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进一步降低助学贷款门槛,使今年高考录取的又一批贫寒学子得以大学梦圆。
我国是从1999年开始向贫困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的。助学贷款主要分为“学生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和“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3种形式。政策出台后,教育部有关领导曾在许多场合呼吁各界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个贫寒学子了解这一政策。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约560万人,其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占20%以上。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收费体制改革,如何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助学贷款在解决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全国,因获得助学贷款而重新点燃求学希望的大学生已达53.4万人,申请贷款金额33.4亿元,其中签订贷款合同的学生16.9万人,贷款合同金额12.6亿元,累计已发放贷款6.27亿元。
有人会问,贷款都要担保,而一介学子凭什么担保呢?国家已经考虑到了这一问题。在几种助学贷款形式中,国家助学贷款采用无担保的信用贷款方式且享受政府财政利息补贴。国务院办公厅和人行去年8月份联合发布了关于对普通高校困难大学生提供无担保助学贷款的通知,考取高校的贫困学子凭入学通知书和身份证,以及高校的证明信便可到银行申请助学贷款。为顺利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财政部在每年优先足额安排贷款的贴息用款,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和《助学贷款管理方法》。如今,经办银行已由中国工商银行扩大到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贷款对象由全日制本科学生扩大到研究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也建立了针对省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确保每个考上了大家的学生都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肖钢将开办助学贷款业务概括为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有利于拓展消费信贷领域,进一步扩大内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有利于银行拓展业务领域,培育潜在客户和利润增长点。
但是,与我国逾百万计的贫困生相比,这项贷款推行并不理想,贷款总额显得太少。统计表明,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高校已签订贷款合同的学生人数仅占申请人数的31%,已签订贷款合同金额只占申请总额的37%;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仍有近2/3申请贷款的学生尚未与经办银行签订贷款合同。另外还有5个省区未安排国家助学贷款贴息资金,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中有55所院校未启动国家助学贷款。
一些教育、金融界的人士分析,助学贷款业务叫好不叫座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目前的社会信用问题。因为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只需要见证人,而且不需要担保人,一旦学生离校后,还款难度增大,因此银行普遍存在顾虑。
银行的这种担心也并非是空穴来风,从中国农业大学收回的1000份无记名贷款调查问卷来看,近一半的同学对如期还贷缺乏信心,有的甚至明确表示:“很难还贷”。由此看来,讲究金融信用是一些大学生的必修课。
从银行方面分析,制约助学贷款业务开展的主要原因有:部分商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在目前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缺乏防范无担保贷款风险手段的条件下,担心发放无担保的贷款收不回来;国家助学贷款笔数多、金额小,银行办理的成本相对较高,收益不大,也使一些商业银行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规定,将助学贷款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如免征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收入营业税,对助学贷款业务单独核算和考核,并允许银行全额核销助学贷款的呆坏账;加快建立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建立借款学生的信用档案,为建立全国性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做准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