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王照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唯一号:
021930020230000623
人物姓名:
王照
人物异名:
字:黎青;号:小航;又号:水东
文件路径:
0219/01/object/PDF/0219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T00698_00.pdf
性别:
男
时代:
清
出生年:
1859
卒年:
1933
亲属:
王锡;王楫
传略
王照(1859年—1933年) 字黎青,号小航,又号水东。芦台镇人。清咸丰九年五月初八日(1859年6月8日)生。曾祖王锡朋作过安徽寿春镇总兵。父王楫为太学生,袭骑都尉兼云骑尉职。王照幼年丧父,由叔父收养。从小喜欢观察星象,尤其爱读天文、地理、兵法书籍。10岁后从塾师学诗文,1877年入书院,1891年中举,1894年取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 当时适逢中日甲午战争,为维护地方秩序并准备御敌,他在芦台办起乡团。曾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称赞,说他“所练之乡团,队伍严整,饷项分明,为沿海一带表率”。 1895年王照赴京应散馆试,改任礼部主事。中日战争后,朝野要求改革之风日炽。在这种情况下,他于1897年回芦台创办了一所小学堂为中国第一所地方小学,后为“芦台第一小学”。是年冬,仍返京供职。翌年3月,又与徐世昌、李石曾等在北京设立八旗奉直第一号小学堂。 1898年戊戌变法时,王照参与维新运动,多次上书言事。在“请布纶言以祛众惑;广慈训以定众志;设教部以释众疑”一折里,批驳守旧派言行,说明变法图存的必要性。提倡设立“教部”。他在奏议中请求“以西人敬教之法,尊我孔子之教;以西人劝学之法,兴我中国之学”,达到“道可卫而学可兴”的目的。由此可见他思想的温和性。他劝光绪帝奉慈禧太后“巡幸中外”,“以教治镇服天下”,希望慈禧到海外去开阔眼界。这份奏折递到礼部,尚书许应睽不允代奏,并劾王照包藏祸心,企图置太后于险地。而光绪却称赞王照“勇猛可嘉”,超擢四品京堂候补,并赐三品顶戴;同时,怒斥许应睽阻塞言路,将礼部6名堂官一并革职。即近代史上著名的“礼部六堂官事件”。 在变法中,王照与康有为频繁往来,但政见却不大一致。面对新旧势力和两宫间的激烈斗争,康主张扶帝抑后,削弱旧党权势,王坚持温和处之,调和两派斗争,阴弥宫乱;康主急进,王主渐进;康较注重军政,王却看重教育。他曾对康有为说:“我看只有尽力多立学堂,渐渐扩充,风气一天天改变,再行一切新政”。康反驳说:“列强瓜分就在眼前,你这条道路如何来得及!”在康等私下策动袁世凯行兵谏之前,谭嗣同等两次请王照说服聂士成保护光绪帝,并许聂以直隶总督相酬。王照认为这样会使光绪冒险,回绝说:“王小航不作范雎!”光绪的亲信张荫桓力助康有为变法,王照以张奸贪,不顾康的劝阻严劾张。因此,“旧党斥其党康,而康党复疑其党旧”,民间称他为“新旧党”。 不久,戊戌政变发生,王照与康有为等遭通缉,王照于1898年10月逃亡日本。受到日本国文部大臣犬养毅款待,并与犬养毅有长篇笔谈。以后,王照退出政治舞台,与康有为的关系逐渐疏远。在流亡日本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游历了东京、高知等地,作诗200多首,内容大半是抒发胸中郁愤之情。后自选一部分编成《雪泥一印草》。在此期间,他着重研究日本的假名文字,为以后创造“拼音新字”奠定了基础。 1990年,王照潜行归国。为避开朝庭耳目,他身穿僧服,诡称“台湾和尚”,从烟台上岸后,在山东、河北、江苏等地以化缘为生,备受艰辛,写下《行脚山东记》,详细记录了这段经历。同年秋,王照回到家乡隐居。 他回乡后即致力语音研究,开始仿照日本片假名创编官话合声字母,并著《官话合声字母》一书。几经推敲,初刻本于1901年在日本江户付印发行,署名“芦中穷士”。该字母共有声母50(初为49),他称作“音母”,韵母12(初为15,后省去衣、鸟、迂3字),他称作“喉音”,总计62音符,均取汉字的某一部分构成。他着眼于普及教育,“专为无力读书、无暇读书者而设”。在拼音法上,概用两拼,反对三拼。言文一致,只拼北京白话。拼音字母可用来注音,也可代替汉字。有人称他为“简字”,实际是中国文字由衍型过渡到衍音,实行拼音化的初步尝试,比以往的切音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文字改革史上有重要意义。 为推行新字,1901年王照冒险进京求见李鸿章,李托病不出,王照只得扫兴而归。1903年,王照在北京裱背胡同首次设立官话字母义塾。因不便与众人见面,用门人王璞为教员,自己隔屏听之。同时化名赵世铭往来津保之间,暗中进行传播,取得不少人的同情。先是王璞上书管学大臣张百熙,称这简字是使人人能看书、读报的便捷之法。张迫于呼声,勉强在同年奏“保定学堂章程”中规定:“自师范以及高等小学堂,均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语’一门”。其后直隶总督袁世凯也曾依从保定大学堂学生何风华请求,督署学校司妥拟推行办法。翌年,直隶学务处通令全省启蒙学堂传习,在天津办起简字学堂。此外,名儒严修、吴汝纶等皆热心提倡,于是官话字母不胫而走,学习的人日渐增多。 随着官话字母的流行,王照正在为推行官话字母而尽力时,他的处境日趋危险。有人向他提出忠告,开始他尚不以为意。后他的朋友沈荩因揭露《中俄密约》被捕,忽以戊戌余党杖毙狱中,王照才感到大难临头。但别无良策,只好于1904年春向提督衙门投案自首,幸而得到那桐和庆亲王奕劻帮助,免于一死,但仍定为永久监禁。不久,奕劻为缓和舆论,建议慈禧太后宽赦党人。清廷特诏:除孙文和康、梁外,皆赦。王照获赦出狱,并得开复原衔,但他于仕途意冷,不愿做官,继续致力于汉文字改革,著有《官话字母读物》等。 1905年,他在保定创办了拼音官话书报社,次年迁至北京。该社所刊行的《拼音官话报》销路甚广。又印有伦理、史地和自然科学等拼音官话书,发行多达6万部以上。一时间官话字母颇为风行。除河北外,两江总督周馥、盛京将军赵尔巽,均令在省城设立简字学堂;河南、山东、山西等地,也都有人学习和推广,迅速流传至13省区,识者不下数万人。1907年劳乃宣在王照所创字母的基础上,增加宁、吴、闽、广音各若干,成《简字全谱》,包括全国各地方言,从而官话字母在长江以南也得以习用。但是当时学部诸要人多反对以北京音为官话,处处掣肘。至1910年,摄政王载沣竟借口恐汉文废绝,严禁官话字母传习,并将官话书报社封闭,王照被迫避往江苏。 辛亥革命后,王照住在南京水明楼,曾撰《救世以教育为主脑论》一文,继续致力白话教育的推广和普及。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王照被选为副会长。读音会期间,袁世凯曾有意晤见王照,王因袁出卖光绪破坏变法而不愿为伍,以“闲人不便搅忙人”婉辞。段祺瑞当政时,王照一度入幕,但很快离去。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亲去草堂邀请他做国语统一会领袖。他以年老力衰未允。 1922年直奉战争之前,王照写信给徐世昌,反对财、内两部征收房捐,并批评了徐世昌纵弟食脏的行为。又致书劝王士珍不要组阁,谓“不能以恢复国会,容纳南方护法之意,不必登台”,“不能废止妖异之督军团制,不必登台”。不久,直奉之战结束,黎元洪任总统。当时人民要求和平统一,王照作《屯田议》一文,主张“寓兵于农”,上书黎元洪,还提出了十项具体办法,然而根本不能实施。 1923年以后,王照专心著述,主要有:《三体石经时代辨误》、《表章先正正论》和《读左随笔》、《读易随笔》等,均持古文经学家的立场。1925年曾在《甲寅》杂志上发表《说纲》一文,主张维持儒家的“三纲”。1927年又撰《方家园杂咏记事》,揭露清廷内幕,较有价值。 王照才器隽秀,志存匡济,晚年洁身自好,家境清贫。他曾作述怀诗一首:“奔走万余里,崎岖二十年。知交多作鬼,鼙鼓尚连天。镜有盈头雪,家无一亩田。那能情自已,强说谢尘缘”。但他致力“教育救国”之心不泯:“三十年拙论不离普及教育一语”。1928年和1930年先后致李石曾、阎锡山、梁漱暝书多篇,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并非上策。因为这样动摇了国家统一安定的基础,是造成军阀割据,长期混战的主要原因。不如戊戍变法,在君主立宪、国家秩序不乱的前提下,维新图强。所以,他对孙中山持有非议。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老子“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学说一样,都是主张共产。把两者等量齐观,认为这种不适合民情的理论不能实现,所以也持摒弃态度。 王照于1933年6月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4岁。其著作多收于《水东集》,含《水东集初稿五种》、《水东集下编四种》二集。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