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退休工人,今年70岁了。危改前,我住在河东区中山门新村12段24排24号,家里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当时,全家五口人住着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平房,屋里是大铺连小铺,顶子上还得搭阁楼,一家人挤得满满的,找个站脚的地方都难。那时,家里要是来个亲戚,可真是犯了愁,床上睡不开,只好自己打地铺。孩子们长大后,没有住房,都是在小厨房里结的婚。就这样,整整住了30年。
我住的房子,是企业产简易平房,由于长年淹泡,墙皮湿了大半截,墙砖都粉化了。虽然房管部门年年维修,但只能是墙破修墙,屋漏补顶,每年一到夏天,只铺着一层油毡的屋顶让太阳一晒,热得象蒸笼,屋里呆不住人,不得不往外跑,半夜凉快了才能回家睡觉。特别是进入雨季,赶上下大雨的时候,雨水排不出去,倒灌家门,屋里屋外,一片汪洋。最怕的是连雨天,家家都是屋顶漏水,屋里掏水;房前屋后泡着水,进进出出趟着水;外边雨停了,里边还下个没完。工人上不了班,家里做不了饭,真是苦不堪言。到了冬天就更难过了,屋内潮湿冰凉,屋外天寒地冻,不仅是玻璃,连墙壁都结了冰。我们那片平房之间的过道,只有1米来宽,如果俩人走个对面,互相侧着身子才能过去,要是哪家买点煤、搬个家具什么的,整个胡同就别想走人了。而且每天早晨,家家户户门口生火点炉子,烟熏火燎,呛得人喘不上气来。可以说,住在这里的老百姓,住房难成了一块“心病”。多么渴望有朝一日,能从这个拥挤、淹泡、又脏又乱的地方走出来,住上新房子。
199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决策,要改造我们这片危陋房子。我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真是高兴得睡不着觉,盼望多年的愿望就要实现了。听说市领导和区领导亲自研究改造方案,考虑到企业和居民群众的实际困难,采取了政府垫一点、企业掏一点、居民集一点的优惠政策,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大家纷纷表示,要积极支持和响应政府的号召,按时搬迁,给党和政府作劲。1995年9月,我们居住的12段开始拆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拆迁完毕。动迁以后,许多居民主动克服困难,自己想办法在外边借房周转,虽然给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但是,大家都很理解,毫无怨言。因为我们知道,危改是为民造福,我们迁入新居有盼头了!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新的居住小区终于建成了。1997年7月1日,在党的生日那一天,我家搬进了中山门福中园示范小区的还迁房。如今,我们老两口住着60多平方米的偏单,房间宽敞了,屋子亮堂了,取暖做饭有“双气”,大客厅里有闭路电视,家家装了电话,还有一户一表,真是要嘛有嘛。住着这样的房子,我们老俩口真是从心眼里高兴,夏天不愁风和雨,冬天在家暖融融。每到周末,儿女们都来看望我们,全家11口人,团聚一堂,喜笑颜开,再也见不到过去的拥挤和犯愁。这与过去不足10平方米的小平房相比,真是一天一地!
我们今天能住上这样好的新楼房,是党和政府为人民造的福。还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在这里,我代表广大危改受益户,衷心感谢党、感谢政府为我们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实事!几年的危改,不仅整个中山门地区变了样,整个天津卫也变了样,楼也高了,路也宽了,大伙的心气也越来越足了。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还要发挥余热,特别要教育好下一代,让他们听党的话,跟着党走,努力工作,为天津增光添彩,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天津市危改总结表彰大会的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