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的春节,大家过得祥和欢乐红红火火,接着又迎来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正月十五又叫“过小年”,只有过了正月十五的小年,欢度新春佳节才算结束。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史载汉武帝时,汉室祭祀一个名为“泰一”的神明。据说“泰一”在天神中最为尊贵,地位在五帝之上,早在战国时期即已被人敬祀。宋玉《高唐赋》中就有“醮诸神,礼泰一”的记载。汉武帝祭祀时,对五帝仅长揖而已,独对“泰一”神则虔诚跪拜。常祭之外,以正月十五祭祀“泰一”最为隆重。自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灯光辉煌。泰一神即在盛大的灯火中享受人间的香烟,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南北朝时期,宫廷中即盛行观灯。迷醉歌舞的陈后主,有咏上元观灯诗结世。隋朝始年,隋文帝杨坚因战祸连年,民不聊生,为了恢复经济,实行了禁止元宵的政令。但到了隋炀帝杨广则反其道而行,大兴元宵庆典活动。能诗的隋杨帝亦有《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歌咏元夕观灯:“灯树千光照,花树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在成群的妃嫔簇拥之下,登楼赏灯,自是喜悦异常,所以诗句中开心得意之情溢于言外。
唐代国力强大,社会富庶,又非隋朝所比,这就给礼俗、娱乐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再加上最高统治者的提倡,遂出现了元宵节的空前盛况。据《朝野合载》记载:玄宗开元元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夜,于京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人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长安年少女妇千余人,于灯轮下踏歌三日,欢乐之极,未始有之”。《明皇杂录》记载,玄宗在东都,适逢正月十五日,至夜,“移仪上阳宫,大陈灯影,设灯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设蜡炬,连属不绝。”但如此豪奢,并不能满足这位风流天子享乐的欲望。恰巧此时有一南方工匠毛顺,善于巧思创新,他结灯楼广达“二十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锵然成韵。其灯为龙凤虎豹之状”,似飞翔腾跃,栩栩如生。这灯楼真是运思新奇,制作精巧,为前所未有。
宋代元宵节不仅放灯时间延长,而且观灯之俗比唐代更盛,灯笼的制作也比唐代更为豪华。《东京梦毕录》对此叙述甚详,为了元宵节大放花灯,大内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统缚山棚,立木正对室优接,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在棚上张灯结彩,叠成山形,谓之“灯山”。点燃之后,万盏明灯大放光华,“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灯山上画有神仙故事“灯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工匠们先用辘轱把水绞送到灯山高处,贮于水柜中,按时输水,承即通过佛之手臂喷涌而上,彩灯辉映,飞流直下,晶莹绚丽,如七色霓虹飞舞。
到了明代,元宵节的节期又增至10天。自初八至十七夜,昼为市,夜为灯,蔚为壮观。《明会典》记载:永乐七年诏令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起百官赐假10天,欢度佳节,节日娱乐活动也非常热闹。《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有社火鳌山,台阁戏剧、滚灯烟火,无论通衢委巷,星布珠悬,皎如白日,喧闹彻旦。”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对元宵节活动全盘接受,但节期较明代为短。据载:清代是“自十三至十七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之正灯耳。”所谓“正灯”,即放灯的五夜中,上有十五夜才算正节放灯。最初的那天叫“试灯”,最末的一天叫“残灯”、“闹灯”。每至灯节,内适逢宴,放烟火,市肆张灯。“各色灯彩多以纱、玻璃及明角等为之,并绘画古今故事,以资玩赏”。清代的烟火继承了明代,但花样更加繁多,竞巧斗奇,韵致别出,如盒子、花盒、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透莲、金盘落月、葡萄、旗火、五鬼闹判等,难以尽数。每至元宵节无分贵贱,纷纷走出家门,观赏烟火。此时大街上“火树银花百尺高”,“春灯处处斗繁华”,丝竹喧沸,车马轰阗。
元宵节是一个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近现代以至当今的中国,其张灯放烟火等节俗活动仍然相当盛行。每至节日无论城乡,人们都张灯结彩,观灯游赏。花灯的造型更新颖别致,岁岁不同;烟火的种类也更多,施放时堪称奇观。更为突出的是城乡的民俗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等,串街走巷,锣鼓喧天,观者填街塞巷,即使海外华人也照样搬至海外各国,盛行不衰。元宵节是中国的狂欢节,这个挂在历史年轮上的红灯笼永放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