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载潘中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467
颗粒名称: 二十五载潘中情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13
页码: 162-174
摘要: 本文讲述了高树勋与潘庄中学二十五年的故事。其中包括了高树勋艰辛的求学路程,回母校潘庄中学任教的经历,以及他在母校中育英才的种种努力。这段内容体现了高树勋在潘庄中学的25年里所做出的贡献和对学生的关怀与培养。
关键词: 宁河县 潘庄中学 高树勋

内容

作者简介
  高树勋,男,1947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天津市宁河区潘庄镇朱头淀西台村人。1959年至1962年在潘庄中学、1962-1965年在芦台一中上学,1965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上学。1970年毕业后分配到河北省昌黎县接受再教育,1971年10月起在教育岗位,1972年5月回潘庄中学任教至1994年,曾任校领导班子成员、党支部委员、政工组长等职。1994年任芦台一中教师,曾荣获天津市局级优秀教师,宁河县优秀教师等称号,2003年退休至今。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近闻潘庄中学在临近六十年华诞之际,被天津市命名为“农村示范校”不禁思绪万千,夜不能寐,回忆起我与潘庄中学25年的不解情缘。
  求学路
  1959年的夏秋之交,年龄刚满12岁的我,背起简单的行李,步行前往离家约12华里的潘庄中学报到。当时的学校,最南边有3间西厢房,其中南边两间是办公室,靠北边的1间是教师宿舍,住着周光寅、王宝礼等老师。厢房正对着南北向的中央甬路。路东是两排教室,每排两栋4个教室。那时潘庄中学的第一届学生(56级)已经毕业。二年级(58级)在前排,共4个班。我们是一年级(59级)也是4个班,在后排的4个教室。从西到东为一、二、三、四班我被分配到二班。我们的班主任是李家声老师,三班是王宝礼老师,四班是李凤兰老师,一班班主任我记不清了。那时在校的学生除宁河的西半部之外,还有现在属北辰区的东、西堤头,姚庄、霍庄、赵庄、季庄等村的。
  中央甬路的西部是几排宿舍,每排的东西两边有单间的是教工宿舍,中间夹着的两间一个的大宿舍住学生,最南排的宿舍,最西边的单间住着蔡广俊和周淑敏老师。最东边的一间住着刘广才、郑炳义老师。我们住在第二排宿舍东数第二间大宿舍里,第三排是女生宿舍。学校食堂在北校门东侧。离食堂不远的路西有一个井房子,里面住着潘庄一位老残废军人傅合忠和员工张炳志,他们负责上水,打钟等杂活。厨房大师傅有韩子荣、吴景辉、冯维贵、刘玉山等。
  当时的校长是李全禄,书记是王开敏。任课老师有:数学是李加声,语文是蔡广俊,物理是钱铸塔,政治是李凤兰,体育是刘伦明。初二数学是郑炳义语文是陈国梁,班主任是刘伦明,音乐是刘广才,历史是闫硕轩,其他老师就记不清了。
  我们班:班长李树林、副班长陈加印,女生少,只记得李素华、李素兰姐妹俩。男生有唐文生、崔秉忠、刘广禄、李春文、苗德生、于守功、闫成来、李国平、徐长忠、于春成、李铁成、岳全好、张炳良、运志和、李静文、冯维明、佟宝权、李甫明、张连发、刘加记、边凤红、李桂祥、赵振环等,那时一年级每班40多人。
  那时虽处饥荒时期,但老师们的责任心是很强的,对学生们的要求也很严格,各项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每天要出早操,冬天要跑步。大操场南面有两个篮球场,东西相邻,常有老师们和大个子学生在打篮球或比赛。文艺活动也开展得很不错,一年有两次文艺晚会。记得有一年我和崔秉忠还表演了一段相声。我们班的女生李素华等表演了小歌剧《打猪草》等。当然最受欢迎的还是我们上届的傅景泉等同学的乐器合奏《金蛇狂舞》《喜丰收》等节目,都相当有水平。每年一度的体育运动会更是同学们的最爱,同学们尽情展示体育上的技能和追求。
  1962年的秋初,我考取了芦台一中,我们班还有李树林、岳全好、崔秉忠、于守功,外班的有李义、于瑞华、陈淑娥、杨振芝、于学俭、李瑞勤、张玉升等十几个人。芦台一中三年的高中生活在我的一生中是很重要的阶段。因为一中是河北省的“小宝塔”学校,学习气氛浓厚,同学们都不甘落后,我们班学习成绩突出的有考取北大的张宜敏,考取人大的张文显,考取西安交大的张如柏等。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我特别注意磨炼自己的意志,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各门学科的学习之中,我的成绩从中下等水平一跃而达到上等之列。以致教物理的杨松坡老师在指导我的升学志愿时,让我报考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说实在的,我心中没底,不料我竟真的被科大近代力学系录取了。
  1965年的8月30日,我背起行囊,由天津北站登上了去北京的列车。到北京站后很快找到科大的接待处,等了一会儿,我们十几个从全国各地来的新生坐上了学校的大巴车,一路西行。车过天安门广场时,我们激动万分,心中涌上了一种莫名的自豪感。车上的老同学还教我们唱起了由校长郭沫若作词,吕骥作曲的中科大校歌《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我们的学校地处八宝山下,玉泉路旁,来到校园,到处是一派迎接新生的热闹场面。
  当时科大的校长是郭沫若,副校长华罗庚、严济慈、钱志道等著名科学家。我们近代力学系的系主任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副主任是留苏回国的专家王群。大学里的条件可好多了,我们是五六个人一宿舍,学校食堂饭菜也很好,特别是我当时每月享受17.5元的国家助学金,有了它,我基本就没再向家里要过钱。除上课外我们还参加生产劳动,比如到门头沟区的冷泉村修京密引水工程,挖河抬筐。到北京101厂去实习,向工人学习等。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大学校园是一个使人产生梦想的地方。
  回母校
  1970年7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北省昌黎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后到一所“戴帽”中学任教。1972年5月6日我与张世本老师(其家在昌黎县)对调,我回到了初中的母校潘庄中学。到校后,见到了我当年的班主任李家声老师,还有葛老师、王桂珍老师、于主任等,也认识了一批像我一样被分配来的王建平、肖连仲、王跃文、顾耀良、钟世泉、吴凤忠、吴印江、曹树山、万国义、石宝春等同事。
  学校安排我任初二一个班的化学课,到廊坊师专进修3个月。此次进修我的收获很大,进修回来我正式接手高一年级化学课和高一四班的班主任工作。
  1973年,搞“开门办学”“三机一泵”,增加了农机农技方面的课程。校办农场搞了吨田实验。当时我被任命为农业组长,和吴凤忠、钟世泉、詹先珏老师一起搞农田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可。1974年12月3日我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的事迹还上了宁河县及天津市的教育成果展览,这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鞭策。
  1975年下半年,我被任命为校政工组的组长,协助于主任主持学校各项工作,每天忙得不可开交。1976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三老”相继逝世,二是唐山大地震。年初我正在芦台一中院内的教师进修学校参加教育局办的干训班。1月9日凌晨的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总理逝世的消息,我没能控制住心中的悲痛,一下子扑在床边失声痛哭起来。因为我在北京学习生活了4年半,周总理的为人在我心中烙下了无比美好的印记,所以我才会如此失控吧!后来一中礼堂召开了周总理逝世追悼会,高兆祥老师如泣如诉的悼词把人们的感情推向了高潮,礼堂里一片哭声,为失去了敬爱的好总理而痛彻心扉。紧接着7月6日,备受人民尊敬的朱老总以90岁高龄而辞世,我们再度陷入悲痛之中。特别是9月9日,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了。全国人民立即沉浸在悲痛的海洋中。9月18日的上午九点开始,在我们潘庄中学的东大操场举行了隆重的毛主席逝世追悼大会,潘庄公社成千上万的群众都来了。追悼会后,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毛主席的遗志把我们的各项事业做得更好。
  7月28日夜的唐山大地震,潘庄虽属轻灾区,特别是11月15日的第二次大震,震毁了我们学校的部分宿舍和教室。广大师生便投入到火热的抗震救灾斗争中,老师们很快由教书匠变成了泥瓦匠,在校领导的指挥下,我们搭起了临时教室和宿舍,以便尽快复课,让学生们尽量少耽误学业。
  育英才
  1977年下半年,全国恢复了高考。这一年应届毕业生郭建考取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本科。七六届的董志明、杨振英考取了天津财经学院,朱连昌、贾少义、牛忠林、马振永等考取了天津大学,七五届的杨在岩考取华东石油学院,冯淑华考取天津农学院,董志远考取天津轻工业学院等均属本科院校。大专、中专的考生上榜率也较高。1978年应届毕业生有6人考取本科院校有刘思清、陈福清考取了天津大学,齐建国考取了华东工程学院,李云娜考取了天津师大化学系,刘凤坡考取了厦门水产学院,杨立鹏考取天津农学院。加上考取大专、中专的共40人,升学率达50%以上,在全县同类校中是最高的。1980年有4个班且分了快慢班。一班为快班,三班四班为慢班,还有一个文科班。高考中,快班的李建友考取了民航学院,李绍友考取了天津纺织工学院。冯广友和王占杰考取了天津师专,贾少林考取天大机电分校,王进、刘玉原、郑春福等33人考取了宁河师范。三班杨建芝考取宁河师范,四班的马志顺考取宁河师范,班主任是我。大本大专上线5人,中专上线44人,升学率仍是很高的。
  1981年的秋后,我任高一两个班物理和高一·一班的班主任。1984年的高考真是硕果累累。毕业生刘瑞国,物理成绩突出,县物理竞赛他以96分取得了第一名。填报志愿时,我鼓励他报了清华大学被录取。还有倪宏泊考取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李庆峰考取天津师大化学系。王文军、运乃茹考取天津第二医学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报考空军航校的王洪武、张宝民、冯建海在身体条件合格的情况下,全部通过了文化考核,当上了光荣的人民空军飞行员。因为几年中接连送出飞行学员,县里授予我校“数飞蓝天,为国育英”的锦旗。这一年考取大、中专的学生达160多人,从此潘庄中学在县内外的名声更响亮了。
  1985年我校的马卫红同学以526分考取了北京大学。考取大中专院校的人数又超过了100人,升学率又是全县同类校第一名。1989年下半年,学校根据当时的形势把我们班确定为理科重点班,这样班里由原来的30多人,一下子变成了50多人,管理难度随之加大。但我坚信,只要尽心尽力,一定会有好的回报。在1990年高考中,我们班的应届生庞伯山考取了鞍山钢铁学院,冯守权考取天大机电分校,冯春玲考取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往届考取大本的有李俊杰、朱显柱、晋素艳、庄再春、刘春安、拱国红、于辉等。考入大专的有张志群、王云国、李克树、王小春、平丽英、郑永福等多人。无论是物理升学平均分还是班级升学率在全县同类校中都是第一名。
  1990年下半年,我再次接手一个高一新班,仍教两个班的物理。我注意调动班团干部的积极性,班里各项工作运转正常,得到了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可。1992年我被评选为“天津市农村地区优秀教师”,1991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1993年我带的班荣获天津市级三好班集体并在高考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学生李忠潮考取山东工业大学,庞建舫考取天津第二医学院,董元焕考取天津中医学院,景作亮被保送直入天津师大化学系,张志杰考取天津师大物理系。往届生宋军考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杨春娜考入中医药大学,齐建平考取天大冶金分校,李小云考入北京经贸学院等等,这一年的升学率和物理平均分仍然居县同类校前茅。
  时至今日,我已到古稀之年,回首走过的道路,心中感慨万千。如果说今生的事业,我将青春年华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教育;如果说梦开始的地方,我认为应该是我至今念念不忘的潘庄中学,在那里承载了我的艰辛、我的奋斗、我的荣耀和我与之二十五年的不解之缘……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本书内容描述了几位人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经历和贡献。其中包括赵奎文参与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改变家乡面貌;李桂珍利用高粱秆做橱柜,感叹“天上的星星出全了”;陈洪霞在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担任不同职务;田华作为赤脚医生工作三十年,忘我工作,难忘乡情;张宗泽从小热爱艺术,进行根雕创作;陈大能在百货公司工作,见证其历史发展;张志忠参与地方武装工作,经历河道会战和河西会战;张国华回忆青纱帐、饮水塘和茶壶套等岁月;张如良从童年涂鸦开始,逐渐学习烙画;杨树森在后勤中学工作了许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高树勋求学、回母校并育英才;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工作,参与抗震救灾。冯继祥受父辈影响从事戏剧创作;窦国山在县剧团中发挥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树勋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潘庄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