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化》 期刊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821
颗粒名称: 非遗传承
分类号: G127.21
页数: 4
页码: 14-17
摘要: 本篇收录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朵奇葩,汇集了形意、八卦、太极等多种武术的精华。
关键词: 文化 非遗 宁河区

内容

孙氏太极拳
  ——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
  肖洒
  自古以来,天津地区特殊地理环境和人为情况,形成了天津传统武术的多元化和内容的丰富性。近代达官贵人崇德尚武的风气和武术馆舍的建立,促进了天津武术的发展。
  孙氏太极拳是汉族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于2016年入选天津市宁河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极之大成,冶三家于一炉,所创立的汉族优秀拳种之一。因内含形意八卦的特色,故又称“活步开合太极”。
  河北望都人士孙禄堂先生,名福全,字禄堂,1860年12月26日诞生于河北省完县东任家疃。1872年,孙禄堂随李奎元习练形意拳,后经李奎元举荐,孙禄堂随郭云深深造形意拳八年。1882年,孙禄堂去北京白西园处学艺,期间结识程廷华,在程廷华启发下,遂向程廷华习八卦器械。1907年,孙禄堂应徐世昌之聘去东三省总督府为其幕宾。1909年,孙禄堂随徐世昌返回北京,先后在法政学校、邮传部担任武术教官。
  1912年,郝为真先生来北京探访亲友,居住在旅店,不幸病倒。孙禄堂先生闻之,速前往探视,并为其请医生诊治,朝夕相待,一月有余。郝为真先生病愈,为感谢孙禄堂,主动提出传授孙禄堂先生太极拳。于是,孙禄堂将郝为真接至家中,自列为弟子,朝夕受教,数月尽得其真传。
  1913——1914年,孙禄堂先生在天津中华武士会任教,传播孙氏活步开合太极拳,并在中华武士会与李星阶会长合影留念。1915年,受聘国务院卫队或术教官,同年首次在北京开班收徒,编著出版《形意拳学》。1917年,编著出版《八卦拳学》。1918年,受聘为中华民国总统府武承宣官。
  1919年,孙禄堂完成编著《太极拳学》一书,创立了孙禄堂太极拳体系。1924年,其编著的《拳意述真》出版发行。
  1925年经李景林多次邀请,孙禄堂在天津与李景林见面。经数日交流,二人感情甚好,为留纪念,孙禄堂将自己终身最喜爱的佩剑,朝虹”与李景林互换。
  孙禄堂在天津中华武士会期间,将自己创编的孙氏太极拳五四的传授给中华武士会的学员,使得孙式太极拳在天津落地生根。
  孙氏太极拳第二代掌门人孙剑云大师全面继承和发扬了先父创立的孙氏太极拳。七十多年来,守武德、远名利、重洁行、自强不息,以其年近九旬的高龄奔走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热心推广中华武术和太极拳,桃李满天下。孙老师以其高尚的武德、高超的武艺和强健的体魄,当选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和健康老人,被国家体委授予中国武术高段位、八段武师。
  孙氏太极拳第三代传承人张茂清,1949年出生于天津宁河区芦台镇,自幼习武,先后学习了长拳、形意、八卦身盘掌、峨眉掌等,1984年,拜孙剑云为师,成为孙氏太极拳第三代的重要传人之一。
  孙氏太极拳,式极简而意极精,式中内涵极深,招式中蕴涵了踢、打、摔、拿、腾挪、闪赚各艺至精之要。其理论基础即其本体是中和真一之气的伸缩变化,其作用之理是圜研相合之理,其运用之机窍是动静交变之机。
  孙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主要是:进步必跟、退步必随、动作敏捷、圆活紧凑,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每左右转身以开合相接。习练孙氏太极拳时,要处处因势利导,各种劲法随重心变化而转换,轻缓匀灵之中寓以随机待法之势。
  孙氏太极拳是民族武术的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高级拳术,具有防身、健身、修身、养生的作用。孙氏太极拳把形体运动与意念活动相结合,以意念导引形体运动,导划气血运转,达到形神兼备、精神与形体双重的修炼,可以使习练者祛病延年、健康长寿。保护传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交流推广使其发扬光大,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历史使命。发掘、抢救、保护孙氏太极拳对振奋民族精神,落实国家提出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知识出处

宁河文化

《宁河文化》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文化的情况。内容包括乡村锣鼓、风物掌故、服务广场、艺术长廊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