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嵩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375
颗粒名称: 感怀嵩山
分类号: I266.1
页数: 2
页码: 62-63
摘要: 嵩山作为少林寺的故乡,山势宜人,寺庙众多。少林寺以其武术和禅宗文化而闻名,游览嵩山可领略其壮美景色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嵩山所蕴含的学问、修行和精神使人肃然起敬。总之,嵩山是一个令人神往和仰慕的地方。
关键词: 嵩山 少林寺 禅宗文化

内容

嵩山是少林寺的故乡,一个令世人备感神奇和仰慕之地。古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今有少林武僧名扬四海,所以,一出洛阳火车站,我就信誓旦旦地对同行说,这次不仅要美美地游一番少林寺,而且一定要好好地爬一回嵩山。同行却一脸的不屑和神秘:“嵩高不可攀也。”我问为什么,他只是微笑不语。
  终于坐上了开往嵩山的旅游车,听了导游介绍方才明白,原来嵩山由太室山和少室山两座大山组成,传说是当年治水的大禹的两个妃子所居之地。太室少室者,大妻少妻是也。嵩山山势平缓,绵延悠远,宛若淑女,仪静体闲,所以有嵩山如卧之说。在五岳中,嵩山既不算高也不算险,更不能称奇称秀,它之所以位列中岳而名贯古今,全是因为山上的寺,嵩山上有72峰,下有72寺,游寺也就是游山了。
  汽车一直开进山上的嵩阳书院,那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原为嵩阳寺,后在寺的基础上改建成书院。宋代的名儒重臣如朱熹二程以及李纲宗泽等都曾在此任过教。书院门前有“嵩山书院”的石碑,门上有“高山仰止”的匾额。走进院门,有一棵5000年树龄的将军柏,传说是汉武帝当年游嵩山时所封。书院的中部为讲堂,墙上挂着当年在此讲课的老师名单和壁画,中央摆放着老师用过的太师椅和学生坐过的方凳。据说这里还是当年程门立雪之处——程颐的两个学生杨时和游酢去见老师,恰值程正小睡,他们便在门外立等,待程醒来,门外的大雪已经下了一尺多厚……后院是藏书楼,一个神秘的所在,不知所藏何书所用何法,藏书很有讲究,只是我等无缘一见,因为二楼上面禁止参观。
  书院内一大一小两块石碑格外引人注目,一个在院内的碑亭里,是佛像碑,二米多高的碑身上刻着数百尊佛像,个个精美绝伦;另一个在殿外,叫做“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碑”,碑高8米,碑文为李林甫撰,书法家徐浩书八分隶体。巨大的碑额上有二龙戏珠的纹饰,就像一顶大帽子戴在头上,造型雄奇,雕刻精美。传说上天对大奸臣李林甫撰写碑文不满,于是派神龙前去摧毁,可神龙到跟前一看那字,当时就惊呆了,但又怕回去不好交差,于是就把碑额上方无字的地方轰去了一块,不过,现在遭受雷击的地方早已修好了。
  从书院出来,拐个弯就到了永泰寺。永泰寺因永泰公主入寺为尼而得名,与少林寺相对。进寺门有一影壁,影壁背后,左右各有一个大大的福字和寿字。守门的女尼发给我们每人一个圆形小纸牌,上面是佛的造型,要求贴在胸前。前行是天王殿,殿前有一棵连植物学家都为之惊奇的500多年树龄的杨树,殿后则是一棵桫萝树,树下有大网在收取树上的花,有女尼正在出售,据说饮之可以祛病。天王殿后面是皇姑楼,里面有一尊玉佛,游人脱鞋才能进入。面对玉佛,不禁使人想到了当年的永泰,也联想到了嵩阳书院。彼时,书院里的人们正在为出人头地兼济天下而奋斗,而永泰却放弃了所有的荣花富贵只身前来修行,入世济人不易,出世修身更难,更何况是身处荣华中的女子,需要何等的决心和定力啊。如今,寺里设有全国第一所女子武术学校,但不知能否与少林平分秋色。
  出寺时,游人要把贴在胸前的圆牌取下,按照自己的愿望贴在门后影壁的福字或寿字上,并有女尼专门监督。我则趁人不备把它贴在了上衣口袋的内侧,回到驻地后顺手取下贴在了一张门票上,翻过来一看,恰恰正是少林寺的门票,想揭开时已经揭不下来了,不知这是否也是一种缘分。
  离永泰寺不远,就是名满天下的少林寺。走进一个大大的广场,远远地就能看见一个上书着“嵩山少林”的牌楼。买票从大门进入,向前才走数百米,又有一个上书着“天下第一名刹”的牌楼。再往前是高高的台阶,台阶上的照壁上有“少林武术馆”的字样,我以为这里就是演武的地方了,忙张罗着找位子坐下,忙活了半天,却被人告知演武的地方还在里面。又往里走,进入西面楼房围着的一个院落,院落四周的墙上全是少林武术石刻,白色的线条,漆黑的底色,全是拳谱。拐进一个小院,一个十分精致的广场上矗立着达摩等禅宗六祖塑像,再往前进入大楼里的表演大厅,厅中央是一个大大的表演台,四周是由低渐高的看台,足可容纳数千人,坐位已是满满的了,就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年轻的主持人用中英两种语言主持着节目,接着表演了轻功,硬功,童子功,拳术,器械,单练,对练,群练等,台上闪展腾挪刀光剑影,台下唏嘘感叹目眩神迷,表演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令人大开眼界。
  穿过武术馆继续往前,方才是少林寺,寺门前有两株1500多年的的银杏树,都为雄性,不开花,一如少林寺里的和尚。走过大雄宝殿,有一立雪亭,原名达摩殿,说的是二祖慧可要拜达摩为师,达摩嫌他冥顽不化不肯收纳,于是慧可就在达摩殿前立求。达摩说要我收你为徒,除非上下血。这本是一句回绝的话,谁料慧可竟误以为是达摩在点化他,竟真的拔出腰间的佩剑砍下自己的左臂,围着大殿走了三圈,鲜血染红了大殿四周。深受感动的达摩终于收之为弟子,后来成为禅宗二祖。此后,天下僧人凡出身少林的,都是单手合十,即因慧可而来。
  立雪亭后是藏经阁,墙上有500罗汉习武的壁画,地上有当年武僧练武时踩出的48个脚窝,如今已被覆以石板加以保护。
  出了寺院便是塔林,无数的舍利塔,有砖的有石的,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生前清苦,死后孤独,小小的斗室,怕也只有僧人才能享受。
  步出塔林,远远望去,少室山的顶峰上立着达摩的雕塑,达摩面壁的洞前正晃动着无数身影。嵩山真的不高,不奇,也不险,但我此时却觉得嵩山高不可攀。这高不在于山的高度,而在于书院和寺院所蕴含的学问、功夫、胆识、气度,这些才是嵩山真正的高峰。登嵩山,不就应该去攀这样的高峰?
  返回路上经过一个山口,导游说那里就是轩辕关,是当年大禹治水时化作黄熊开山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地方。嵩山是大禹一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因为那里有他的家。嵩山书院的过去和少林寺的今天所表现出来的所有精神,可以说都源于大禹,那是一种为济困扶危而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突然,嵩山在我眼里不仅高耸入云,而且心生一种高不可攀的崇敬感。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郭明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