的文化味渐浓,明信片、贺年片、挂历流行起来。彩色电视机成了生活中的紧俏货。大年三十,一家人一边包团圆饺子吃年夜饭,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当代人挥之不去的一份“过年”情结。从1983年开始,春晚陪伴着宁河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的除夕之夜,春晚辞旧迎新也就变成了一种新的“守岁”方式。称之为“新民俗”。 20世纪90年代过春节,忙碌一年的人们开始置办年货,很难见到大包小包的“吃物”了,平日里也是吃大鱼大肉和海鲜品。现在必备年货是金童玉女、财神爷和大大的福字。过去春节期间餐馆、酒店最常见的“春节休息”的招牌见不到了。春节家宴设在餐馆酒楼,与其在家一通忙活还不如在餐馆里踏踏实实吃一顿成了一些家庭的新时尚。 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春节从旅游淡季变为“黄金季节”。一些人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过年方式,纷纷趁着长假举家外出旅游,去寻找另一种过年的乐趣。过个团圆年的观念正在悄悄改变。进入1999年,拜年的形式开始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面对面的新年恭贺外,人们也用电话、手机短信的方式给对方送去节日的祝福。电子贺卡在悄然流行。 进入21世纪,亲人团聚还是人们过年的主流,过年回家是背井离乡的人们心中不变的情结,一到年根底下,全国各地的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都能看到成千上万的人拥挤着,要在大年三十前赶回家和全家人团聚。老一辈的人依然一年年地坚守着过年的传统习俗,贴春联、福字、年画,吃年夜饭,祭祖,守岁,燃放鞭炮,拜年,给压岁钱等等,这些年文化的方式仍然在民间延续传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保持传统风俗的同时,也给传统节日注入了一些新元素,形成了一些新的民俗。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