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分房政策取消后,机关内贷款买房的人多起来。我和爱人脑子一热,卖掉了原有单元住房,也搭上了贷款买房的这班车。
虽然买的是现房,但是办贷款,搞装修至少还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到哪里去周转呢?东奔西走找了好几家房屋信息公司,也没有租到合适的房子。山穷水尽之际,一个朋友把她在大桥道附近的一间空房借给了我。
这是一幢1958年建造的老式三层楼房,俗称“筒子楼”,它左右各有四间居室,一个公用厨房和厕所。我所住的右边有余奶奶、孙姨、吴姐和我们四户人家,总共11口人。我由于多年独居单元房的缘故,邻里意识淡薄。刚搬家那阵子,我每天下班都买现成的炒菜和主食,尽量不进厨房,也很少和人搭讪。但邻居们对我家却很热情,余奶奶主动帮助我们卖掉废弃的纸箱,孙姨总是提醒我随时关灯,注意节俭。吴姐是个下岗女工,擅长做饭,时常把美味菜肴送给我的孩子品尝。有一次,我发高烧在家休息,邻居们更是格外关心,这个要陪我上医院,那个要帮我做面汤,让我真正体会到了邻里大家庭的温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邻居们的沟通多了,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以前最烦做饭的我,现在一下班就恨不得马上投身于那热火朝天的大厨房,虽然它没有任何排风排烟设施,但是各家扑鼻的饭菜香味着实让人陶醉;再伴随着邻居们的欢声笑语,做饭竟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日子久了,我的厨艺也大有长进。
筒子楼的居民生活并不宽裕,但他们同样生活得有滋有味。我在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平民百姓可贵的品德。短短几个月的相处使我跟邻居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新居装修完毕,我马上面临着搬家,但我内心深处却割舍不下这浓浓的邻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