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前夕,我曾到玉筒山屈子祠游览。那奔腾不息的汨罗江,从湘乐幕阜山逶迤流来,由东向西,穿过平江县和汨罗县,注入浩瀚的洞庭湖。这条全长仅有250多公里的河流,虽不能与长江、黄河比雄称奇,但由于它与屈原的名字连在一起,所以同样驰名中外。
屈原第二次放逐江南时,来到汨罗江畔,在玉筒山下居住了3年,他看到救国无望,于五月五日“怀石投汨罗江而死”。在汨罗江一带群众心目中,屈原是一位善良正直的爱国者,他死后,群众便在江边为屈原修建庙宇,长年祭祀。在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湘阴知县见屈原庙离江太近,为湖水所侵啮,恒瓦仅存、木材将朽,便将屈原庙移建至江畔的玉筒山上,这就是现存的屈原祠。
从汨罗县城出发,往西北方向行30华里,渡过汨罗江,就到了玉筒山。其实,这是一座小山丘,但山上古木参天、郁郁葱葱。一条花岗岩铺的石阶,在浓荫覆盖下由山脚曲折向上延伸。沿着石阶而上,屈子祠便耸立于眼前了。祠的正面是一堵牌坊式的高墙,下面开着三孔大门。墙檐是绿色的琉璃瓦。墙的正方中嵌着五龙捧圣匾额,上书“屈子祠”三个遒劲的大字,檐下是13幅泥塑人像图,表现了屈原人格特点。这些泥塑,以屈原辞赋为主题,展现了屈原在汨罗江畔的生活情景和对理想的追求,人们望着这些泥塑人像图,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则油然而生。
穿过中厅,只见后厅矗立着一尊金光闪闪的巨型塑像,仔细端详,只见屈原头戴高冠,身佩长剑,颧骨突起,脸庞瘦削,眼望故乡,犹如忧心如焚的传大诗人向人们款款走来。从屈子祠出来,便来到独醒亭。这是六角形凉亭,据说是当年屈原与渔父说话的地方。沿林中小路,可到山后骚坛;传说这里是屈原写作《离骚》的地方,现建有四角亭,亭中竖着刻有《离骚》全文的青石碑。
游览屈子祠后,再读《离骚》,便深深感悟屈原辞赋的巨大魅力和在人民心中的深远影响。“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倒是非常贴切的形容了旅游者的心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