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河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270
颗粒名称: 出河工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219-220
摘要: 本文讲述了柳云参加蓟运河清淤和挖防潮闸机槽的工程,生活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但作者仍热爱家乡,努力为家乡做贡献。
关键词: 宁河县 柳云 出河工

内容

1968年冬季,我报名参加蓟运河清淤和挖防潮闸机槽的工程,全县近万名河工,分别住在荒芜人烟的盐碱地上,各公社用油毡、苇箔和稀泥巴搭建起窝铺。苗庄公社搭的筒子窝棚有30排之多,每排里面住30至40人不等。地上铺一层稻草,上面铺张苇席铺盖卷往上一丢就是我们河工休息、睡觉的地方。
  挖河的劳动,每天要超过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上河段干活都在凌晨5点,中午伙房的人把冻的梆硬的窝头、冻白菜、馏锅水送到了河段上。想吃口热的饭菜,连想都甭想,就是馏锅水,吃的慢也捞不着喝,只能去喝地表渗出的又苦又涩的水。下午1点,又开始干活,晚上8点收工。这样的劳动,无论是刮风、下雪,天天如此,还时不时的搞几回大练兵,“放卫星”(指加班加点)。累了一天的河工,刚迷糊着进入梦中,起床的哨子响了,带工的干部也可着嗓子高喊:“放卫星了,快起来放卫星。”河工走出窝棚,抬头看一下天空的星星,才知道这时是凌晨的1点多。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本书主要涉及一些人物和事件,包括驾机叛逃事件的真相,大杨庄旧事中的第一次群众大会和土改分田地,以及关于"五七大学"的始末等等。其中还有一些个人回忆,如王海臣回忆自己当"四清"工作队员的经历,姜文英的教师生涯,以及姜桂芝在地震中受伤后的治疗和工作经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志平
责任者
柳云
责任者
柳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