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区图书馆
河东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河东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日生活重于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今日河东》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11744
颗粒名称:
一日生活重于养
分类号:
G21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养生要贯穿人的一生,且应付诸于每一天。因为人体的活动是受自然法则制约的。为了适应一天24小时的变化,而自行调适人体的生理功能,并循着周期运行时间节律和谐运动,于是产生良性效应。人的每一天生活都有规律可循,并且要持之以恒。
关键词:
河东区
一日生活
养生
内容
记得三国时期魏著名文学家、养生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在《养生论》中讲了一句令人信服的名言:“一日生活重于养”。
养生,要贯穿于人的一生,且应付诸于每一天。因为人体的活动,是受自然法则制约的。基于顺应了斗转星移的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于是,人类才逐渐探索、了解、熟悉并适应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习性。古籍《内经·生气通天论》记述:“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降,日西气已虚,气门乃闭。”这是符合现代人体生物钟节律的。人体的t要生理指标、生化参数、代谢水平以及精神状态等,都是随着日夜推移而变化的。为了适应一天24小时的变化,而自行调适人体的生理功能,并循着周期运行时间节律和谐运动,于是产生良性效应。
岁月尽管是日复一日地流过,但人的每一日经历不会重复,也绝不可能是全同的,这就必须讲究一日的养生之道,原则是要把握养生的内涵。
养生的内涵,关键在于人与环境的协调适应,也即“适者生存”的道理。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国际救援队发现在瓦砾堆下掩埋8天生还的妇女,在海上漂泊13天幸存的男孩,表明了他们的顽强生命力与险恶环境的适应,从而活了下来。有一段往事:中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很发达,开始船很小,条件极差,麦哲伦持续几年才完成了著名环球旅行。当时,人们对细菌一无所知,常因喝了不洁净的水,致使一艘船的全体船员都死于伤寒。1519年船队离开塞维利亚,伴随麦哲伦环球旅行的两百名水手中,最后只有十几人回到了家。直到1870年,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了细菌学之后,人们才逐渐认识、掌握并适应了这个多菌的世界,进而懂得了灭菌的方法,人们才得以健康地生活。1892年俄国人D·伊凡诺夫斯基首次发现第一种病毒时起,直到1898年,瑞典人杰林克建立起病毒学。人类又开始了与病毒的拚杀,而今又展开与“非典”、“禽流感”等病毒之战。这些都是对人类生存、健康的挑战。于是,“一日保存自身,方得健康长寿”,更让今人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人在一日之中,会有许多不适之处,比如饥饿、严寒、闷热、疲劳、紧张、兴奋、失眠、缺氧、迁移、时差以及因环境污染、生态改变而带来的种种异常感觉。因此,就需要通过饮食、穿衣、休息、睡眠、营养、运动、服药乃至改善环境,力求适应。一旦生活规律被打乱,人体内的生物钟就会受到干扰,那么,人体各部器官功能,都依此受到阻碍或遏制,血液循环、机体代谢、免疫功能等都会表现出失常,进而导致病态。若是长时间违背生活规律,势必会使健康受损,疾患缠绵,养生保健也就无从谈起了。
当人们认识到适应与养生之间的依赖关系之后,也就顺应自然地运用人体的适应条件和能力,进行自我防病保健。近年西方一些国家兴起了“适应医学”,也是对养生学的进一步完善,其核心也是要求人们:防病、医疗、保健,必须要从每一天的日常生活,扼守规律、适应环境做起。因为,人的每一天生活都有规律可循,并且要持之以恒。饮食有节,劳逸有度,作息有序,顺应自然,善于应变,生命会自然处于最佳状态。
衣食住行游,无不皆如此。在漫长的人生长河中,总会必不可免地遭遇失意、挫折、逆境、不幸等生活挑战。因此,要面对现实,化解忧郁,宣泄愤懑,寻求寄托。如果运筹得当,有益养生;倘使处理不妥,有害健康。美国学者威廉·方龙的名著《人类的故事》中讲道:“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去奋斗,要不然就象史前期消灭不适应潮流者那样被消灭”。现代人理应重新认识、深化理解“一日生活重于养”的现实与长远意义。
知识出处
《今日河东》
今日河东紧紧围绕河东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决策和成就、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规定以及百姓需要的工作生活知识,全面、及时、通俗地体现在报纸上,以满足读者对时政信息和生活资讯的多种需求。
阅读
相关人物
汪宝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