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过国庆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9599
颗粒名称: 在俄罗斯过国庆节
分类号: D521
摘要: 本文讲述了作者在1992年深秋赴俄罗斯经济考察期间的经历,包括在莫斯科地铁中的见闻、在红场瞻仰列宁墓的经历以及与一位名叫薇拉的北京大学留学生的交往。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俄罗斯的社会风貌和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关键词: 政治制度 国庆 国花

内容

1992年深秋,由40多人组成的赴俄罗斯经济考察团中,大部分省市乡镇企业的经理、厂长已经应召回国,只剩下少数研究苏联解体后经济变化的学者和国有大型企业的负责人。我的任务早已完成,但为了随团行动,我在马格尼托哥尔斯克签署了铝镍合金加工件的购货合同后,又坐火车匆匆赶到了莫斯科。
  当时,俄罗斯的市场经济正在“分娩”中,几乎凡有人群集聚的地方就有市场。国内通过各种方式运来的日用商品都成了抢手货,尤其是形形色色的“阿迪达斯”防寒服和“大大”泡泡糖成了“中国制造”的代名词。几个月来,我所接触的中国商人大抵西服革履,那些雇了一群西伯利亚姑娘从事牛仔服买卖的女老板更是趾高气扬。但是俄罗斯社会秩序并非如想象中那么混乱,在中亚地区几个城市的中心广场上,依然矗立着列宁的铜像。我一下火车便直奔地铁车站。走了近10米负阶梯,一股暖气扑面袭来,转过两道玻璃门,眼前豁然开朗——仿佛步入了一个金碧辉煌的童话世界!这里有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廊柱,有颇具艺术价值的浮雕、拱顶和彩画,其设计别致的月台凹处是一爿爿五光十色的商店……地铁是莫斯科客运量最大的交通工具,共有8条线路,营运里程达到212.5公里,就像一个名副其实的地下宫殿。我坐了10几站地,才在夜色迷蒙中找到那家以招待军警命名的“格乌别”旅馆。
  晚饭后,刘团长突然来到我的房间,他开门见山的说:“明天是国庆节,大使馆晚上有酒会。你参谋参谋,咱们团里也搞点什么庆祝活动?!”我俩商量了一阵子,女翻译小荆又跑来凑数,最后决定次日在二楼中厅召开小型庆祝会,午后集体去红场瞻仰列宁墓。消息通过内线电话传到各个房间,一时间,出国三个月之久的考察团团员们思念祖国之情溢于言表。那时旅馆里的几台电子管黑白电视机根本收不到中国节目,还是小荆借来了一台高性能短波收音机。深夜,一群人围坐在沙发上,兴致勃勃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诵的《人民日报》国庆社论。这时,有人轻轻哼起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那高亢熟稔的旋律使我们这些在亚扎河畔的中国人刹那间感到和北京、和长城、黄河联系得更加紧密。几个年轻的北师大学者彻夜不眠。他们结伴上街买来一块红绸子,又用黄纸夹制作了金光闪闪的五角星……第二天,当我们不约而同集中到二楼中厅时,只见宽敞的正壁间,绛紫色天鹅绒幕布上镶嵌着一面光彩奕奕的五星红旗。几个考察团员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面最漂亮的国旗!不久,姗姗来迟的小荆又打开了手提录放机,蓦然间,厅堂里响起雄壮的《国歌》声,我们每个人都脱帽、立正,禁不住热泪盈眶……
  红场位于克里姆林宫的东北部,是莫斯科最著名的广场,它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这个“美丽的广场”面积7.3公顷,全部用方石铺砌而成,通体朴素锃亮,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红场南端是结构独特,斯拉夫造型的瓦西里·勃拉仁内大教堂;北面是收藏有450万件展品的历史博物馆;其东侧是兴起的“中国城”和一家气派恢弘的百货公司。天高气爽,远眺克里姆林宫那绵延的城堡和鳞次栉比的尖塔沐浴在杲杲秋阳中。我们一行穿过张灯结彩的中国城,等走到环形马路上时,发现后面竟缕缕不绝跟着几十个人,他们手里都擎着一面小小的中国国旗;其中大部分是留学生,也有戴着礼帽的商人。突然间,一个穿着时髦的金发女郎冲进了人群。她“嗨”了一声,张开双臂拥抱了小荆,两人先用俄语悄声耳语,后来她便怡然加入我们的队伍。这时,带队的刘团长显得有些杌陧不安,他怕因人多引起俄方误会。不料那几个大个子俄国警察很开明,只是冲我们友好地挥挥手。列宁墓遥遥在望,那用黑色、深红色大理石建筑的陵墓多少年来,已成为共产党人朝圣的地方。小荆说,列宁的水晶棺放在墓室中央,墓侧就是列宁纪念馆,馆内藏有列宁的手稿、书籍、书信和照片等。但遗憾的是那天不对外开放。莫斯科和北京一样,是一座国际城市。廓远的红场上到处是不同国家、不同肤色和不同语言的游人。正犹疑间,就听见有人用英语说,上那边去献花圈!于是我们又随着人流朝西北方涌去。原来那里是著名的为纪念卫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战士而修建的无名战士纪念碑,一座硕大的花岗岩石碑直插云霄,碑顶是一个闪耀着烈士英魂的昼夜长明的火炬!
  献完了花,队伍还没走出红场,中国大使馆的旅行轿车已接踵而至。我们上了车,只见那位始终微笑的金发女郎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竖成一个象征成功的“Ⅴ”字,嘴里用标准的普通话喊道:“我衷心祝愿伟大的中国繁荣昌盛,朋友们再见!”
  我好奇地问小荆:“她是谁?”
  小荆告诉我们,金发女郎名叫薇拉,是北京大学留学生。1988年回国即在苏中友好协会工作。苏联解体后,她进入俄罗斯国家旅行社任导游,现在又调到国家翻译局,是莫斯科有名的“中国通”。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学彬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