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实行公筷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今日河东》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12452
颗粒名称: 我家实行公筷制
分类号: R183-49
摘要: 本文述说了葛振亚家庭长期使用公筷的经历和看法。父亲作为一名中医,深信使用公筷可以避免食物中的细菌感染。尽管在文革期间被下放到农村,作者的家庭仍然坚持使用公筷。尽管周围人对此持疑问和抵触态度,作者一直坚持并认为公筷的好处较多。尽管有一些人受到公筷的影响而开始使用公筷,但也有一些人对此持不理解和抵触态度。作者认为推广公筷的理念是一个逐步进展的过程。
关键词: 公筷 卫生 传染病

内容

记不清我们家使用公筷始于何年,反正自我记事起,我家就有了这个老规矩。爸爸是老中医,理论很朴实:用公筷免得吃别人口水,也省得传染疾病。
  文革期间,我们全家下放农村,依然使用公筷。乡下人见了觉得稀奇,有个读过初中的农村知识青年问我:“你们家是不是有谁患了肺病肝炎什么的?”我笑着回答:“没有呀!”他摇头不解:“既然你家没有传染病,为什么要用公筷夹菜呢?”我耐心地解释来解释去,他就是不通。没法,我干脆不解释。
  妻刚进门时,对公筷也很反感:“就你们卫生界的人自命清高,你看看四周,有几户人家使用公筷的?真是多此一举!”我笑说:“不能以多少论成败,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后来,妻习惯了公筷,笑道:“公筷是麻烦点,不过,还是利大于弊。”
  一次,我家来了个患慢性肝炎的客人,她一见菜碗里的公筷,脸色立即变了。以为这是专门冲着她来的.不管我妈怎么解释,她就是不吭声。那顿饭菜虽很丰盛,可主客双方都吃得很累,而且,打那以后,那位客人再没有来过我们家做客了。
  当然,也有被我们感化的,姨妹小芹就是典型。妻生下儿子后,把乡下姨妹请来料理家务。小芹在我们家什么都习惯,就是不习惯使用公筷。有时,她把“私筷”伸向菜碗的“上空”,忽然看到公筷,于是马上缩回“私筷”,红着脸改用公筷。我劝她说:“你就免了吧。”可她要强:“不,我会习惯的。”不出一周,她果然渐渐习惯了。
  儿子满了月,小芹回到乡下。她回家后,在自己家推行“公筷制”,不料却困难重重。年迈的父母罗嗦几句倒也罢了,她哥哥一看那菜碗里的公筷就来火,夺过公筷扔到一边说:“进了三天城,就学了城里人!我们乡下人几千年都不用公筷,不照样一个个活到八九十岁!”小芹的“改革”半途夭折。
  听了小芹的诉说,我虽然大感遗憾,但也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想,“公筷制”的推广只是迟早的事。

知识出处

今日河东

《今日河东》

今日河东紧紧围绕河东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决策和成就、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规定以及百姓需要的工作生活知识,全面、及时、通俗地体现在报纸上,以满足读者对时政信息和生活资讯的多种需求。

阅读

相关人物

葛振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