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葬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983
颗粒名称: 六、葬礼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5
页码: 53-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丧葬礼俗是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件大事,旧时植根于古代灵魂不灭的观念。现代丧礼通常使用仰身直肢葬法,身体仰面朝上,四肢并拢伸展,意在让死者平稳安睡。装殓是最重要的环节,民间习俗认为,凡娶妻生子、享年五十岁以上的人老、病而死,为寿终正寝,八十岁以上正常死亡的老人称“老喜丧”。临终之前,垂危之人要对亲属嘱咐、安顿一番。初死之时,要用新蚕丝或新棉花试死者有无鼻息。礼仪过后还要检查死者鼻息、脉搏,接着便是初哭。
关键词: 宁河县 传统节日 礼俗 葬礼

内容

丧葬礼俗,古称“凶礼”,是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件大事。旧时的丧葬礼俗植根于古代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人死后要到阴间世界去生活,因而希望已亡故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幸福与安宁,并且保佑家人兴旺发达,为此尽可能对治丧和送葬大操大办,厚葬重殓,“事死如事生”,讲求排场,民间俗称“办白事”。
  宁河古代丧礼,临殁迁寝,焚冥器等物,拜送门外,曰“送行”。入室号泣擗踊。。逾曰“送路”,备灯笼火炬、制引鬼牌,诣城隍庙,乡间诣土地庙。凡亲友男女都随接引来家,哭拜不一。三日成殓,按七致祭,以通远亲未吊者。营葬用丹旌、彩翣、冥器、刍灵,各随其家贫富以为丰俭。幸不至有停柩之弊,然居之近水者,往往于河滨浮厝,经历岁久,多被淹没、暴露。余每见为之恻然,因出示严禁,谆切晓谕,其风盖可少变云。
  (《宁河县志》清·乾隆四十四年刻本)
  近、当代丧礼,人死后,通常使用仰身直肢葬法。即:身体仰面朝上,四肢并拢伸展,意在让死者平稳安睡。仰面朝上也有和人世间便于交流的意思。土葬时,死者头向北、脚向南(棺材大头朝北,小头朝南),墓中灯在头边照明,衣饭罐置脚底,便于死者起坐就餐。墓外墓门置南边(即死者脚底),也与死者起身外出的行动路线是统一的。
  人死后最重要的环节是装殓。民间习俗认为,凡娶妻生子、享年五十岁以上的人老、病而死,为寿终正寝,八十岁以上正常死亡的老人称“老喜丧”,整个丧葬过程与婚嫁之礼同样称做喜事,只是色调不同而已。
  对于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早有准备。寿衣寿材早就做好,孝子在死者临终前日夜守候,心理的、物质的准备也早就有了。死者弥留之际,亲属要给死者沐浴更衣,穿戴好内外衣裳。这一方面是因为死后身体僵硬不好穿戴,另一方面则出于俗信,民间认为,没来得及穿好衣服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遗憾与内疚。
  临终之前,垂危之人要对亲属嘱咐、安顿一番,或委托别人照料幼子,或希望女嫁某家,子娶谁人。民间俗信认为,若有什么心愿未了,死者会含泪不暝,即“死不瞑目”。初死之时,要用新蚕丝或新棉花试死者有无鼻息。礼仪过后还要检查死者鼻息、脉搏,接着便是初哭。还有的人家在死者咽气后先不哭,说是怕“返尸还魂”。需待一切处理停当,而且要举行“叫道”后方可举丧哀哭。“叫道”是由长子持大马勺(饭勺)用力频频敲击停灵之屋的屋门上框,边敲边喊:“爸爸(或妈妈)走西天大道啊!走西天大道啊!”喊毕,将饭勺用力扔上屋顶。喊时还要脚踏门坎面朝屋外。此时,家人要将停尸屋内所有的带玻璃镜子的物品移置别室或用白布、白纸遮盖严,直至死者下葬后方可揭开。俗传是防此等物品照映亡人,使其灵魂被摄入,不能顺利离家。同时还要在窗户纸上捅一个洞,意思是让死者灵魂从这里赴望乡台。弥留之际或初死之时还有一些仪俗,与人们的信仰及观念中死后的世界有关。有的给死者口中含物,如硬币,俗称“口含钱”,有条件的人家含玉、珍珠,此礼俗称“饭含”。还有的给死者衣袖内放小面饼(俗称“打狗饼”)、纸钱(俗称买路钱),饼是去冥府的路上给拦路的狗吃的,钱给拦路鬼。还要给死者用纸和竹劈子扎制的随葬品。死者若为男,必定得扎车、马,说是供男人在阴间乘坐;若死者为女,少不得扎牛和轿。至于箱、柜、金山、银山、童男、童女,扎彩时都不可缺。扎彩的行当在20世纪50年代后曾一度消亡(扎彩行当,当地俗称“糊匠铺”)。从20世纪80年代始,这种风俗又悄然而至。扎彩的造型除仿传统外,又出现很多现代化用品的扎制,如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组合家具、沙发、汽车、洋房别墅应有尽有。
  旧时,孝衣的穿戴规矩很多。如嫡亲子女、媳、孙、孙媳等为“重孝”,孝服不锁边,断处外露,腰系丝麻一缕,即所谓的“披麻戴孝”。嫡亲孝男孝女的孝服为本白色,女婿及其他非嫡亲的孝服为漂白色;孙子辈的要在孝服上戴红绒球,以区分关系。
  人死之后,孝子要进行两方面的报丧仪式,一是在宅院门口贴“门报儿”,门报儿相当于告示,长约30厘米,宽约10厘米,白纸黑字,贴于宅院门口。上写有“恕报不周”4个大字,右下为“×宅之丧”4个小字。二是由孝子执报丧帖子到亲友家报丧。报丧亦称“告丧”、“赴告”、“讣告”,其形式有写讣文信函报告亲友。出门在外的子女亲友接到赴告后,要及时奔丧、吊丧。接到讣文的子女不顾一切地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面哭,出嫁的女儿更有一路哭着走来的。到家后先到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劝慰才止。亲友接讣告后,要携礼来吊丧,所携礼品一般为水果糕点、挽联挽幛或礼金。
  次日装殓入棺,死者的衣服穿戴、上铺下盖,无论贫家富家都比较讲究。首先要新,里外三新,旧日衣不能装殓;其次要全,衣裤鞋帽都得有,并且夏穿冬衣,被褥亦如此。入殓前的准备工作相当繁琐。入殓之先,要“铺棺”,无钱人家铺棺用小灰(柴草灰),富有人家铺棺用“灯芯草”和“香灰”,将七彩绸铺在棺材底部,放好头枕、脚枕,绸上按一定位置放7枚铜钱,谓之“七星板”(即头、两肩、两臀、两脚各一)。然后,其长女要拿着盛棉球和清水的酒盅,为死者用清水擦拭眼睛、鼻子、嘴和耳朵,谓之“开光”。其口中还要念叨着“开眼光,亮堂堂;开鼻光,闻供香;开嘴光,吃供香;开耳光,听八方;开心光,心豁亮;开脚光,走四方”等所谓咒语。然后,将亡人身体仰面安放棺材内,周围要用棉花、草纸塞稳,在亡人身上放些五谷、五色线等物,盖上“梓盖”。盖棺封钉时还有“躲钉”、“挽发”习俗,前者指封钉时孝子边钉边喊“躲钉”,以免伤及死者。
  亲友来吊,孝子要跪叩迎接,吊唁,也称“吊孝”,是对死者悼念的一种重要形式。亲族、邻里结伴而来,一般同辈鞠躬4次,晚辈跪拜4次,然后哭灵。孝子们要在灵旁跪叩陪祭,女儿、儿媳往往嚎哭,且哭中有词,节奏分明。最后,要屈膝跪拜来吊唁者,谓之“谢孝”。也称磕“孝子头”。
  出殡之日,人们清晨而起,仪俗活动很早就开始了。首先是启灵,由乡村执客一声令下,迅速抬起棺木,既要干脆利索,又要平稳踏实。绑好抬棺的杠子后,接着摔盆起杠。盆即放在灵前烧纸用的瓦盆,它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来摔。要是由别人摔,这一特殊的仪俗则将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一举拉近,甚至确定了继承关系。摔盆有个讲究,要一次摔破,越碎越好,因为这盆是死者的锅,摔得粉碎才好带到阴间去。瓦盆一摔,就如一声号令,杠夫迅速起杠,
  摔盆者扛起引魂幡,驾灵而走。出殡仪仗的一般顺序是:扛着引魂幡的孝子,灵柩,抱明器等的孝子,吹吹打打的鼓乐班子,最后是送殡的女眷。一路上,要有人撒纸钱,死者娘家亲属抱斗,以买路送灵。到达墓地,下葬之后,先将墓地再次整理干净,把随葬的衣饭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的龛内,扫去脚印,据说脚印留在坟墓里会给生者带来不祥。然后将棺木徐徐放入墓坑中,再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填土埋葬。填土先由孝子进行,他们排成一行,沿着墓边,用手将土里一把、外一把洒向墓坑和墓外,转一圈为止,俗称“圆坟”,接着才用铁锹填土。墓坑填满后,要堆坟丘,然后用抬棺的杠子将坟丘滚圆。葬后3天圆坟,7天过头期,后每7天祭奠1次,五期大祭,七期祭,亦称“断七”;而后为周年祭,第一年称“周年”,后为祭日,孝子要居丧三年。居丧也叫“守孝”,是对父母孝心的最好体现,也是对儿女是否孝顺的最好考验。
  20世纪50年代,人们仍沿袭旧俗。到了20世纪60年代,政府号召移风易俗,提倡殡葬改革,丧事从简。1975年,宁河县除少数民族外,汉族居民去世后全部实行火葬。火葬的实行简化了土葬中的繁琐礼仪,但随着后来经济收入的提高和世俗的心态变化,旧有的丧礼又被搬到了火葬的礼仪中。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一些乡民中又兴起了大讲排场、铺张攀比之风。虽然停尸起灵的时间仍是3天,但办扎彩、穿重孝、送路等形式有所抬头,在这部分人中,一是出于对死者的怀念,不惜花钱以减轻失去亲人的哀痛,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所谓“解解疼”;另一种是大办丧事炫耀自己,特别是有些属于平日并不太孝顺的子女也有这种作法,即人们所说的“活着不孝死了孝”。
  1987年6月,天津市制定了《殡葬管理暂行办法》。1992年6月,颁布了《天津市殡葬管理办法》,对殡葬依法实施管理,体现了行政法规对民俗的引导作用。祭奠死去的亲人,选择什么方式,受经济、文化等个人素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应该说,悼念亲人,是人之常情。但是,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应该提倡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革除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礼俗,使丧葬礼仪这一传统文化朝着积极、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