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考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818
颗粒名称: 祖籍考略
分类号: I023
页数: 7
页码: 19-25
摘要: 《中华姓氏大探源》记载戴姓源于西周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其中一支是以祖上谥号为姓,一支是以国名为姓。戴氏宗族自传至今已有一百二十余代,其发祥地在豫东一带,后有迁徙至豫南、江浙、山东、安徽、湖北等地。戴氏宗族中有许多学术显赫者,如戴震。戴氏家族在留庄定居,融合了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戴姓 来源 发祥地

内容

《中华姓氏大探源》记载:戴姓有两个来源,出自西周时今河南东部地区的两个诸侯国,一支是以祖上谥号为姓,一支是以国为姓。
  西周初,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叛乱被镇压下去后,周公把商旧都周围地区封給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以后世代相传,至公元前799年至前766年在位的一代宋国国君,死后谥号为“戴”,史称宋戴公。宋戴公的孙辈中,有的以祖父的谥号为姓,就是戴姓。
  在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还有一个戴国,为姬姓。在今河南民权东。戴国于公元前713年为郑国所灭。亡国后的戴国子孙,为纪念故国,就相继以原国名为姓氏,至此,又形成一支戴姓宗族。
  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居豫南、江浙、山东等地的。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
  戴氏宗族自赐姓以来,已传至一百二十余代。家谱有史可考者是安徽休宁县万安戴氏宗族从一世祖传至三十六世,在吴兴立宗脉,称《吴兴戴氏支谱》。据家谱记述:吴兴始祖戴静菴,因逃辟战乱定居於湖,即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今吴兴市。这是“自新安一世至三十六世”后,从戴静菴为吴兴一世,定居时间为乾隆初年(约1736年后)。“新安”即今休宁县万安镇。戴彬元的曾祖及祖父,因经营盐务贸易迁居直隶宁河县靳家庄,后迁至留庄,但仍排在吴兴戴氏支谱内。
  考安徽新安一祖戴安,南唐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上柱国谥忠恭。迁湖始祖戴为毂,诰赠通议大夫,江苏按察使,孝行载《江南通志·嘉湖府志》。戴氏宗族属书香门第,世代相传。其家谱记载:“吾高祖硕岩公皆积德暗修,以孝友称于乡党,子孙房分已众,悉授户令读书,于是补博士登贤书者,相继粤,吾曾祖翼皇公始发迹为显官宦京朝者,父子祖孙接踵,故不肖如恒者亦叨(音Tao),指后代承受祖上荫德,窃甲乙科,以四代进士,三朝谏议,为一人所矜许”。上述记载是指《吴兴戴氏支谱》的先祖。其祖上安徽休宁戴氏宗族中的学术显赫者当数戴震(1723-1777),字慎修、东原,安徽休宁人。乾隆年间思想家,考据学家。其学术成就编入《清史稿》“儒林传”。乾隆四十年(1775年)殿试赐进士出身,钦点庶吉士,纂修《四库全书》。少时勤学好问,成年后,对经学、天文、历算、地理、音韵、训诂等均有深入研究,称为乾嘉时代“皖派”考据大师。其著作甚多,都编入《戴氏遗书》。
  戴彬元曾祖戴顺基,字建侯,号湘帆,生于乾隆丙寅年(1746年)三月十五日,卒于嘉庆辛未年(1811年)三月三日。配绍兴何氏,赠宜人。因经营盐务“始迁宁河”。据汉沽档案馆藏《吴兴戴氏支谱》载:戴顺基为戴氏“北平”(宁河)一世祖。其功名是:候选县丞,敕赠承德郎,貤赠奉直大夫。
  其祖父戴朝锡,字省斋,候选直隶州同,敕授承德郎。晋赠奉直大夫。貤赠中宪大夫。
  戴朝锡因经营盐务,往来于江淮与芦台间,江淮盐业因受台风水患之害,灾年频频,盐业商务不顺,负债累累,遂居家在芦台靳家庄定居。配妻徐氏。卒于1853年(癸丑),年71岁,葬留庄西茔地。生有二男一女。恩荫官职,据光绪年间《宁河县志》记载:“戴朝锡,以子襄清贵,赠文林郎,孙彬元贵,加级赠中宪大夫,配徐氏,赠孺人,赠恭人”。按《清史稿》封荫官职考,中宪大夫为从四品,文林郎为七品。恭人为四品,孺人为七品。清代封荫官职等级严格,光禄大夫为从一品;荣禄大夫为正二品;资政大夫从二品;通奉大夫正三品;通议大夫从三品;中议大夫正四品;中宪大夫从四品;朝议大夫正五品;奉正大夫从五品;奉直大夫正六品;承德郎从六品;儒林郎正七品,等等。
  其父襄清,原名传洙,字凫川,号鹤舫,曾选宁河县学廪生。道光乡试举人,“大挑”二等,授武邑县教谕和磁州府学正。殁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寿终71岁,配妻徐氏。封荫官职,光绪年间《宁河县志》记载:“戴襄清,以子彬元贵,加级中宪大夫,配徐氏,赠恭人。”对戴襄清的生平事迹,后面有专题记述,此处不再详述。
  戴彬元姑母下嫁玉田县庠生孙锷为妻,因夫早丧,青年守寡。彬元娶妻齐氏,天津县人,继娶孙氏,玉田县人。继娶许氏,留庄人。胞弟彬彤,县增生。胞妹下嫁怀安县教谕查毅勤之次子,曾任八旗汉教习。
  咸丰二年(1852年),戴彬元祖父为什么搬到留庄定居。除了经商不顺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留庄村土地宽阔,临河而居,在古代以河流为主要交通干线的条件下,可称得上交通便利,当时可算鱼米之乡。不仅有地种,有鱼可捕,有临河苇子圈,盛产芦苇和银鱼。在咸丰年间银鱼还是向朝廷进贡的贡品,到了同治二年(1863年)才停止纳贡。下坞庄东南是明代以来宫廷监收银鱼的码头,“夏雾银鱼”曾是原宝坻县八大胜景之一,后被大学士杜立德裁汰,以“潮河银练”补上。下坞庄原名“夏雾”,因图书写方便使地名变异。留庄的土地与下坞的银鱼码头隔河相望。在当时银鱼之乡的兴盛享誉直隶。明代有诗《夏雾银鱼》:“潮河吞吐海潮回,宫厂黄旗压镜开。弦诵喧啾无犬吠,却惊中使打鱼来。”宫厂黄旗:指朝廷征收银鱼悬挂的黄色龙旗;使:是宫厂太监,表明当时监收银鱼的宫廷皇权威严,连狗都不敢叫唤,只有太监的喧嚣。可见当时的影响。留庄,原名刘家庄,是明朝初年以刘姓立庄得名的小庄,后改留庄,人称“小留庄”,人少地多。北洋铁路未修之前,在清代中叶就形成了一个小村,系留庄村民图种地近便而定居的,村名叫“八十步”。因为距留庄“八十步”因而得名。后来叫“北开”,因位于留庄北面,是开荒形成的。约在民国年间,又因开荒形成了一个自然村叫“南开”。“南开”、“北开”,分别在留庄村的南北临河地带,土地肥沃。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移到留庄村。另外,这个村教育有悠久的历史基础,是宁河地区有塾馆最早的乡村。同治元年(1862年)许家塾馆在宁河县就享有一定声望。戴彬元的祖父,出身于书香门第,有其经商的丰富阅历,选中留庄定居,自然要考虑交通、经商、盛产、教育等多方面生存环境的优势。戴氏家族在留庄定居,和邻里相处和谐,儒风淳厚。可以说,戴氏家族把江南文化融合于北方文化之中,从而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发展。
  按《吴兴戴氏支谱》记载北平(宁河)一世:顺基;二世:镇;三世:传溥;四世:彬彤(襄清次子嗣);五世:章勋(彬元子嗣);六世:德均(承继长门);七世:孟鉁;八世:曾瀚。戴曾瀚老人仍健在。曾瀚老人过着普通农家生活,生有四个儿子,并有四个孙子。其四子戴宗桐,1968年生人,1986年入伍,曾任海军副航观长、航海长、副艇长、大队司令部参谋长、副大队长等。其事迹录入《汉沽情缘》一书,是戴氏宗族第九世有成就者。

知识出处

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

《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

出版者:中国文化出版社

本文介绍了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的生平事迹和书法成就。文章详细描述了他的家世背景、学业成就和进入官场的经历,以及在政治、赈灾和书法方面的贡献。同时还介绍了一些与他相关的人物和传说。文章以生平简历为主线,通过不同章节展现了戴彬元的多方面才能和影响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