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老地道外”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东报》 报纸
唯一号: 020720020230001775
颗粒名称: 忆“老地道外”文化
分类号: G127.2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天津河东老地道外的文化风情和民俗艺术表演。老地道外是天津河东地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风情的地方,这里曾经吸引了来自山东、河北、东北等地的流民前来谋生和居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韵。本文重点介绍了老地道外的撂地艺术,包括骑独轮车、练武术、变戏法、练皮条等各种表演形式。这些表演形式各具特色,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看。
关键词: 河东区 老龙头车站 老地道外文化

内容

沽水流霞的海河东岸有座百年华诞的老龙头车站。
  在那老龙头火车站的后面,有一片令人神往的地方一老地道外。这里有淳朴的河东民俗风韵和那独一无二的文化风情。
  1923年,老龙头火车站的东侧,修建了地道涵洞,沟通了车站前后地区的交通,天南地北,来客纷至,山东、河北、东北各乡流民纷涌到河东地道外谋生栖居,他们带来了各地的风情和异地的风俗。积年凝聚,逐渐形成了老地道外文化风韵。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稳定,商业市景恢复,河东老地道外地区再次成为展现民俗文化的舞台。
  一、撂地的艺术
  “撂地”是指在空场上画个圈,圈内就是舞台。一边敲锣,一边吆喝,就算开场了。观众围一圈。形成“圈大人薄,得看得瞧”的格局。原郭庄子电影院和卫生院的旧址就是空地,是撂地艺人常站脚的地方。
  当时有河北吴桥一带的艺人表演骑独轮车节目。在车上表演顶碗、扭秧歌、踢碗……。特别是2米多高的高车,表演起来,轻捷如燕,令人目眩。
  有河北沧州练武术的,多是赤膊,灯笼裤硬腰带,脚登沙靴。膘悍强壮,表演各种掌、拳程式和刀、枪、剑、叉、三节棍、钢鞭等兵器。或是单练或是对打。个个武艺高强,令人观止叹服。与练武术同称为“把式”的是铁砂掌功,用手掌劈斩坚石,还有拉硬弓的,一人同时能拉开五、六张硬弓。真是“力拔山兮气盖世”。令人毛骨悚然、心惊肉跳的是口吞宝剑和铁球,三尺龙泉宝剑顺口而下,直刺入腔,通畅无阻。那沉甸甸实心铁球吞入口内,直到胃囊,艺人顿时大汗淋淋,说这是“内练一口气”。有时连吞两球,在场内跳动时,肚内铁球碰撞,铮铮作响。片刻,用气吐出铁球,砸地出坑。“变戏法的”,这是指中国传统古典“戏法”,多是“手彩”。四面围着观众,表演起来不好藏掖。当时有个“快手刘”,演的令人眼花缭乱。平地铺一兰布,上置钢环,从钢环内抠出一瓷碗,碗内或是象征“五谷丰登”,杂粮满溢,或是喻意“连年有余”,金鱼戏水。也有表演“铁环连锁”、“吃火七窍生烟”、“布袋连出九子(鸡蛋)”等等。难得的是寥寥几件道具,在四面围观下,能干净利落演出变幻无穷的节目。
  让人赏心悦目的是“练皮条”节目。上有清脆悦耳的铜铃,下悬几根皮条。演员是青年英俊、雄姿昂扬的陆学海先生(后加入河东艺术团工作)。当时他能在几米长皮条上翻滚腾飞、、英姿飒爽,在铜铃脆响的烘衬下显示出虎虎威仪。每个动作都能引起大家的掌声和喝采声。老人们称赞这是“真玩意”。近年来,天津市杂技团表演的“皮条”节目得到国际赛金奖。使天津故里的艺术成就得以光大。
  后来的“大戏”,要数“跑马戏”的出名了。一个马戏班来了,就在郭庄子影院旧址空场上,用布、网围出场地,中间竖起数丈高马戏架杆。表演节目有马戏、柔功、耍叉、口技、耍坛子、小丑表演,最后大轴是“空中技巧”方圆三、四里都能看得见。一年来四、五个班子,吸引了大半个河东的百姓观看。(待续)

知识出处

河东报

《河东报》

《河东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机关报。

阅读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