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寒松生前身后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抗战资料集1933—1945(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428
颗粒名称:
寒松生前身后事
分类号:
K828
页数:
4
页码:
405-4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寒松是一位抗日英雄,他在武宝宁地区开辟工作,发动群众,建立了抗日组织和政权。他通过拉家常、讲故事、教唱歌曲等方式与群众接触,慢慢建立起村政权和各种抗日组织。他倒在敌人的枪口下,用生命之火燃起了武宝宁抗日斗争的熊熊烈火。
关键词:
寒松
抗日
武宝宁
内容
寒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党员,开辟武(清)宝(坻)宁(河)敌后抗日游击区的武装工作队队员,也是最早的武宝宁县级抗日政权主要领导人。他生于1909年,属鸡,真名张喆(哲),曾化名石心、刘清,到武宝宁后化名寒松,河北省玉田县杨家套乡丁官屯人。有兄名张忠,务农。寒松7岁入小学,遵化县省立五中毕业,曾在本村任小学教员,担任村第一任抗日救国会总务委员,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丰玉遵联合县第五区财粮助理、第八区区长,1943年1月调任武宝宁地区,后任联合县办事处主任。寒松和武宝宁武装工作队其他队员一起,发动广大群众,宣讲抗日道理,筹建县、区、村各级各类抗日组织,打下了抗日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他倒在敌人的枪口下,他用鲜血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凶恶残暴,用生命之火燃起武宝宁抗日斗争的熊熊烈火。开辟武宝宁
1943年春,寒松被中共冀东第五地委代理书记兼第五专署专员焦若愚(建国后曾任北京市委书记)派到武宝宁地区开辟工作。在他到任之前的半年里,已有武工队队员刘征、马良、孙英、佐天、铁锋等30多人先后抵达。
武宝宁地区位于天津市东北部,为武清、宝坻、宁河三县的相邻地域,共有72个伪大乡,包括宁河县蓟运河以西的5个镇(宁河镇、潘庄镇、新河镇、塘沽镇、北塘镇)、24个乡(含天津市东丽区、北辰区及原塘沽区、汉沽区的部分村落)。武清、宝坻、宁河各设有伪县政府,受伪河北省政府津海道管辖。这个地区是日伪战略基地天津的东大门,北平至沈阳的交通大动脉北宁铁路从这里穿过,塘沽港是日本转运战略物资的重要枢纽,运出汉沽的盐、“高丽圈”等地的米,运进日本军队的枪炮弹药。日本统治者深知这一地区的重要性,使用各种手段加强统治。寒松到达时,日军推行的第五次“治安强化”结束不久,各乡镇增加了乡、镇公所力量,强化了保甲制,修通了公路,设了派出所,筑碉堡,驻军警,安插特务,派情报员,宁河县还被日伪誉为“模范县”,开展抗日活动十分困难。但这里老百姓长期遭受日伪蹂躏、剥削,生活困苦,迫切盼望赶走日军。
寒松到达之初,落脚在偏远农村,靠朋友介绍朋友、亲戚介绍亲戚的方式,在爱国上层人士家站住了脚。他说话幽默和气,常以拉家常、讲故事、教唱革命歌曲的形式与群众接触,穿插着讲解抗日道理,主张不分贫富,共同抗日。他白天一般不外出,村中的少数积极分子到他的住处找他,听他讲话,必要时也秘密召开会议。他行踪不定,常是晚上进村,夜间同人们联络,清早或隐蔽,或离村。叫门时,诙谐地拉长声调,自称“我寒大麻子来啦!”老百姓都觉得他是很新鲜的人,同人们嘻嘻哈哈,讲抗日道理通俗易懂,大家都很喜欢他,敬重他,愿意同他交往。他用这种方式同人们沟通,慢慢建立起村政权和各种抗日组织,有村长、治保主任、财粮委员,有工会(雇农组成)、农会、民兵、妇救会、青年报国会、儿童团等。在发展党员的基础上,建立起村党支部,并把许多村抗日、亲日的两面政权转化为抗日的一面政权。
寒松教唱的歌曲有《渔光曲》,人们很容易地记住了歌词:“……鱼儿难捕船租重,捕鱼人儿世世穷。爷爷留下的破渔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而更多的是他自编歌词、自配曲调、亲自教唱的抗日歌曲,群众既学会了唱歌,又受到了抗日教育。就这样,寒松等组成的武工队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开辟,在以田心为队长的青英部队(即冀东军分区第4地区队)和各区小队的配合下,敌后抗日游击区不断扩展。
1943年初夏,上级派王书文来到武宝宁负责敌后抗日游击区党的领导工作。同年7月,中共武宝宁工作委员会(县委会前身)和武宝宁联合县办事处(联合县政府前身)成立,王书文任工委书记,寒松任办事处主任。县以下成立了4个区,明确了区委书记和区长,我党在抗日游击区的政权初步形成。
血洒乐善庄
乐善庄是宁河县西南部的一个偏远的农村,位于方圆百里的洼地七里海南部边缘,芦苇丛生,易守难攻,便于隐蔽和转移。乐善庄群众基础好,各种组织健全,干部坚强,村长庄立全、农会主任邢洪发等村干部都跟武工队、八路军一条心。
1943年12月18日,中共武宝宁工委和武宝宁联合县办事处干部扩大会议在乐善庄召开,会期3天。会议总结和研究了发展党的组织和政权建设、征粮征款、建立财经制度、扩大新区等内容。会议结束前,寒松对参会的70多名干部说,我们的同志是最好的同志,为了让全国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一定要努力地做好工作,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让抗日形势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早日把日本赶出中国去。
寒松来过这里多次,曾住过李林瑞(盲人)家、李复庭(李志安之父)家,这次是住在李学功家。村子有北、中、南三条小街道,李学功家在中间小街西头路北。12月20日散会后,多数干部当天就返回了本区。寒松认为乐善庄群众心向武工队,离七里海又近,有情况可以跑进苇海隐蔽,于是和少数干部当天并没有转移,当晚与警卫员云鹏(丰润县人,有人说姓王)、交通员志英(丰润县仰山或常峪人,有人说姓“孙”)同住在一个房间。
不料就在次日凌晨,驻芦台的日本守备队、警备队、新民会人员共300多人包围了乐善庄,骑兵在村北,步兵在村南,先在村周围点起大火,安放岗哨,接着由外向内进村大搜捕,往村中合围,顿时枪声大作。村民邢德兴迅速赶到李学功家催促寒松转移,寒松立即组织突围,带领云鹏、志英从李学功家的夹皮墙摸至村子西头,朝西跑出村庄。敌人发觉后摸黑连开几枪没有打中,云鹏、志英掩护寒松奔向潮白河堤七里海方向,跑到八股子河南老青龙湾河西的黄家围(南距北淮淀三四华里)时,看到村北的骑兵向他们包抄过来,三人自觉散开。云鹏没有跑出去多远即被子弹击中牺牲。志英跑到一块坟地里,向敌人还击时连中数弹牺牲。寒松向西奔跑了不多远,一颗子弹击中了他,倒在了冰凉的土地上……当时天还没有大亮。办事处秘书陆英(真名陈伯平)、区长高英(后改名袁太)在突围中被捕。
敌人把陆英带到寒松遗体前,确认了身份,喝令老百姓用门板将寒松遗体抬至村内,抓了三辆大车,把寒松遗体抬上大车,把捆绑起来的陆英、高英押上另一辆大车,拉到伪县公属所在地芦台游街,鼓吹“共产党、八路军已经全部消灭了!”用这样卑鄙手段进行反共宣传,妄图杀一儆百,扑灭人民的抗日烈火,反而激起了人们更大的仇恨。
地委对这起惨案极其重视,地委焦若愚书记专门召集王书文、佐天、马良等总结经验教训,随后展开了一系列惩治敌伪的行动。摧毁、破坏敌交通线,发动群众抗粮抗款,砸掉72个伪乡公所,镇压一批罪大恶极的汉奸、特务和一心事敌的伪乡保长。这些活动规模大,影响广泛,加强了群众抗日信心,抗日活动出现了新局面。
英名永存
寒松牺牲时,年仅34岁,遗体被群众安葬于芦台铁路南杨家泊村附近。云鹏、志英的遗体,由乐善庄群众安葬于村旁。寒松生前因环境残酷,上级规定抗日干部不许谈及籍贯、真实姓名及家事,所以寒松的情况人们知之甚少。1945年日本投降后,经丰玉宁联合县县长王鹏程开信介绍,寒松长子张连昌(15岁)同其家人,将寒松遗体运回村,举行了安葬仪式,1957年迁入唐山市冀东烈士陵园。
1983年,张连昌来宁河县乐善庄,亲到父亲牺牲现场缅怀,并走访了当年的村干部,了解父亲牺牲的经过,还到附近的北淮淀村走访了李志勤等老人,李志勤是开辟地区时北淮淀村的干部,当时已70多岁。2003年秋,寒松之孙张向峰(张连昌之子)来到乐善庄,由村支部书记王守生、村长李永利等陪同到寒松牺牲地凭吊。当天下午,他到村老年活动中心访问,了解寒松当年的抗日活动及牺牲经过,向老年活动中心捐款2000元,并向村里表达了为祖父立碑的愿望。2008年,寒松次子张连泰来宁河,宁河县委党史研究室负责人陪同赴乐善庄寒松牺牲地敬献了鲜花,表达了悼念之情。
寒松的牺牲是一件大事,人们曾认真查找告密人,有的说是伪淮淀乡长×××,有的说是住在外村的本村人×××,但都没有真凭实据。
寒松为了拯救国家、民族,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他把鲜血洒在了乐善庄,把生命献给了武宝宁。他的英名将世代流传。
知识出处
《宁河抗战资料集1933—1945(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本文记述了宁河区抗日战争史记资料包含日伪统治宁河时期的罪行、域内抗日斗争、宁河人域外抗战、抗日英烈、附录、后记等章节的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佑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