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者,初也。古人常把“午”写成“五”,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又因“午时”为阳辰,故名:“端阳”,俗称“端午”。端午节,相传是伟大诗人屈原投江的纪念日,又为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之一。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屈原出身贵族,在朝廷身居要职,他以辅佐楚怀王统一天下为己任,主张对外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对内任用贤才、彰明法度,加以为人光明磊落,嫉恶如仇,敢于正言直谏,因而两度被驱逐流放。他见救国无望,于五月初五“怀石投汨罗江而死”。在汨罗江一带群众心目中,屈原是一位善良正直的爱国者,为了纪念他,在汨罗江边修建庙宇,常年祭祀,后怕湖水浸啮,又将屈原庙移建在江畔的玉笥山上,这就是现存的屈原祠。
端午节形成了吃粽子和龙舟竞渡的民俗,正如光未然先生以“屈原”为题写的长诗,那“尾声”是这样写的:
楚国的百姓,
忘不了这民族的诗人,
当每年的端午节,
屈大夫的祭日,
他们结队成群,
奔向汨罗江滨,
驾着龙舟,
唱着棹歌,
翻着白浪,
拍着江心,
要向无知的江水啊,
讨回诗人高贵的灵魂。
他们用粽叶包着糯米
成千成万的糯米粽子
投向那广阔的江心……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楚国百姓驾龙舟唱歌鼓噪,要讨回屈原的灵魂;而包粽子投给鱼虾,是为了护卫屈原的尸骸。这种极端崇敬的举动,便成了传统风俗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由来,也体现了端午之魂。端午和屈原紧密相连,是一种历史伟人和传统节日的契合,这在中华人文史上多有体现。
端午之魂在于屈原成为爱国进步、追求真理和正义的象征,他的高贵品质和伟大精神却超越了生命个体的局限,上升为一个民族的崇高灵魂和不朽传统,由此可见人格精神有着无比的力量。2000多年来“内美”的屈原,“耿介”的屈原,“九死未悔”的屈原,孤独坚定的屈原,一直受到人们的纪念和敬仰,折射出人民群众的贬恶扬善、激浊扬清,崇尚正义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