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舞中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034
颗粒名称: 九、舞中幡
分类号: J722.21
页数: 3
页码: 208-2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舞中幡是一种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郑国大将颖考叔的舞大旗。舞中幡包括前后背花、朝天一炷香、金龙盘玉柱等多种舞式,动作惊险,技巧性高难度大。中幡是用竹竿制成的道具,重约三十多斤,长三丈有余,上面挂有方形布幡,具有观赏性、娱乐性和节日气氛。
关键词: 宁河县 传统舞蹈 舞中幡

内容

舞中幡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郑国大将颖考叔的舞大旗。据说郑庄公在阅军选将的时候,曾特制了一面大旗,将它竖立在战车上,四面用铁索绾住。旗杆长三丈三尺,旗面一丈二尺见方,上面挂着24个金铃,旗上绣着“奉天讨罪”四个大字。郑庄公传令说,如有人能手执大旗,步履如常者,拜为先锋。只见颖考叔左手撩衣,右手打开铁索,从背后倒拔大旗踊身一跃,那旗杆早拔起到手,再将左手搭住,顺势一个转身,右手托起,左旋右转,好像耍弄一杆长枪,大旗被耍得呼呼作响,卷起展开,展开又卷起,正是现在舞中幡中的前后背花,十分威风。
  舞中幡是否源于颖考叔舞大旗还有待考证,但由于古代军队出征时旗幡繁多,因此它应该是舞中幡最初的源头。据史料记载,舞中幡流传到宁河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宁河县的芦台、丰台、潘庄、淮淀等各乡镇。
  中幡也叫“竹幡”,用竹竿制成,它是演员用身体的某个部位顶起一根毛竹做表演,竹底部直径三寸以上,高约三丈有余,重约三十多斤,上面挂一面巨大的方形布幡,布幡的上面均有“天下太平”、“百花齐放”、“富贵吉祥”等字样。幡顶有三角旗和多面方绸布,并系铜铃多个。风儿吹动,旗幡摇摆,铜铃作响,十分悦耳动听。因中幡个头较大分量较重,舞者需力气大,掌握平衡的能力强,舞动起来,身手翻转变化无穷,一起一落,只见旗幡一会儿东摇,一会儿西摆,脚尖一挑,置竿于顶,头顶一挺,竿落于颏;身后一背,环身落肘,肘上一颠,哈腰落肩,做得干净利落。上下左右翻转,置于演员的额顶、肩顶、肘、足、背、牙等部位,做出许多惊险动作,不管幡杆如何倾斜,也不必担心,它总会平衡如故,有惊无险。
  中幡会的舞式主要有:
  1.朝天一炷香;2.金龙盘玉柱;3.张飞大骗马;4.二郎担山;5.腰缠玉带;6.浪子踢球;7.寒鸦凫水;8.青龙探爪;9.怪蟒翻身;10.单峰扯旗。
  中幡会不用乐器,演员舞起中幡,上下左右翻转,动作令人眼花缭乱,扣人心弦,叹为观止,技巧性极高,难度极大。具有观赏性、娱乐性,烘托节日气氛。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