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的婚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9385
颗粒名称: 山村的婚礼
分类号: I267.1
摘要: 本文介绍了老弟在黑龙江小山村通过护林和采集山货发了家,有了钱后娶了一位漂亮的姑娘。他在小山村里办了一场热闹的婚礼,邀请了全家人在小镇上接我,并告诉我他们现在有钱了,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已经不再吃大酸菜了。老弟的新房里摆着各种现代化的家电,他们还录制了新婚光盘,并开始了结婚旅行。
关键词: 河东区 随笔 丁占林

内容

老弟高兴地连打了三个电话,催我回黑龙江老家参加他们的婚礼。
  老弟年已三十,过去因为家里穷,谈了几个对象都吹了。近些年,老弟发了,他守护着一片山林,既护林防火,又能采集到野菜山货。秋后,满山的红松结了硬梆梆的果实,采集松籽就成了他的专利,。按规定别人是不准进入这片林子的。在国家退山还林的政策下,红松树籽很畅销,老弟采集的松籽不仅在东三省有销路,还卖到了河北,一年就净挣两万多元。老弟手中有了钱,在那个还不算富裕的小山村里,就有一位漂亮的姑娘嫁上门来。
  “二哥,我们到牡丹江车站接你!”老弟在电话中热切地说,他有点款儿的味道了。
  “你就在乡镇上接我,千万不要到牡丹江!”我怕他们受累多花钱。小山村离牡丹江有150公里,而离乡镇只有4公里。
  我从天津坐了一天一宿的火车后,在牡丹江又坐上“伊维克”直向小镇驶去。弟弟、妹妹们共8人在漆黑的小镇路口焦急的等候着……大弟二弟各骑一辆双人摩托,我则被拥上了一辆夏利轿车。弟弟告诉我,天津的夏利轿车已有5辆在小山村里落户了。
  老弟的婚礼轰动了小山村。半村的人出动,聚集在村中落成不久的大饭店里。随着炸响的爆竹声,身穿名牌西服的老弟挎着身穿白色婚纱的新娘刚刚走进饭店,两旁的年轻人就把五谷粒儿像雨点般地向新娘头上砸去,据说这一砸就有好运气,会年年五谷丰登。
  礼炮轮番轰响后,穿着时髦的女主持人脸上便绽开了一朵花,她宣布婚礼开始,乐队随之奏起了喜庆的新婚乐曲。老弟和新娘愉悦的心情淹没在一片欢笑声中,接着大厅里便弥漫着酒香。
  这里的酒是村中酒厂酿造的北大荒纯粮食酒,大桶装来,大碗上席,显示了北方人的豪爽和大度。菜是村中名厨烧的,味道不亚于京津大饭店。有鸡鸭鱼肉,还有新鲜蔬菜。
  “现在用飞机把蔬菜水果运到牡丹江,汽车3小时就能拉到小镇上,当天就能吃到。”同桌的乡亲告诉我。时值四月,这里的树枝还没发芽,菜籽也没撒到地里,但是酒桌上有蒜台、黄瓜、豆角、油菜等做成的佳肴。真是天津有什么,这里就有什么,价钱也不算贵!
  过去一进10月,一直到来年5月,黑龙江人只能吃土豆、萝卜、白菜。少数人家凑凑乎乎能吃上发芽葱和韭菜。现在农民手中有钱想吃什么就买什么。过去东北人拿手的大酸菜,我在酒席桌上再也没看到,代之而来的是大虾和红烧鲤鱼。
  老弟高兴得合不拢嘴,他搂着新娘给亲朋好友敬酒。新娘厚道,能干活,会顾家,老弟反倒是有点大手大脚。娶回这么个装钱的“匣子”,全家人都很放心。
  老弟的新房里摆着大彩电、DVD、电冰箱、洗衣机……新娘打开了电视机,请我看他们刚刚录制的新婚光盘。
  老弟抱着新娘吃长寿面、吃合包蛋,这象征着团团圆圆、地久天长。随后,一对新人开始了时兴的结婚旅行。他们坐上越野轿车,随着欢快的乐曲,向着小镇、向着牡丹江市驶去。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丁占林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