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初的一天,我和几位钓友来到津南区的一个养鱼池垂钓。鱼池东西长约200多米,南北宽约50余米,地处外环线南侧,是修高速公路时取土而成。深秋时节,万里无云,是个垂钓的大好时机。对面的料台上时不时传来投料的嗒嗒响声,成群的鲤鱼、草鱼浮到水面上,争吞饵料,为越冬做准备。我展开3米6钓竿,一试水深,竟有2米5左右。上饵料,紧投竿,静等鱼儿上钩。说来也怪,半个小时过去了,40分钟过去了,竟没盼来一次鱼儿咬钩。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钓点的选择出了问题?!
我再一次更换钓点,来到投食的料台处。厚厚的一层鲤鱼、草鱼浮在水面上,你腾我跃,奋力夺饵。我调好浮标,水深定在50公分处,投竿静候。不到10分钟,两条鲤鱼、一条草鱼成了护中物。难道这里只有鲤鱼、草鱼不成?!况且我是专来钓鲫鱼的。怎么办?心想,难道是因为:鲫鱼个体小,生活习性是在水底寻食觅饵;况且在投食的情况下,鲤鱼、草鱼个体较大,为了争夺食料才浮在了水面上?有了想法,就要用行动来检验一番,我将水深调整到70厘米,20分钟之后,钓获了两条鲤鱼、一条鲫鱼。初见成效后我继续将水深加长到90厘米。奇迹出现了!不到30分钟,钓上了5条鲫鱼,鲤鱼和草鱼却一条没上。实践使我清醒认识到:“钓卿要钓底”只是钓鲫的一般性规律,“钓浮也能钓到鲫”就是特殊性的规律了。此后多次在料台投食的情况下,采用浮钩钓鲫多是有效的,只不过要根据池水的深浅,钓浮的深浅有所调整罢了。
事过三天之后,我又来到了这个鱼塘垂钓。当天气温20℃,天气晴朗,无风。塘主并未抛食喂鱼。我一连换了三个钓位,使出了浑身解数,先钓底,再钓浮,可是近三个小时过去了,那浮标犹如钉在水面一般,纹丝不动,真是急死人。我起先漫步在塘岸上,细心观察水面上的情况。时不时有大鱼在水底游动翻滚,水面上出现了一处处的旋涡,并伴有浑浊的水流翻到水面上来。离岸十几米外,三五成群的鲫鱼却浮在水面上,追逐戏耍。真是怪了。鲢、鳙、草鱼,本生活在水池的上、中层,它们现在却隐藏在水体的下面。这是为什么?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灵机一动,独出心裁,来个“浮钩追鲫钓”。于是我把水线定在30厘米处,见水面上那里有鲫鱼浮动,就把浮标抛向那里。出人意料,这一招还真灵验,那又肥又大的鲫鱼,见了钓饵,撒欢似地衔住就跑。不到一个小时,我就钓获了九条鲫鱼,又白又胖,条条都在300克左右,让我过足了浮钩钓鲫的“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