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今日河东》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11040
颗粒名称: 邙山行
分类号: I267
摘要: 本文描述了作者对邙山的第一次游览经历,被邙山的雄浑景色所震撼,对黄河的感慨和历史的思考引发了作者情感的波动。文章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人文景观和自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中原大地上的人民和古老文明的敬仰和感慨。
关键词: 邙山 黄河 人文景观

内容

名山大川我游览不少,或醉我,或痴我,或忘我,均为它们的秀丽、险峻、名胜、古迹所留恋,为天公造物、鬼斧神工所惊叹。却从没有像邙山之行那样油然而生的一种凝重和荡涤在胸的雄浑。
  那是在火热的七月,我去郑州出差,当列车驶过黄河时,便看到一道卫士般矗立在黄河岸边的屏障,经询问得知那就是邙山。在郑州办完公事,便萌生了一种冲动——去看看邙山!
  从郑州乘火车向西北方向疾驰,车的两侧玉米苗棉花秧齐刷刷、绿油油,蓬蓬勃勃地向后闪过,煞是好看。
  大约一个小时以后,邙山朦胧可见,她地处陇海铁路北,东西走向,西起三门峡市,东经伊洛河,一直绵延至郑州,上覆黄土,那么古朴,犹如中原大地上的人民那样淳朴而不张扬。
  邙山口,首先迎接我的是一座辉煌的牌坊,它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上书“民族摇篮”四个大字。我知道这是针对邙山脚下的黄河而言,不由心旌神摇,生出几多感慨:从蓝田、半坡猿人,到炎黄二帝;从甲骨文问世,到象形字发展;从围魏救赵、楚汉相争,到三国之战;远古往来奔驰的金戈铁马,尘封着千古传诵的礼仪和文明……
  铁路大桥下面,尽是鲜绿地毯似的草地,马儿在悠然吃草。几乎难以看出,无际的大沙滩里,竟有一条世界著名的河。这条自唐古拉山飞泄而来的水系,在这里被驯服得温顺了许多。谁又能知道这条母亲河里却又是数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积淀。
  南面山体是道巨大的屏障,深绿丛中藏不住的宝塔直刺长空,令人感到分外醒目。其间无数条巨大的管道组成的引水系统巨龙般的往上爬去,巍峨壮观。在许多山腰断石上清晰地刻有两条平行线,留下了往年水灾的印记。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便是在黄河岸边的邙山脚下。为看大禹,我曲径通幽,向西穿过绿树环抱的几家农户,英雄大禹塑像举头可见。但欲到大禹跟前,却有一个陡坡需爬,此坡约有六十度强,向旅游者出了个小难题。大家都在频频擦着汗水,同时毫不掩饰重重地喘气,但山上却一片清凉,显示了黄土地顽强的生命力……
  由极目阁下山,台阶甚陡,我放弃了原路。像每个旅游者那样不愿走回头路,总愿另辟新径,去找一份惊喜、一份新奇,感受一种柳暗花明的心境。顺着有马蹄印的土道往前走,孤军深入,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游客越来越少,谢绝了马夫们的纷纷邀请,继续往前走,竟然有一种“走在高原”的感觉,平坦的前方终于出现了片片的庄稼,有几位农家老汉悠闲地聚在一起,借着问路的机会,聊了几句,方知道这里还没有电,吃的还是井水。
  按照老汉指点下得山来,著名的“黄河母亲”塑像就坐落于绿丛之中,她面对黄河,身着唐衣,标志着强盛统一的唐朝;头盘魏发,显示着南北朝孝文帝时,黄河流域民族的融合。制像的汉白玉石更能衬托出母亲安恬、慈祥、深沉、博大的情怀。塑像周遭的黄河水由泵抽上来,经身边许多小渠潺潺而流,发出悦耳的声响。饱尝这片乡土的芬芳,我静坐水边,充满了幻想。耳边响起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继续登峰,胆怯而惊奇地通过了摇摇晃晃的钢缆吊桥;再一鼓作气,努力跨上最后数十级台阶……站在浮天阁高处,使人精神豁然开朗。此时,众山悄然退居脚下,山风阵阵吹来清爽异常。泱泱黄河,她就像镶嵌在美丽中原大地上的一条玉带,妖娆而璀璨。东西双桥跨河而过,远天一派烟雾朦胧……
  现在,每每想起那次邙山之行,我仍然怦然心动。为了那灵魂的洗礼和古文明的感悟,再游邙山已成为我越来越强烈的愿望。

知识出处

今日河东

《今日河东》

今日河东紧紧围绕河东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决策和成就、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规定以及百姓需要的工作生活知识,全面、及时、通俗地体现在报纸上,以满足读者对时政信息和生活资讯的多种需求。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宝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