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岁迎春,人们总愿互相道贺“恭喜发财”、“万事如意”。除此,还要装点吉祥物,说些吉祥话,强化节日气氛,抒发喜悦之情。
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有关吉祥的图案纹饰,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比如玉臂上镂雕的“长乐”、“宜子孙”,瓦当上烧制的“延年益寿”、“长乐未央”等。民间适逢春节装点吉祥物、说吉祥话的习俗,据传源于清代宫廷,而且吉祥的内涵也大为丰富,生活气息愈加浓厚,如“龙凤呈祥”、“鹤鹿同春”、“金玉满堂”、“五谷丰登”、“孔雀开屏”、“喜鹊登梅”等。历经数百年流传下来,演绎至今。如:
“赐福”。清代上自皇帝下至百姓,每值嘉平元旦,都要讨个吉利“赐福”。正月初一,皇帝由钦天监选定出“行吉时”,先到阐福寺拈香礼佛,再去建福宫开笔书丹,最后到乾清宫西暖阁,召赐近友王公、内廷供奉,赐“福”;得福字者,谢恩捧出,引为荣耀。后来,这套繁琐的礼习流传民间,每到春节,老百姓用大红纸写“福”字,张贴庭院、客室,如是赐福。
“赏春条”。清官当年除皇后、贵妃赏赐“福”字外,妃嫔一律赏春条。由如意馆用双钩粉漏,漏出四字,如“福寿康宁”、“福禄祯祥”、“竹报平安”、“接福迎祥”等。后来,民间仿此,用大红纸书春条或刻制朱地墨字木牌,悬挂大门对面墙上,典致喜庆。
“供如意”。如意状如灵芝,由玉、骨、竹制成,始于公元200多年的晋代。满族人曾用它晋偈长辈。据悉慈禧有四只如意,分别用翡翠、灵芝、沉香木、天然宝石制成,为身边爱物。后来流传民间,除夕供玉如意,也是这个意思。
“押祟荷包”。清帝除夕宴居可着便装,腰上系荷包有四个,其中之一名为“押祟荷包”,内装金银颗子,金银八宝。流传至民间,除夕时,长辈人要给子孙押岁(祟)钱;也是取意于宫廷中的做法。
“年花”:自腊八那天起,清宫中花把式好忙碌着陈列五光十色的梅花、水仙。匠心巧缀,琢成佳境,名为年花,以示祝福。民间流传演变改用纸花、绒绢花及今日的塑料花,置案上花瓶中,或给妇女戴鬓发间,以象征吉利。
“康乾通宝”。康熙、乾隆两朝制的铜钱,质纯量重,名曰“康乾通宝”。节日民间用黄纸砸成古钱状,还用红纸剪、刻成多种字样的“吊钱”,仿通宝状,喻示“招财进宝”。
“聚宝盆”。清代自腊月二十八日起,在慈宁宫御座左侧,陈列糯米做的聚宝盆,饰金泊、锦缎,直到正月十八日落灯后方撤去。后来,民间改用糕点、面点制做成聚宝盆,除夕供奉神佛,以示吉祥。如今它已成为春节糕点中一个品种,取意吉祥。时代在发展,如今装点新春的吉祥物,也有许多新的创意,且为电脑界面直接制作,精妙绝伦,为的是让人们在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平安欢度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