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剧场里的艺术
地道外上坡第一家小剧场是太平电影院,演电影,也演京剧、评剧,地道外能演小戏的还有民艺、红光、乐园、百花、跃进、立通剧场。当时天津和外省市的戏班经常来到地道外演出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晋剧、豫剧、老调、皮影戏、曲艺杂耍等。河北梆子小香水、金玉茹,评戏演员李文芳、小月珠、小美英,曲艺名角骆玉笙(小彩舞)、马三立、王毓宝、石慧儒、王元堂、闫秋霞、林红玉、姜宝林等名家几乎都来过。特别是值得一提的魔术演员孙杰、曹企、马国良表演的古典戏法钓鱼等节目,至今仍是全国范围内保留节目。
当时收费是由跑堂(服务员)拿着小箔盒收钱。后改为记时收费,一般十分钟二分钱,一晚上花4、5角钱就能看好几出戏,这戏听着不过瘾,出门又可以进另一家。
剧场演出的鼎盛时期,是1959年9月河东区成立了艺术团之后。团中马派老生李玉书(女士),净角张国栋、花旦李玉秋、青衣赵燕鸣。一个小团五、六十人却演出很多市团未演过的大戏:马派剧“十老安刘”、“六国封相”、“海瑞罢官”、“斩韩信”、“游龙戏凤”等。李先生马派味十足,道白维妙维肖,演技潇洒飘逸,令人拍手叫绝。张国栋先生演出“铡判官”、“姚期”、“大探·二”、“空城计”等戏字正腔圆,一曲唱出绕梁三日。特别后来加盟的原市团大武生周铁豪先生犹如猛虎添翼,在小小舞台上演出了“金钱豹”、“挑滑车”、“艳阳楼”、“长板坡·汉津口”、“伐子都”等大戏。该团长占“民艺”剧场,门口常常排队等进场(已客满等出来的再进)。当时京剧团可以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了。
在地道外影响颇大的还有“北方越剧”。本来“越剧”是南方剧坛的奇葩。但地道外听得懂的老百姓太少了。天津艺术界对“越剧”进行了改良,变成“北方的字,南方的调”,当时嬉称“南腔北调”。河西区有“互助北方越剧团”,河东区有“红云北方越剧团”,两个剧团在老地道外“乐园剧场”轮番演出。有“梁祝”,“啼笑姻缘”、“不准出生的人”等剧目。大家特别爱看徐兰君的戏,她仪态万方,腔调珠圆玉滴清越悠扬,内容通俗易懂。平日马路上胡同里经常能听到大人小孩哼上几口“北方越剧”,普及率不亚于现在的流行歌曲。
老地道外的评剧演出,不仅有市、区评剧团,还有文化局下放到河东区的新华评剧团。主演有筱桂芳、庹玉芳、杜翠霞、李小曼和小生筱桂生,演出剧目有“茶瓶计”、“杜十娘”、“豆计计”、“井台会”、“刘巧儿”。由于剧情易懂,表演风趣,唱腔婉转而飘渺,是群众十分喜爱的剧团。(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