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4077
颗粒名称: 母亲
分类号: I267
页数: 2
页码: 67-68
摘要: 《母亲》是童乃望所作刊登于2007年第四期《七里海》的一篇散文。
关键词: 散文 季刊 《七里海》

内容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水有人给你擦,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
  每当我听到这首唱给母亲的歌,我都会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母亲如今已近杖朝之年,每每看到母亲头上那刀刻般的皱纹,我的脑海中都会映现出几个电影般的画面来。母亲之所以伟大,就是她来到了这个人世后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好儿媳,如何向子女倾洒母爱,如何当好一个婆婆……
  当时的母亲年轻漂亮,如花似玉,性格开朗。十七岁嫁到我们童家后和父亲夫唱妇随,一样担起了家庭的重责。上有公婆,下有弟妹,随着岁月的流逝又生下我们这八个子女,可见母亲的辛苦与操劳程度非同一般,难以想象。
  奶奶年轻的时侯就患有哮喘病,身体非常虚弱,每天都需要人照顾。虽然当时已经有了一大群子女,但是母亲不管多累都是把照顾好婆婆放在第一位的。尤其是奶奶晚年病重期间,生活不能自理,满身长满散发着阵阵恶臭的褥疮,炕上吃,炕上拉,母亲从无怨言。不管白天还是深夜母亲从来不离奶奶左右。病重的奶奶面对着日夜操劳的儿媳,眼睛里的泪水时常顺颊而下。可母亲为了减轻奶奶的心里负担,极力安慰奶奶,总是微笑着对奶奶说:“谁都有老的这一天,也许我到老了那一天还不如您哪。“可奶奶却深情地看着母亲说:“福顺(大哥的乳名)他妈,别看你孩子这么多,现在受点儿累,可你的心眼儿好,将来一定有福可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这辈子能有你这么个好儿媳值了。”因为家里有个贤惠的妻子,打消了父亲的后顾之忧,对爷爷奶奶特别孝顺的父亲才得以踏踏实实去外面做小买卖,每天赚几元钱回家度日。最后奶奶还是非常留恋地走了,留给母亲的非但是悲伤,还有倔犟的公爹和那艰辛沉重的生活负担……
  母亲的家务劳动和生活负担在当时的五六十年代可以说是超乎寻常的,每天的鸡叫头遍也就是母亲起床的时间了。外屋的风箱在母亲那纤细的胳膊有力的作用下开始有节奏地响了起来,伴着那呼号的西北风犹如别样的“民族音乐”,在倾诉着伟大母亲的胸怀。随着“音乐”的暂停,也就意味着一大锅的玉米面或是高粮面的饼子就要出锅了。接下来就是母亲下地窖开始往地上抱大白菜了,翠绿的大白菜每颗足有十来斤重,每天母亲都要往返几次搬上十来颗,然后放上菜板拿起那笨重的菜刀一刀一刀的切了起来。挤在一个炕上睡觉的兄弟姐妹们随着母亲吃力的切菜声醒来。这时母亲开始往硕大的铁锅里倒上几滴眼泪般的猪油开始炒菜。随之“音乐”声再次响起。
  菜熟了,我们的衣服穿好了,脸也洗完了,接下来就是我们围成一圈风卷残云般地抢食了。虽然有时连母亲那份饭菜都被抢光,可母亲从来没有埋怨过我们,反而常常地自我安慰地说:“孩子们正是长个儿的时候,吃的越多将来越有力气。”最后母亲只好两餐变一餐等到中午一起去吃了,自己就这么饥一顿饱一顿地用她那伟大的胸怀抚育我们逐个成长了起来。但是母亲随之也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病,虽然母亲有病在身,可为我们缝缝补补,洗洗涮涮,一日三餐的付出从没停止过。 ,
  七十年代初,随着我们村办企业的腾飞与改革开放的到来,家庭生活出现了逐步的改善,我们兄妹几人也都相继成家立业,母亲终于从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
  母亲虽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但她老人家处理起邻里之间,婆媳之间的关系来那是一般的女人难以做到的。合作社时期,在生产队参加劳动,一群妇女在一起,没有不吵嘴打架的,可从我记事起就没听过母亲背地里说过哪个婶子大娘的坏话,更不要说和哪个女人打过架了。每当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惹祸打架,母亲都要主动地去给人家赔礼道歉,从不为自己的儿女分辩理由。
  最让人敬佩的是,从大嫂娶进门儿的那天起一直到娶全了五房儿媳,除了一些生活当中的琐碎小事,婆媳之间从没发生过大的冲突。孝敬公婆,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逐一体现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原因就是母亲说的那句话:
  “只要把儿媳当作亲闺女来对待,她肯定把你当作亲娘来敬重。”
  母亲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是先要送给儿媳来品尝的,至于闺女吗那就要看她们自己的运气了,她常说:“对闺女多好也是嫁出去的人了,嫁出的女,泼出的水,有个天灾病业的叫都来不及,还要搭上电话费,不如自己的儿媳隔墙一喊就到跟前了。”
  儿媳们那可是给了阳光就灿烂的,面对母亲的朴实善良,面对母亲自己视为真理的话语,个个争先恐后地给母亲送零花钱,买好吃的。这个儿媳买衣服,那个儿媳买鞋子,每天都要把年近八十的老太太打扮得很“摩登”。兜里时常揣着不下几百元的钞票。真的应了当初奶奶临终前祝福母亲的那句话:“享清福了。”
  在母亲面前,虽然女儿们不如自己的娘家嫂子“吃香”,但对照顾每个人的公婆,是马虎不得的,一但听到自己的女儿和公婆闹意见,母亲就立刻变得严厉起来,甚至不给女儿回家报委屈的机会。只是和自己的闺女说:“都像你们嫂子、弟妹待我一样对待你们公婆,你们才是我的亲闺女。”有了母亲的教诲,有了嫂子弟妹做榜样,而今姐妹们的家庭生活也都很和睦,美满,其乐融融。
  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每逢春节等重大节假日,我们这个有四十几口人的大家庭都要和母亲相聚在一起。目的就是为讨母亲高兴,吃山珍海味,喝琼浆玉液,聊山南海北,话海阔天空。喜庆气氛溢于言表。尤其是除夕之夜不管多累多困,大人孩子也要等着新年钟声过后给老太太叩年头,真诚地祝福换来母亲早已为子孙准备好的押岁钱,最后还要等着母亲拿起那插满鲜花的花篮扭上一段大秧歌。
  因为她的善良,因为她的朴实,因为她若愚般的大智,因为她赶上了现在的好年代才有了幸福的今天。看着母亲那满头银丝般的白发,看着那用历尽沧桑写在母亲满脸上的皱纹,让我思绪万千……
  虽然您吃穿不愁,虽然您的儿女已长大成人,虽然您再无他求,但我们拿什么报答您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呢?我的亲娘!拿什么报答您对我们这些儿女的无私奉献,我的亲娘!天下的母亲啊,虽然您们的乳汁已干,虽然您们已进入风烛残年,只要您能幸福地活在世上,我们在您们面前就永远是讶讶学语,蹒跚学步的婴儿和少年。

知识出处

七里海

《七里海》

《七里海》文学季刊共分为44期,刊物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繁荣地方文学创作,为宁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服务。刊物突出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亮点,宁河经济发展的窗口,文学创作者展示才华的平台。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阅读

相关人物

童乃望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