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宁河古八景诗词赏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172
颗粒名称:
宁河古八景诗词赏析
分类号:
I222.749
页数:
5
页码:
155-159
摘要:
这八首诗描绘了古代宁河的八景,包括海天东胜、文阁回澜、芦台玉砂、潮河银练、宁沽樵影、江口渔歌、七里烟波和北塘双垒。诗人以细腻而形象的笔触描述了这些景色,表达了对家乡土地的深情。诗中的景物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平常,但通过文人的手笔,却展现出迷人的光彩。
关键词:
宁河县
古八景
诗词
内容
乾隆版本的《宁河县志》八景全图诗词,以形象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古代宁河自然的江村风貌和人文景观,今天读来感到十分亲切。诗人在充分了解境内典型自然和文化景观的基础上,对这些景色给予了最有感情的描述和赞美。他们从赞美乡邦的目的出发,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十分平常的景物,经过文人的手笔,也能变幻出迷人的光彩。
发现创造美感意识,和爱家乡,爱土地的故土情感。可见宁河古代八景诗的目的不仅仅是写景状物,更在于表达对脚下这块土地的一片深情。
海天东胜
日自西流水自东,天光水色有无中。
行行宿鸟滩头白,片片飞帆夕照红。
派接银河源莫测,襟开大地阔无穷。
登临难觅乘搓客,唯有长桥映彩虹。
此诗是指现在塘沽区的渤海之滨。诗的头两句直扣主题,诗文说:太阳自然的由东向西运转,大海却是自然的向东流淌。在海平线上,天光水色已经融合在一起,仿佛在似有似无之间。一群群倦飞的海鸥露宿在海滩上,清晨时候沐浴在朝阳里,晾晒它们的羽毛,看上去一片雪白。傍晚时分,远处飞驰的船帆抹上一缕夕照的红霞。传说中大海与银河相通,但这只是传说,无法测量它的源头。这海好像是大地敞开它的衣襟,坦露它广阔的胸怀。神话传说曾经有人乘着木筏上了天,但这毕竟是传说而已,到哪里去找这个人呢?唯有水的蒸气在阳光的照射下,幻化出绚丽的彩虹,仿佛是一座可以通向彼岸的大桥。
文阁回澜
阁势如建标,四水环激浪。
潋滟青葱间,亭亭屹相向。
上为帝车运,下为百川障。
临涯蹑云衢,天门詄宕宕。
文昌阁建造在宁河县城的东大街,殿阁堂皇,气势雄伟。阁前有一方池塘,宽广可达数十亩。塘内芦苇丛生,青翠喜人。与亭亭屹立的文阁互相映衬,更显得气宇轩昂仪态万千。上边有阁内供奉着的文昌帝君,据说是掌管文运的神灵。因为宁河县城四面环水,阁前的池塘可以通达河海,池水有涨有落,所以说:下有百川做它的屏障,人们祈求文昌帝君佑护宁河文运昌盛,让那些读书士子在平步青云的路上,有一片开阔明朗的天空。
芦台玉砂
新仓旧在后唐来,煮海熬波也筑台。
匝岸浑成如雪积,方池击破讶水开。
储时人似披云立,远处帆疑带月回。
一望梁河饶美利,江干长自拥晴堆。
在芦台、汉沽一带,流传着一个神话传说:在后唐五代年间,有一位盐母娘娘降临人间,传授给人们制盐的方法。常言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汉沽一带人们就有用锅熬煮海水制盐的作坊。人们管这些人家称之为:“盐灶户”。后来改用圈围土埝做成盐池,引入海水,利用阳光曝晒的方法制盐,称之为“盐田”,大片盐田,远远望去就象堆积的白雪。收盐的时候,盐池里就象凿开河上的坚冰。那里储存着许多高耸的盐堆,人在上面立着,好像披着天上的云彩。宁河县有这样丰饶的资源,应该是很富庶的。晴好天气,河岸上晾晒着一堆堆盐坨,景象非常壮观。
本诗附有插图,画面所绘,盐民正在推运、打堆、清扫堆积在河岸的盐坨。中间有一条小河,即“小盐河”,据记载,河宽五丈五尺,深约一丈,长有六里许。西通蓟运河,东通白家庄。河上架有小桥,供行人通过。图文结合呈现出古代汉沽产盐的场景。
潮河银练
潮罢还潮潮信真,河因近海往来频。
随风荡漾轻舒练,作雪奔腾直泻银。
高涌寒光摇浦溆,平铺素影漾星辰。
何年织女曾遗纻,流向人间古渡津。
潮河,我们当地人称之潮白河,是因为潮河与白河汇集而得名,横贯我县境内南北。关于它的潮信,当地有谚语说:“初一十五后上(傍晚)早下(早晨)潮”又说:“月出半潮水”,这就是说,在夏历每逢初一、十五那天早晨和晚上是河水来潮的时候。在以后的日子里,潮期逐渐往后推移,每到月亮出来的时候已经潮水过半了。循环往复不断的按照这个规律运行,从无错谬。在微风荡漾的时候,河中水流舒缓,宛如展开的一匹白布。每当潮头来时可就大不一样了。潮头,当地人称之为“潮猛”,当它到来的时候,挟着风浪,汹涌澎湃,直泻千里。在风急浪高之际,波涛起伏,不断拍打着岸边。在风平浪静时,水平如镜,点点寒星映照在水面,不禁让人想起“潮面无风镜未磨”的诗句。远望如此美妙的景观,恍惚怀疑是天上的织女,把她织成的素锦抛留在这里,化成一道长河流向人间。
宁沽樵影
腰镰各一肩,历历望中悬。
草木荒郊外,羊牛落照边。
迹堪渔父伍,晨作画图看。
几曲归途晚,微茫入幕烟。
樵夫们腰里别着镰刀,肩上扛着扁担,一路行来,奔向他们採樵的郊野。他们把割下的柴草捆扎起来,准备担到市上去卖。太阳将要落山,放牧的牧童赶着牛羊都要回家了。採樵在陆地,打鱼在水中,一渔一樵虽然生产方式不同,但都是为了谋生而劳动,展现了当时人民生活的场景。等他们把柴担凑足,要担着走向归途,远远望去村中家家炊烟四起,已是入暮时分了。
江口渔歌
芦花江上利源多,两岸人家尽笠蓑。
一片榔鸣云外响,几回渔唱水涯过。
波涵极浦纹如织,网晒斜阳密似罗。
小艇乘潮随上下,前溪又起月明歌。
蓟运河沿岸多种植芦苇,河中有丰富的鱼、鳖、虾、蟹等水产资源。两岸人家应指的是江洼口一带的村落,大多是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打鱼人。他们在河里扎下圈网,在收网的时候用木棒击打船舷,驱赶鱼儿入网。然后满载收获哼唱着走向归途。卖掉鱼以后,第一要紧的就是晒网、补网,已是太阳西斜的时候了。趁着河水落潮的时候,正是下网的好时机,乘着小船随潮水上下穿行,有时直到月亮出来的深夜。
七里烟波
苍茫千顷总澄泓,吐纳川流海作名。
烟雾蒙蒙时雨过,澄澜渺渺午风轻。
光摇碧涨龙蛇动,影倒青天日月行。
遥看夕阳云水际,打鱼船过浪头生。
七里海是宁河县唯一的保护湿地。那里面积广阔,地势低洼,每当雨季,四面八方的雨水都汇集在这里,因而有一望无涯,充沛汪洋的水面,故此称之为“海”,那里芦苇浓密,野花野草葱郁繁茂,种类颇多。各种候鸟有大天鹅、大雁、白鹭、野鸭等都在这里栖息。还有许多珍稀的鸟类,也在这里觅食休憩。那里莺歌燕啭,草虫鸣奏,形成美妙自然的风景。每逢多雨季节,海上一片迷蒙,笼罩在烟雾之中。天气晴好,轻风吹拂过来,泛起微微的涟漪,令人心旷神怡。随风摇曳的芦苇,扭摆着它的腰肢,那影子投射在水面上,好像龙蛇在舞动。风平浪静的时候,把蓝天、白云、日、月、星斗都印映在水面,好像它们是在水上运行一样。极目望去,那天边云水相接的地方,那些打鱼的小船,挥棹击水,激起飞溅的浪花。
北塘双垒
烽烟久已息,故垒尚依然。
并峙雄畿辅,双标控海天。
登临殊渺渺,形胜自年年。
幸际升平盛,金汤庆万全。
战争的烽火硝烟虽然早已息灭,当年英勇抵御外侮的两座炮台,还依然矗立在海边。它曾经保卫着京城的安全,双双守卫着国家的海疆。现在看来已经成为历史了,但无论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它们英勇抗敌的功绩。我们侥幸生活在歌舞升平的盛世,有这炮台守卫着国土,才能固若金汤,让人民过上平安幸福的日子。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芦台五代战乱史、七里海游记、曹操与古蓟运河、宁河的鱼类资源、丰台的民间花会、爱国将领李兴中、铲子把董氏的兴衰、李庄惨案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志芹
责任者
孙万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海天东胜
相关作品
文阁回澜
相关作品
芦台玉砂
相关作品
潮河银练
相关作品
宁沽樵影
相关作品
江口渔歌
相关作品
七里烟波
相关作品
北塘双垒
相关作品
文昌阁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