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母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469
颗粒名称: 回母校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3
页码: 168-170
摘要: 本文讲述了高树勋在潘庄中学工作期间,经历了许多重要事件,如开门办学、党旗下宣誓、担任校政工组组长等。作者还参加了周总理和毛主席的追悼会,全国人民沉浸在悲痛的海洋中。唐山大地震也对学校造成了部分损坏,但师生们积极复课,继续教育。
关键词: 宁河县 潘庄中学 高树勋

内容

1970年7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北省昌黎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后到一所“戴帽”中学任教。1972年5月6日我与张世本老师(其家在昌黎县)对调,我回到了初中的母校潘庄中学。到校后,见到了我当年的班主任李家声老师,还有葛老师、王桂珍老师、于主任等,也认识了一批像我一样被分配来的王建平、肖连仲、王跃文、顾耀良、钟世泉、吴凤忠、吴印江、曹树山、万国义、石宝春等同事。
  学校安排我任初二一个班的化学课,到廊坊师专进修3个月。此次进修我的收获很大,进修回来我正式接手高一年级化学课和高一四班的班主任工作。
  1973年,搞“开门办学”“三机一泵”,增加了农机农技方面的课程。校办农场搞了吨田实验。当时我被任命为农业组长,和吴凤忠、钟世泉、詹先珏老师一起搞农田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可。1974年12月3日我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的事迹还上了宁河县及天津市的教育成果展览,这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鞭策。
  1975年下半年,我被任命为校政工组的组长,协助于主任主持学校各项工作,每天忙得不可开交。1976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三老”相继逝世,二是唐山大地震。年初我正在芦台一中院内的教师进修学校参加教育局办的干训班。1月9日凌晨的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总理逝世的消息,我没能控制住心中的悲痛,一下子扑在床边失声痛哭起来。因为我在北京学习生活了4年半,周总理的为人在我心中烙下了无比美好的印记,所以我才会如此失控吧!后来一中礼堂召开了周总理逝世追悼会,高兆祥老师如泣如诉的悼词把人们的感情推向了高潮,礼堂里一片哭声,为失去了敬爱的好总理而痛彻心扉。紧接着7月6日,备受人民尊敬的朱老总以90岁高龄而辞世,我们再度陷入悲痛之中。特别是9月9日,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了。全国人民立即沉浸在悲痛的海洋中。9月18日的上午九点开始,在我们潘庄中学的东大操场举行了隆重的毛主席逝世追悼大会,潘庄公社成千上万的群众都来了。追悼会后,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毛主席的遗志把我们的各项事业做得更好。
  7月28日夜的唐山大地震,潘庄虽属轻灾区,特别是11月15日的第二次大震,震毁了我们学校的部分宿舍和教室。广大师生便投入到火热的抗震救灾斗争中,老师们很快由教书匠变成了泥瓦匠,在校领导的指挥下,我们搭起了临时教室和宿舍,以便尽快复课,让学生们尽量少耽误学业。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本书内容描述了几位人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经历和贡献。其中包括赵奎文参与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改变家乡面貌;李桂珍利用高粱秆做橱柜,感叹“天上的星星出全了”;陈洪霞在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担任不同职务;田华作为赤脚医生工作三十年,忘我工作,难忘乡情;张宗泽从小热爱艺术,进行根雕创作;陈大能在百货公司工作,见证其历史发展;张志忠参与地方武装工作,经历河道会战和河西会战;张国华回忆青纱帐、饮水塘和茶壶套等岁月;张如良从童年涂鸦开始,逐渐学习烙画;杨树森在后勤中学工作了许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高树勋求学、回母校并育英才;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工作,参与抗震救灾。冯继祥受父辈影响从事戏剧创作;窦国山在县剧团中发挥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树勋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潘庄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