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园纪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5005
颗粒名称: 胡园纪事
分类号: I269.7
摘要: 本文作者描述了故乡胡园的自然美景和人文环境,以及胡园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化,但没有丢掉谦和淳朴的美德。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津霸铁路 胡园

内容

沿京津公路向北,经中环出外环,再驶过新兴的北辰开发区,一条铁路凌空横跨公路上空,这就是连接京九铁路的津霸铁路。一过津霸线,就是我的故乡胡园村了。
  久居高楼闹市之中,一见到开阔的田野,路旁的绿树,那弯曲蜿蜒的运河,心情便像蓝色的天空一样,豁然开朗。
  是的,是蓝色的天空,而不是市内的小学生作文中描写的——“灰色的天空”。汽车和工厂的废气还没有把胡园染成灰色。远眺蓝天,俯瞰碧波,浓绿的树荫,嫩绿的麦苗,翠绿的菜园,间或有身穿彩衣的姑娘或妇女穿行其间。这一切都让我感动,浑然天成,好一幅美丽自然的画卷。
  在市里工作,有谈不完的业务,赴不完的会议。每天都是精神高度紧张,完全陷入一种麻木之中。或拘谨,或客套,或沉默不语,或滔滔不绝。有时也去看画展、书法展,听听音乐或欣赏宴会中带着酒味的卡拉OK。每每在这种场合,我便怀疑:这是我吗?我在这做什么?
  每天清晨,望着窗台上那几盆枝叶卷屈的盆花和窗外那一小片裁得像火柴盒一样整齐的绿地,我的意识就回到胡园。
  曾在胡园下放劳动改造的大伯在平反后,领到十年退赔的工资,执意要请全村人吃一顿正经的“馆子”,却被胡园人拒绝了。他们只是默默地送出大伯很远,希望大伯得空时常来。
  后来,我抱着大伯的骨灰盒,按大伯的嘱托埋在运河大堤上。因为这儿可以看见胡园的全景。芳草连天,绿瀑一样的爬山虎、金银花悬垂门户;院内窗下,人们随意丢下的几粒种籽,便珠嵌翠饰,使粗陋的农家小院像仙境一般浮现在我的眼前。
  于是,盼到节假日,我便回到我的胡园,或带上鱼竿到运河畔钓几尾锦鳞鲤鱼,或寻上几个年龄相仿的女伴去菜地苗圃疯上一天,弄一脚粪水、两手湿泥。渴了,喝几口压上来的地下水,甜沁心肺;饿了,便寻着贴饽饽熬鱼的香味,推门落座,吃得满嘴余香,大汗淋淋。
  京津高速公路、津霸铁路的修建,使胡园人的眼界变高了。公路边几乎一夜之间冒出了餐厅、浴室、酒楼、美容厅、台球厅,村里三步一个小卖部,五步一个冷饮店……
  清晨,雾霭还没散去,家家烟囱冒起袅袅炊烟时,伺弄菜地的农民已扛着农具返家,洗脸换衣吃饭,骑上或开上车去开发区上班。姑娘媳妇穿得更加鲜亮,打金银首饰的匠人忙得顾不上吃饭睡觉。傍晚,亮起街灯,女人们晃着头上的金银珠宝,候在家宅门前,等着开着汽车、轿车或骑着摩托车的男人回家团聚。院内门前,一草一木,是她们精心美化不露痕迹地与邻家比美的杰作。
  人们挣钱的意识浓了,但没有丢掉谦和淳朴的美德。胡园办起了颐寿园,第一个接进园内的,是村里八十二岁的孤老户;第二个入住的是胡园人收养的一个九岁的孤儿。颐寿园里种上了一行柿树两行石榴,墙外爬满绿色的枝蔓,门前两棵龙爪槐撑开两顶绿伞,像是欢迎入住的老人来颐养天年。院内蓄上草坪,几架葡萄搭成绿荫走廊。窗台上盆花簇簇,五色绚烂,院子里清荫片片,满眼凉绿。节假日,院里笑声朗朗,小学校内的孩子们来清扫院子,擦亮门窗玻璃。老人们安然坐在院内,打牌下棋,谈古论今,其乐融融。
  这就是我的故乡胡园。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鸿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