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浓郁”与钓“清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9935
颗粒名称: 钓“浓郁”与钓“清淡”
分类号: I267.1
摘要: 本文讨论了钓“浓郁”与钓“清淡”两种不同的钓鱼方式,以及在不同水域和天气条件下,饵料味道的选择和运用。文章阐述了鱼类嗅觉和分辨能力的优越性,以及不同味道在不同环境下的作用。通过两个实例,说明了钓“浓郁”与钓“清淡”的相对性和适用性,并强调了掌握好“度”的重要性。
关键词: 钓鱼 饵料 味道

内容

“浓郁”与“清淡”指是的是钓饵的味道。我们这里所说的“浓郁”指的是混于饵料中的各种添加剂的味道,如酸、甜、香、辣、苦、臭、腥等。总的来说,各种添加剂的味道,又可分为植物性的、动物性的和化学药品性的三大类。
  在这三大类中,有的是它们生而有之的本性决定的,如杏子的酸、香蕉的甜、大蒜的辣、苴菜的苦,黄豆的腥气味,羊肉、血、油的膻气味,虾粉、鱼粉的腥气味等等。有的是经过发酵后才具有的后天属性,如蒸熟后的玉米饼、馒头、米饭发酵后生成的酸味,豆腐发酵后生成的臭味,炒熟后芝麻具有的香味等等;有的是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形成的,如维生素B、C、E的味道等等。当然,再严格一点说,就是香味、甜味、酸味等各有许多种。炒熟的黄豆、玉米、白面、高粱、糠麸等等的香味就各有不同;同样酸味、辣味、臭味、甜味、腥味等等也是多种多样的。鱼类嗅觉和分辨能力远远高于它的视觉分辨能力。垂钓的实践证明:不同的味道,在不同的水域和天气条件、自然环境下,有时会起决定作用的。再精确的说,同是一种味道,由于浓淡程度的不同,钓效也是有很大差别的。更为复杂的是,鱼类生活在某一特定环境中,早已养成了后天的偏食性,这时所用的饵料的味道,与这种偏食性习惯的味道是否吻合,也会起重要的作用。
  笔者来到天津大港区的一个养鱼塘垂钓。这里面临渤海,海风吹来裹挟着一股海水的腥气味道。深秋季节,鱼塘四周,芦苇丛生,杂草茂密。塘水很肥,呈淡绿色。当日天气晴朗,气温在28℃左右,风力2~3级,真是一个垂钓的好天气。肥水用浓味之饵,这是常规。于是我把带来的北极虾粉揉在钓饵之中,心想:今日定得丰收。没想到等了近半个小时,没见一条鱼前来问津。这是怎么回事?我站起身来,顺着塘边观看。当走到塘主住的小屋附近时,发现地面上残留着一些晒干的小海鱼。我问塘主:这是怎么回事?他笑笑说:是把出海渔民打回的小杂鱼晒干粉碎后喂鱼用的。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只注意到塘水的“肥”与“瘦”,却忽略了此塘之鱼早已养成的后天的偏食性——嗜海腥味。于是我向塘主索要了些海鱼粉,拌在了钓饵中,随后,在不到两个小时中,接连钓获20几条鱼,满载而归。
  事隔不到一个星期,我和几位钓友又来到天津北辰区大张庄附近的一个养鱼池。这里距大海有100多公里。当日,万里无云,天气炎热,气温30℃左右,风力1~2级,是个垂钓的好日子。塘水呈淡黄色,四周是大片农田,塘水也很肥。很显然,这是个以养鲤鱼、鲫鱼为主的坑塘。我把自带的复合颗粒鱼饲料拌以少许白面和好,开始垂钓。如此的金秋季节,如此的好天气,如此的精制钓饵,应该说,好收获十拿九稳了!没想到,事与愿违,坐了近40分钟,一条鱼也没钓上来!真是怪了。就在此时,塘主划着一条小船,向塘中撒食喂鱼。那经过浸泡的黄澄澄的玉米粒,散发着一股股的微酸味道,群鱼跳跃,竞相逐食。我惊愕了:此塘的鱼早已养成食玉米,熟习微酸味道的饵料。我便三步并作两步,向塘主讨要来喂鱼,再重新坐下垂钓。时至正午,满“护”而归。
  实践证明,钓“浓郁”与钓“清淡”是相对而言的。钓“浓郁”,一般正常情况下,用于肥水,效果比较好。但它的前提条件是:这种“浓郁”和味道应与此塘的鱼类已经习惯和养成的后天食性相一致,否则效果多为不佳。但仲夏之时,在肥水的坑塘垂钓往往用“清淡”之饵就会比用“浓郁”之饵效果更好些。同时,用“浓郁”之饵,这个“浓”又是很有讲究的,“浓”也要有个“度”。不管酸、甜、苦、辣、臭等等各种味道,过浓过重,都会适得其反。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英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