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河东区委于四月份做出决定,对1997年度取得优异成绩的区环卫局、区财政局、区教委、区市政园林局、区房管局、香山道街、大桥道街、郑庄子街、盘山道街、东海商厦集团有限公司、糖酒食品总公司11个单位的优秀领导班子和霍建训等20名优秀领导干部给予表彰。为弘扬先进,在全区掀起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热潮,本报特开辟专栏,集中介绍20名优秀领导干部的简要事迹。让我们以这些先进人物为榜样,为振兴、繁荣河东做出新的贡献。
霍建训区财政局局长、党组书记。1997年初调区财政局工作,在新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面对增收节支的巨大压力,他迎难而上,积极组织、完善各种激励机制,强化目标管理,加强与国税、地税局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和研究,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使当年实现财政收入14125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超额计划710万元,比上年增长18.98%。他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严格控制支出,支出完成调整预算的99.86%,全年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黄占生区市政园林局局长、党委副书记。1997年,他围绕全年工作任务,领导制定了市政园林设施建、养、管分离等各项改革措施,努力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完成了市、区下达的各项工作指标,保持了“绿化先进区”和市级道路、排水养护优胜单位以及“无污水外溢区”称号。他坚持“一岗两责”制度,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关心职工生活,深入工地慰问职工,并亲自组织筹建职工解困住宅。九七年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好成绩,荣获市级“文明行业”称号,本人获全国绿化奖章。
杨学谦区环卫局局长、党委副书记。他坚持以提高全区整体环境卫生质量为目标,通过人事、用工等多方面的改革尝试,使全局各项业务工作保持优质水平。他注重加强环卫精神支柱工程、环卫新人培育工程等建设,使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他关心职工生活,筹措资金15万元,改善职工的工作和休息环境。97年该局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吕德贵区教委主任、党委副书记。一年来,在局党委的领导下,带领行政一班人,依靠广大干部、教职工的奋发努力,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从河东实际出发,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稳中求进,干中求实,使全区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先后被评为全国家庭教育先进区,市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比赛总分第4名,并圆满完成了第二周期治理薄弱校规划。河东区教育教学工作已连续11年保持在全市先进行列。
汤洪福区建筑工程公司党委书记、经理。在深化企业内部机制改革过程中,他勇于探索和实践,按现代企业制度,精简机构,职责分明,拓宽市场,强化内部管理,使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提高。他视工程质量为企业生命,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完备的工程质量评估制度,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公司完成产值1.1亿元,实现利税510万元,居同行业先进水平。荣获90、94、96年市级劳动模范称号。
吕吉成香山道街办事处主任、党委副书记。他结合本街工作实际,坚持培养与提高相结合,教育与扶持相结合,加大经济工作管理力度,使全年主体经济实现收入1600万元,利润115万元,居办经济实现纯收入52万元,均比去年增长20%以上。结合创建万新精神文明示范区活动,强化城市管理及市民素质教育,使界内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提高,被市政府命名为“环境美”达标街。同时,积极开展社区“全民健身”活动,荣获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
焦士琦大桥道街办事处主任、党委副书记。他坚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带领全街干部,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九七年初,提出并实施“五抓五落实”工作规划,加大经济工作管理力度,使全街集体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在九七年全市区街集体经济排行榜中,该街以695万元的利税成绩,居全市第22位,机关建设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机关标兵”荣誉称号。
毛初侨郭庄子街办事处主任、党委副书记。在街党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开发街办企业,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九七年全街主体经济双项指标递增18%,实现利润301.3万元,同时开发新项目3个,其中年创利10万元的项目两个,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他注重大力发展居办经济,使全街65%以上的居委会实现年收入超万元,小郭庄子大街居办经济年创利14万元,获全区“居办经济之冠”称号,使全街经济增长步入街道系统前列。
高莲凤和平村街办事处主任、党委副书记。工作中,自觉接受党委的领导,模范地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凡涉及全街的关键、重大问题都交由党委会、主任办公会集体讨论决定,注重发挥一班人的集体智慧。敢于管理,勇于负责,充分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同志们工作有困难,她主动帮助解决,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主体经济实现利润135.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计生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全区考核总分第一名。
马学义大直沽街办事处主任、党委副书记。他坚持把“上为政府排忧,下为百姓解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记挂着辖区居民群众的冷暖,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通过开展送温暖等活动,为企业和居民办实事、好事160余件,先后吸收63个单位和个人加入扶贫帮困网,为三百余户困难家庭及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多途径帮助321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被群众誉为“直沽人真正的父母官”。
孙宏伟盘山道街办事处主任、党委副书记。工作中,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效益一起要。她坚持每周一次的经济分析汇报会制度,定期与企业领导一起分析企业发展状况,查找问题,研究对策,对长期拖欠上交管理费的企业,逐一进行调查,理顺街企关系,制定《盘山道街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对企业的管理。全年完成收入4092.8万元,实现利润138.9万元,超额完成全年计划。
丁恩惠区糖业食品总公司副总经理。他坚守在生产经营第一线,深入到亏损或困难企业中,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连续使四个亏损企业摆脱困境,被职工誉为“企业扭亏能手”。九七年,被派到玉生香糕点厂抓扭亏工作,他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商品结构,仅用三个月的时间,企业就扭亏为盈。他数年如一日忘我工作,每月加班均在120个小时以上,但加班加点应得的报酬分文不取。他是天津市“七五”、“八五”立功先进个人,并连续五届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
秦勇区粮食局局长、党委副书记。1997年调入区粮食局。正值企业亏损,职工下岗,干部思想不稳定时期。他从调查研究入手,全心全意依靠企业干部职工,按照市场需求,完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机制,撤消了原有的粮油管理站,重新组建了粮油贸易公司、连锁公司、配送中心,实行统一管理;改建了两个集粮油、日用百货、糖酒食品、水产为一体的综合便民示范商场;利用闲置土地,开发房地产业等。为企业的振兴和发展注入了活力,初步探索出一条企业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李凤华富利华餐饮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在餐饮市场滑坡、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他从抓班子建设入手,把党建工作目标量化到人,坚持两个文明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大胆改革,科学决策,调整骨干企业经营结构,突出重点,办特色,提高质量,创名牌,在天津市第二届“宝丰杯”烹饪技术大赛上,取得二金二银一铜一优的好成绩,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李连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1997年他参与制定了我区1997—2000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狠抓了干部教育培训规范化管理,实现了三年内对全区400多名处级领导干部培训一遍的工作目标,完成了45岁以下党政机关干部和50岁以下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工作,培训各类干部2000多人。在机构改革和公务员过渡工作中,参与研究制定了我区实施方案,审核修改基层单位或部门送审的材料,保证我区机构改革和公务员过渡工作的顺利进行。
王振乾区委研究室主任、党史研究室主任。一年来,他带领全室同志针对企业、社会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完成调研报告8篇。其中《关于香山道街冠云中里居委会安置下岗职工就业》的调查报告,引起市领导和市劳动局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市作了经验介绍,为推动实施再就业工程起到了积极作用。他虽年届退休,仍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积极承担区委重要文稿起草工作,站好最后一班岗。
张炳坤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一年来,他带领全校教职员工,从抓科研入手提高师资水平,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他与其他同志合写的论文《试论当代领导者的素质与形象》被《邓小平理论研究文库》一书收录。在他的带领下,全校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有3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27篇论文在省部级刊物或研究会上发表,为提高师资水平和培训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泽光区市容委主任。一年来,他带领全委干部团结拼搏,注重实效,出色地完成了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市容管理工作任务。在全区发动的秋季灭鼠战役中,荣获全市第一名;万新村精神文明示范小区的市容管理、街道整修、灯光夜景和道路综合治理工作,受到市委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全区有12条主干道、13处土地、13个占路市场、11处停车场的市容秩序综合治理工作实现市级达标,为美化全区的市容环境做出了显著成绩。
杨景琳区建委主任。他主持起草了“河东区城市建设四四三工程方案”。五年中,他带领建委全体同志拆除旧房56万平方米,开工113万平方米,竣工71万平方米。引进了万隆、新亚等20多个大型公建项目。完成了华兴街、月牙河、万东小马路、卫国道地道、唐口地道、前后广场桥等二十多项路桥工程。新建北长路、中山门、春华里等十几座大型集中供热锅炉房。质量管理、建筑企业、节水管理连年获全国先进。窗口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连续十几年在市城建系统评为先进。
王志新区委、区政府信访办主任。九七年,针对群众上访增多的情况,他带领信访办全体同志迎难而上,抓重点,抓难点。重要信访做到亲自接待,亲自协调,亲自处理。一年来,他亲自接待集体上访60多批,处理疑难信访80多件。为了配合区有关部门搞好春华里、华夏之林等片居民住房的拆迁工作,积极了解情况,化解矛盾,并主动帮助居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近百件。受到群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