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石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207
颗粒名称: 下石沟
分类号: K292.1
页数: 3
页码: 79-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64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由于对农村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在清查“四不清”问题时,把一些基层干部的问题上纲上线,导致斗争规模失控,进而引发了“文化大革命”。
关键词: 宁河县 王海臣 石沟

内容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整训,也叫阵前练兵,按照总团指示,“四清”工作队员分到各村,也就是投入到前线战斗。
  我被分到石沟大队。石沟是个大村,有26个生产队,村中矗立一座青砖结构的天主教堂,高高的十字架在远处即可以看到。全村大部分群众信奉天主教,有一些人在解放前当过白脖(伪军),干过土匪。按上面说,这个村政权被坏人把持,数四类大队。
  我们觉得形势复杂严重,工作肯定不好开展。为了打开局面踢开头三脚,我们全体队员认真坚持“三同”(即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三同”,是当时也是后来较长年代里,党组织对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改变作风的基本要求。那时党叫干啥就干啥,“敌情”观念非常强,又要求进步,所以就非常认真地干起来了。挨家访贫问苦,与贫下中农交朋友,参加队上劳动,打渔、串苇子、织席打箔、挑水扫院等,农村的活我们都干。我们找最穷的家住,吃最次的饭菜,一点不搞特殊化。记得我遇到一个姓于的贫农社员家,第一天给我吃干饽饽、咸菜,喝白开水,第二天如故,第三天好些,主人家说出许多真心话,说我在吃住干上真心实意,不摆架子。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全体队员的努力,了解了很多情况,又经过调查核实会计账目,对大队领导干部政治、组织、经济等情况基本掌握了(“四清”开始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发展成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在这个基础上,分别与干部谈话,让他们在小、中、大会议上交代问题。有的干部吞吞吐吐,我们就采用了“有枣无枣打三竿”的方法,似是而非地点问题。到了大年根下,按总团的指示,“四清”工作队员一分为二,大部分同志转战另一个县,留下的小部分在这个县开辟第二战场,我们男女24名同志,结束了在石沟工作,被分到北楼大队。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本书主要涉及一些人物和事件,包括驾机叛逃事件的真相,大杨庄旧事中的第一次群众大会和土改分田地,以及关于"五七大学"的始末等等。其中还有一些个人回忆,如王海臣回忆自己当"四清"工作队员的经历,姜文英的教师生涯,以及姜桂芝在地震中受伤后的治疗和工作经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海臣
责任者
王海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