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央“心连心艺术团”到青海省格尔木市慰问演出,我坐在电视机前,看到了格尔木通衢的大街,鳞次栉比的楼房和现代化设施的宏伟、壮观的火车站,翠绿的大草原,色彩鲜艳的蒙古包,碧波荡漾的青海湖……我久久凝视着闪烁的画面,竭力搜索着格尔木发生的变化……,直面格尔木改革开放二十年发生的巨变,我的心情无比的激动,那油然而生的思恋之情将我带到了二十年前:
1979年12月,我应征入伍。同行20多个女兵从天津乘火车到北京,再转车至青海西宁。在西宁经过短期休整,再乘汽车沿青藏公路,翻过昆仑山、橡皮山、日月山,于第九天的傍晚时分到达青海湖兵站。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湖中有一个风景秀丽的鸟岛,浩瀚的青海湖出产名闻遐迩的大鳇鱼。我记得那天晚上,我们七、八个天津女兵一个挨着一个的躺在一个大通铺上,耳畔响着青海湖水潋滟的波涛声,却怎么也睡不着,满脑子充溢着对家乡的思念……
又经过两天的旅途颠簸,行程800公里,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位于格尔木市的解放军某部第22医院。
当时的格尔木还是个县级市。我所在的部队医院离市中心较近,每逢放假的日子,我们20几个女兵就三三俩俩的去“逛街”。市中心就是十字交叉的两条大街,道路的两侧各有百十间平房。这里面有百货商场、食品店、照相馆……,从这里可以买到一些从内地运来的生活日用品,同样,我们喜欢跑到照相馆留个影寄回家中。
格尔木市位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的边缘,海拔2800米,气候、干燥、寒冷,风沙大,是典型的内陆高原气候。
不久,新兵训练开始了,大家克服高原反应、身体不适等困难,早晨听号起床,晚上听号熄灯,出早操、排着队伍进食堂打饭……我们都刻苦训练,参加夜间紧急集合,野营拉练,射击,投弹演习等等。一段时间下来,我们天津女兵人瘦了,脸黑了,锻炼了身体,磨炼了意志,也陶冶了情操。
解放军某部第22医院是一个当时拥有300多张床位的团级单位,有100多位女官兵。
格尔木地区居住着汉族,藏族、蒙族、哈萨克等民族,我们部队医院不仅为地方部队官兵医治,而且还面向社会,并组成医疗队到少数民族地区送医送药。1981年春季的一天,我随部队医院乘车100多公里,来到了格尔木大草原,参加哈萨克牧民一年一度的赛马节。下车后,眼前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竟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边马儿跑”歌词中的场景。我们一行走进了一家牧民的蒙古包,喝着牧民家的酥油茶。不久,赛马开始了,这时,一位哈萨克族大嫂牵着一匹马走了过来,我看是阿依古丽大姐,急忙迎了上去,因为我所在的儿科医护人员,曾用二十几个昼夜,把她的孩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她与我们结下了患难情。不料,她是来教我骑马的,在她的帮助下,我“勇敢”的跃上马背,并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相片(见题图)。
后来,当我把这张相片寄给妈妈看的时候,据说妈妈一手拿着相片,一遍遍地看着说:“这是玉环吗!”
现在我们这批女兵都已年近不惑,都有家庭、丈夫、孩子,但我们每次小聚,都有说不完的家常话,讲不完的西部故事和战友情,这些都是我们难忘的格尔木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