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大的愿望是有一张书桌。因为,无论是放学后到同学家去参加小组学习,还是晚上自己在家里写作业,总是和同学或弟妹们围坐在矮腿的饭桌前,几乎是头顶头,摩肩擦踵躬身地写。那时几个人借着25瓦灯泡的光亮,围在一起,趴在饭桌上,两条腿简直不知往哪儿放。为此我愿意到学校去上学,因为那里有属于自己的书桌。
好不容易熬到长大成家,有了自己的小屋,那时我已经在一所中学当了教师。我是多么渴望自己家里有一张书桌啊!可是未能如愿,一是房间小,二是没有“条儿”,那时购物是要凭证凭“条儿”计划供应的。学校百十号人,买自行车,买家俱都要排队等“条儿”,我还年轻,谁想能奢望得到呢?
但令人欣慰的是,我和夫君终于拥有了一张圆桌,一张支着地板、有书桌那么高的圆桌。我又买了两个方凳,每天晚饭后,我俩就坐在圆桌前,他读书、搞设计;我在一边备课、写作,日子过得十分熨贴、温馨,我的许多抒情诗和散文就是在那个圆桌上完成的。
后来,有了可爱的女儿。我曾不止一次地对夫君说:“等孩子上学了,一定要给她买个书桌,三口人围着圆桌吃饭行,都趴在上面读书写字太拥挤。”
当一张崭新的书桌和两个书柜一并搬到家时,女儿已背起了小书包。我轻轻抚摸着自己从小就盼望的书桌,心中有着说不出的高兴,每每看着女儿端坐在书桌前,我仿佛圆了儿时的书桌梦。
不料问题马上出现了。新买的书桌、书柜占去了较多的空间。我想再支圆桌时,已经没有地方了。可偏偏这时,我已经放不下手中那支笔,我除了备课,还要如期完成各种稿约,没有个写字的地方怎么行呢?我又想起了儿时的矮桌和矮凳,无奈之中,重又找出搁置多年的方凳递与夫君,一人一个,权当书桌;又翻出两个小马扎,坐下,开始了一家三口人互不干扰的读书学习生活。
光阴若流水。起初我坐在小马扎上写作还有一种“回归童年”的亲切感;可没过几天,我发现人到中年的腰腿远不如当年了,特别是到了冬天,衣服穿得多坐下都起不来,后来,女儿有了晚自习,我干脆一边等女儿,一边在学校的办公室备课、写作,直到女儿进了毕业班,我一直充当陪学的角色,乃至同事们都说我是“模范母亲”。但只有我心里明白,这也是一种无奈。那一年,我写了20多万字,并加入了天津作家协会。
也是在那一年,成立了“天津教育报刊社”。不久,我被调到报社做了编辑记者,白天伏案,外出采访晚上回家连个写字的地方也没有。我心里直发急,特别是九六年的夏天,我接受了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撰写的《楷模》一书的任务。计划8万字,只有20天的假期,虽说已有了不少资料和素材,可也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啊。我豁出去了,每天忘寝废餐地写,胳膊累得抬不起来,腿久久弯坐在小板凳上,有好几次,我写得入境了,忘了时间、忘了疲劳,等站起来时,腰腿已经变成一段毫无知觉的木头……
1997年春天,夫君的学院建成了一批商品房,我们拿出了多年的积蓄,总算有了自己的两室一厅。我也如愿以偿有了自己的书桌和电脑。如今,每当我坐在书桌前,手拿起笔,一种满足与幸福感就油然而生,特别是当我敲击键盘,看着自己的思惟,通过跳跃的指尖反映在荧光屏上,心中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
小小书桌折射出我的生活,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