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婚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979
颗粒名称: 二、婚礼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5
页码: 44-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传统婚礼的描述,其中包括了说媒、订盟、纳币、请期、亲迎、合卺礼、拜三和回门等环节。这些传统婚礼的环节在民国时期仍然保留并继续沿袭。
关键词: 宁河县 传统节日 礼俗 婚礼

内容

婚礼是人生大礼,《宁河县志》(清乾隆四十四年刻本)记载:“合两姓,先用媒妁问名。已定,男家为女纳征。具启一,通用名帖,备羊酒,谓之‘订盟’。女家依次回复,谓之‘允盟’。此后,男家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亦有用财礼、布匹代币者。将娶,先择吉日,具帖送女家,谓之‘请期’。娶先一日,又为女送冠带、谓之‘催妆’;女家亦送妆奁等物,谓之‘铺床’。临期,男家请伴郎轿马鼓吹陪新郎至女家,升堂再拜,御轮授绥,谓之‘亲迎’。亦有从简者,或用轿或用车迎女至门,男以彩巾引入。即日行合卺礼,共筵交觯。三朝庙见,拜先祖,拜舅姑及伯长等辈,谓之‘拜三’。或八朝或双九,女家邀婿并女到舍款洽,谓之‘回门’。至乡村陋习相沿,间有同姓联姻者,实非礼也。”
  民国时期,仍然沿袭旧俗,大体经过下面几个阶段:
  1.说媒
  也称“提亲”。旧时,儿女的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媒妁”,是指那些撮合男女成婚的媒人。为男子提亲为“媒”,为女子提亲为“妁”。旧日称那些专门从事婚姻介绍并以此为谋生手段的中老年妇女叫“媒婆儿”。正月不说媒,因“媒”与“没”同音,俗谓:“正月说媒死媒人”。出了正月,由男方托媒人到女方求婚,媒人往返于男女双方,介绍对方家庭、生活、年龄、相貌等。也有的双方距离远,不相知,全靠媒人撮合。旧俗男女不能相见,只能由亲近人伺机代为相看,决定允否。相当古俗“纳采”。大多数新娘成婚前未见过新郎的面。当地流传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之说。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清代的纳采多为定婚礼。
  2.换帖
  女方父母,同意求婚要求后,男女双方互换名字及生辰八字帖,各请算命先生为男女双方“合八字”。“合八字”是根据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按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的理论来推断彼此是否相生相克。相生的标志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标志则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八字不合,生时相克,则不可通婚。此外,还有属相不合不可通婚之说,最典型的是流传于民间的“白马犯青牛,鸡猴不到头,金鸡怕玉犬,蛇虎如刀锉,羊鼠一旦休,龙兔泪交流”等说法。如合八字,亲事就能初定。不合,即还帖作罢。相当古俗“问名”。由于父母包办婚姻,媒婆弄虚作假,酿成许多婚姻悲剧。
  3.订婚
  合婚问卜后,双方同意婚配,由男方择吉日,备彩礼,将“龙凤帖”装入拜匣,送至女家,女方家长接过“龙凤帖”和“彩礼”,将自家女儿的“龙凤帖”返送男方,说明此婚已订,并设酒席招待女方家长,由族中和邻居长辈陪同喝喜酒。相当古俗“订盟”、“允盟”。送彩礼的习俗,传承至今,但方法已经简化。
  4.送日子
  婚前两三个月,男方选定迎娶日期,通知女方,并下二次礼,俗称“过礼”,其做法是修“鸾书”一封,放在拜匣内,委派媒人和父母双全的男孩,把拜匣送到女方家中,女方接到“鸾书”后,一般要遵期行事,不能更改。相当古俗“请期”。俗谚“挪一挪,死婆婆”。
  5.做被褥
  婚期确定后,男女双方请上有公婆、下有子女的“全可人”做被褥。以红线缝缀数串枣、栗子、花生于被褥角,谐“早立子”音,取“男女花生”意。
  6.请执客
  正日子以前,男方设酒席招待有操办喜事经验的人,委托办理结婚事务,逐项商定,“过嫁妆”、迎亲、“看三”等过程中的礼仪、酒席、人员安排。同时,酬谢账房先生、厨师及忙事人等。
  7.送催妆礼
  结婚前一天,男方派人持“四彩礼”送到女方,俗称“催妆礼”。即:带4根肋条的肉1块,须一刀割成,意在报答娘家对儿媳的养育之恩,民间称“离娘肉”;红毛公鸡两只;粉条4把;酒4瓶。女方留一半,其余退回。名曰“回礼”。
  8.送嫁妆
  送嫁妆,旧时婚姻讲究男方下彩礼,女方送陪嫁。旧时女子没有继承权,出嫁是唯一一次分得父母家产的机会。迎娶前女方置备嫁妆,亲友赠钱赠物谓之“添箱”,在迎娶前一天午前送到男家,富户嫁妆一般有瓶、罐、镜、铜盆、灯、手饰匣、立柜、被褥等等。嫁妆进男方家门时要把衣柜的锁打开才能让进门,据说,衣柜的锁不打开,会锁住婆婆的嘴。男方要给送嫁妆人喜钱。并设酒席招待。女方还要派未婚女子跟随至男方家中,挂门帘、点“长命灯”,男方女性长辈给喜钱。旧时穷人家的嫁妆较为简单,有的仅是被褥而已。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嫁妆越来越丰厚。进入20世纪90年代,嫁妆大多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等。
  9.迎娶
  迎娶,选在黄历中的“正日子”,清晨天亮,男方请一位官宦人家或有名望人家的老妇(必须是“全可人”)带领吹鼓手等随花轿到女方家接新娘。接新娘的花轿要到城镇“轿铺”去租赁,花轿与普通轿不同。分内外两层。内有小轿,放在大轿内;小轿名曰“轿心子”,备抬入新房门口用的。“轿铺”备有新旧程度不同的“轿围子”,轿围子绣工精细,多是南绣,图案以“龙凤呈祥”、“榴开百子”、“丹凤朝阳”、“牡丹富贵”的图案为主;第一次出赁的轿围子,名为“头水”,赁价也高。赁花轿要提前一两个月,不但花轿,连执事仪仗队都“一包在内”,包括:串灯(十六个;四个上下为一串)、高照(手持大牛角灯一对,高照取高灯下亮之意);轿前有开道锣(大锣两面),门旗两对,肃静、回避牌各一对(红漆长方有柄,黑扁宋体字),红、绿扇各一柄;身着明朝皂隶服装的“皂役四人”;轿前有顶马,轿后也有马两匹随轿而行。并且,轿后还跟着乐队——宁河地区叫“吹鼓手”,吹者,管乐器;鼓者,打击乐器。吹鼓手身穿红袍,明代时戴袱头;清代穿满官黑袍,头戴红缨帽(夏天白凉帽;冬天绒暖帽)。坐花轿出嫁,是“明媒正娶”的标志。有钱人家租赁八抬大轿,一般人家多是租赁四抬大轿,贫寒人家只有用马车迎娶了。
  在宁河地区花轿作为喜轿时,大体保持明代仪仗的传统,因为花轿为新娘乘坐(出嫁时戴凤冠霞帔),清初又有“男从女不从”的服饰惯制,所以,围绕花轿有很多明代的文化元素蕴含在内。这也是家乡宁河的遗风。
  轿至新娘家,新娘家燃放爆竹,给抬轿、压轿者喜钱。接送人员同时随往。有“姑不接,姨不送”之俗。娶亲的花轿到男方家门口,鞭炮鼓号齐鸣。此时,新郎家大门紧闭,新娘须连唤几声“妈妈开门”后,男家才将大门打开,迎接新娘,这么做的意思是“闭性”,目的是让新娘在婆家没有脾气。
  10.拜堂
  俗称拜天地。堂前供天地牌和祖宗的牌位,上香燃烛后,新郎、新娘照“唱礼官”吩咐叩拜天地、父母,对拜,入洞房。新娘盘腿坐于炕头,新郎用拴有花绸子的秤杆挑去新娘“盖头”,露出面容。之后,男左女右,坐在炕上,名曰“坐福”。新郎、新娘“坐福”时,喜事操持人(称为“大宾”)为他们放好炕桌,斟上两盅酒,换盅对饮(一般是沾沾嘴唇而已)。然后,煮饺子,新娘吃。俗称“子孙饺子”。有人隔窗问新娘生熟,“生不生?”新娘则要马上回答:“生!”以此口彩预祝新婚夫妇早生儿女,反映了旧时人们对多子多福的祈盼。
  11.闹洞房
  迎娶之日,宴席散后,人们便涌入洞房,开始闹洞房,称为“逗媳妇”。此时,无论辈分大小,尽情戏闹,皆无禁忌,有“三天无大小”之说。人散后撒枣、栗子、花生于洞房炕上,任晚辈孩童滚爬嬉戏,称“滚炕席”。相当古俗“撒帐”。睡前,请“全可人”铺床,边铺边念喜歌,“一把栗子一把枣,来年生个大胖小儿”等,多为祝福新人早生贵子,且带挑逗之词。
  12.认大小
  新婚第三天论大小,新娘在专人的指点下,按辈分大小,先给祖宗和公公婆婆叩头。然后,依次相认伯母、婶母、姨、舅等。长辈要给新娘喜钱。新婚夫妇分头拜见亲门近支,谓之“拜三”,从此,小辈对新娘要以家规相待,不得再有戏耍之举。
  13.回姑爷
  回门有“回四”“回六”之俗。新娘婚后第一次携新郎回娘家,名曰“回姑爷”。新郎带礼品拜见岳父母及各房亲戚,长辈给新郎见面礼钱。女家盛宴招待,请来嘉宾作陪。接受酒席款待后,当天日落前返回婆家。婚后十天新娘回娘家,住九天,叫“十天九住”。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