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味精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046
颗粒名称: 谛味精武
分类号: I269.7
页数: 14
页码: 43-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宁河区的期刊的杨柳青的谛味精武,包括寻访尚武精神的故乡、阅读英雄背后的文字、尚武精神在今天、中国梦·精武魂、解码精武镇的文化坐标、精武随想。
关键词: 杂文 当代文学

内容

寻访尚武精神的故乡
  肖克凡
  许多年前电视台放映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引得市民足不出户,早早坐在电视机前,等候津门大侠出现。转天上班,单位同事们的热议话题也离不开霍元甲。全国电视观众如此,天津电视观众更甚。为什么呢?因为霍元甲先生是天津人,故乡情深,尊崇乡贤。
  后来电视台又播出电视连续剧《陈真》,尽管主人公属于艺术虚构人物,他在剧中毕竟是霍元甲先生高徒,因此津门故里依然热情不减,争相观看。
  那时候,霍元甲先生的故乡还叫小南河村,鱼米果蔬,一派田园风光。
  我也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和《陈真》的热情观众,记得演到陈真乘船外出,左岸居然出现山峦逶迤的景观,很是惊诧。天津地处海河冲击平原,从史前至今绝无丘陵地貌。我感觉这不是真正的小南河,也不是真正的霍元甲。这只是香港电视剧里的霍元甲而已。
  其实,我也知道文艺作品有着很大虚构成份,不能要求它完全等同于现实生活。纵然如此,我心里还是疙疙瘩瘩的。我揣测倘若北上广深人士,可能不会产生如此情绪。我毕竟是天津人。
  一个人对家乡的热爱,有时达到极其宽容的地步,有时又表现得非常挑剔。霍元甲无疑代表着中华民族尚武精神,同时也是天津人心目中自强不息的民族英雄。一个地方出现一个民族英雄,这是千年功德。从这个意义讲,我能够理解为何小南河改名为精武镇。
  小南河改名精武镇,这是故乡对乡贤的怀念。这也是故乡对英雄的追思,这更是故乡价值观的体现。我想起臧克家先生的诗句:“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中华民族历来具有推崇英雄的价值观。多少年过去了,人们不但没有忘记霍元甲,对这位乡贤的怀念与日俱增。霍元甲没有死,他依然活着,这正是臧克家诗意的最好诠释。
  适逢马年岁尾,我们走进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这次命名为“发现霍元甲”的大型采风活动,使我有机会再次向乡贤致敬,重温英雄史诗。
  近年来房地产业极速增长,商品房开发胜过雨后春笋,遍地涌现大量楼盘,呈现出物质社会的美好生活景象。与此同时,人的精神生活似乎被“娱乐至死”所绑架。尤其出现的“反英雄”思潮,愈发注重物质世界与享乐生活,淡然于中华民族的侠义精神。
  正在这种背景下,一座宏大的霍元甲纪念馆矗立在精武镇。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这是西青区的大手笔。
  置身精武镇的霍元甲纪念馆,我们从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年代开始,寻访霍元甲的人生足迹。仰望这位站在黑暗里的孤胆英雄,虽然已然熟悉他的生平事迹,我还是怀着温故知新的念头,细心品读,若有所思。我以为,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思考,这正是“发现霍元甲”大型采风活动的意义。
  人们对历史人物霍元甲的解读,其实是随着自身阅历的增长而不断深化的。每每面对这尊铜像而心生感慨,恰恰说明你此时正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上,有了新的思索。
  当年,古老中华大地被西方列强视为肥肉,瓜分中国之心不死。人为刀俎,我为鱼腩。一次次抗争,一次次失败。积贫积弱,无力回天。一方面西方列强视中国为“黄祸”,一方面又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鲁迅先生痛感国人羸弱,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为帜,振聋发聩,一篇篇宛若投枪和匕首的文章,以期盼达到拯救民族精神的目的。
  霍元甲先生不长文辞却精通武学,他孤心苦诣研习“迷踪拳”,从而大步踏上尚武救国的道路。他从天津到上海,一路传播的不仅是武功,更是自强不息的华人精神。他的武学理念远播东南亚,极大鼓舞了扎根海外的龙的传人,堪称华人之华。霍元甲的事迹,历经世代流传,已经进入中华子孙的深层记忆。
  今天我们纪念霍元甲,更应当注重它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将近四十年了,我们从一穷二白的国家成为GDP名列全球第二,彻底甩掉积贫积弱“东亚病夫”的帽子。且看中国游客走向世界各地,迸发出惊人的购买力,无处不惊呼“中国人太有钱了”,然而,面对霍元甲先生的铜像,我则陷入思考:我们在大步前行的道路上,究竟丢失了什么。
  四十年前,中国处于计划经济社会,然而,各城市清晨大街上,处处可见年轻人,他们或长跑,或打球,一派朝气勃勃的景象。如今,各城市青年涌现大量“宅男宅女”,或成为“低头族”,或成为“网虫儿”,清晨大街上成了老年人的世界,尤其近年崛起的“广场舞”,使得健身成为老年人的专利。
  有关方面多次发出呼吁,中学生近视眼遽增,教室里几乎成为“眼镜世界”;有关方面多次呼吁,从幼儿园开始到初中生,“胖墩儿”比例逐年长升……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呼声:警惕豪华版“东亚病夫”现象蔓延。是的,中华民族本是重文尚武的民族,中华上下五千年,涌现大量文人墨客,也涌现不少武士豪杰。然而,近年来重文轻武的风气,使得我们渐渐成为急功近利的世俗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所谓高材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
  当年霍元甲先生打败日本武士,大长了国人志气。可是,当今日本的剑道、空手道以及柔道,空前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多年前就走进学校成为小学生必修课了。
  我们纪念霍元甲先生,谁都知晓他是以侠义精神流传至今的武林豪杰,也是以行动闻名的爱国者。如今我们光有纪念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以霍元甲先生为镜子,反思我们多年走来,中途究竟丢失了多少重要的东西。
  我们寻访霍元甲,就是要有所发现,有所自省,同时有所行动。国家不可以沉浸在GDP名列全球第二的喜悦里忘记前进目标,每个人也不可以泡在富足的物质生活里,成为“新时代东亚病夫”。当年,霍元甲先生身处乱世,以一己之力令世界刮目相看。今天,住着豪宅开车豪车吃着山珍海味的国人,应当记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
  文以载道,载道义之道。武呢,武以精进,同时唤醒沉迷的肉身,进而叩问国人灵魂。
  是的,这就是我们寻访霍元甲的现实意义吧。
  阅读英雄背后的文字
  李金荣
  霍元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香港电视连续剧,到近年来大陆版的电影,一直被演绎着,被传奇着,也被误读着,给人留下既清晰又模糊,既侠义又风流的印象。直到我走进霍元甲的故乡——天津精武镇小南河村,与霍氏后人促膝长谈后,透过历史的烟岚第一次读到“霍元甲”背后的文字,那种真实与朴素带给我影视无法给予的感动。
  英雄背后没有高堂华屋和锦衣美食,有的只是三间土坯房和布衣粗食。土坯房是霍元甲和妻子王氏成婚时,从老一辈人那儿继承来的。当初他和乡亲们一样,也是小南河的一个普通农民,守着十几亩薄地度日。妻子王氏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终日烧火做饭、缝补浆洗、喂猪养鸡;霍元甲则是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去天津卫卖柴。
  不同的是,当时霍家在村西口有一片枣树林子,因为里头有很多坟墓,少有人去,安静,霍元甲得空儿便到林子里练武;别人卖柴,最多不过二百斤。从小南河到天津卫要走二十多里路,谁也不敢多挑。但霍元甲为了多赚俩钱贴补家用,他每次都把柴禾捆成小捆,每捆四五十斤,然后再把小捆捆成大捆,最后用自己特制的榆木扁担,挑起这足有四百斤的担子。那是怎样的一条扁担?又宽又厚,比一般的要长出一尺半;因为会武功,屡挫来挑衅的混混儿,扬名天津卫,一跃成为天津卫脚行代理掌柜,却为此招致牢狱之灾。
  英雄背后没有红颜知己和花前月下,有的只是生死之交和一腔热血。脚行的掌柜之所以器重霍元甲,无非是想借他的武功为自己维护地盘,扩大势力。那时候的脚行,其实就是黑社会,各占地盘,欺行霸市。但霍元甲不忍心看着脚行勒索百姓,常自作主张免去他们的苛捐杂税,导致年底出现亏损,被脚行掌柜诬告为私吞税银,遭官府扣押,让家人拿钱赎人。结果被他刚认识的朋友农劲荪救下。
  农劲荪早年留学日本,与孙中山、黄兴为伍。回国后,受孙中山之命留驻天津,在北门外竹竿巷开了一家怀庆药栈,一来联络爱国志士、武林豪杰为革命积蓄力量,二来为孙中山提供经费。霍元甲辞去脚行后,在药栈做事,和农劲荪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唤起他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烧杀掠夺无恶不作。霍元甲的朋友,人称大刀王五的镖师,一日路过一户人家,听见院里传来女人嘶哑的哭喊声,立刻越墙而入,只见十几个洋鬼子侮辱一个女人,他挥刀便上,砍杀数敌,但最终寡不敌众,倒在洋人的火枪下。消息传到天津后,霍元甲即刻赶往北京,和《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一起,设法将大刀王五的尸首偷偷掩埋。时局稍微平静后,霍元甲又正式安葬了王五,刘鹗撰写了碑文。这件事对霍元甲触动很大,下决心训练乡勇,打破“霍家拳传内不传外”的家规,广收门徒,让“迷踪艺”发扬光大。从此,霍元甲踏上了“爱我中华,强国强民”的征程,一路高歌猛进,去上海迎战英国大力士、创办精武会……不料在42岁那年,遭日本人暗算病逝上海。
  英雄背后没有烟花巷陌和偎红倚翠,有的只是结发妻子和忠贞不渝。霍元甲一生只有一个妻子王氏。这是怎样的一位女性呢?我看到过她晚年时的一张照片,坐在房屋门口的一张藤椅上,高个子,小脚,清瘦、硬朗,一脸坚毅,仿佛人生苦乐无从谈起,又仿佛是冷暖自知,无须赘述。但拂去岁月的尘埃后,她的形象依稀可辨。
  霍元甲活着的时候,她勤俭持家,让我看到了她的贤惠;霍元甲去世后,她一个人拉扯着儿女,让我看到了她的坚强;次子霍东阁16岁去上海接管精武会,完成父亲未竟之业,后来又去广州和印尼办精武会,最后客死他乡,让我看到了她的胸襟;大女儿失夫丧子,她日夜陪伴左右,让我看到了她的慈爱;刀剑和胡琴是霍元甲的心爱之物,每逢忌日,她总要拿出来擦拭一下,默然相对,让我看到了她的思念……王氏去世的那一年,1960年,恰恰是霍元甲去世的第50个年头。这是命运的安排吗?让整整50年的生死相隔,见证英雄不死,因为在他的背后,一直有这样一位妻子为他守着霍家。
  如今斯人远去。在积弱积贫的年代,霍元甲横空出世,本身就是传奇,如何被传颂都不为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当下和平盛世,霍元甲被不同版本的影视戏说,纵然有千般理由,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值得思考。
  尚武精神在今天
  刘晓珍
  笨重的冬的影子还没完全从大地上抽身褪去,西青区委宣传部和精武镇联合开展的“作家写精武”活动已让天津作协组织的作家们听到了迫不及待走来的春之轻盈脚步。精武镇原来不叫精武,是南河,改为“精武”,想必是要借大名鼎鼎霍元甲的威名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播自己,发扬光大以霍元甲为代表的精武精神。
  1868年出生的霍元甲,其成长时期正值中华民族承受着外族入侵之苦、中华大地满目疮痍之时,很多仁人志士提出用尚武来强国强种,通过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练功习武,增强体质,来达到强国强种、富国强兵的目的,霍元甲的尚武精神给当时积贫积弱的祖国和国人无异注入一支强心剂。靠着他和门生弟子的一身好功夫,和洋人打擂台赛,打的洋人大力士夹道而逃;加入同盟会,助为统一祖国奔走呼喊的孙中山一臂之力,在当时确实代表了中华民族爱国、强身、自强、抗争、向上的精神,鼓舞了大批国人投身于为祖国强大献身的潮流中,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引起了很大反响。
  1910年霍元甲被日本人陷害去世后,他儿子霍东阁又继承乃父遗志,继续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强健而呼号呐喊奔走,甚至把父亲的事业发扬光大到了国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没有任何一种事物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会生存下去。以霍元甲为代表的“尚武”精神的产生固然有当时时代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可即使在那个时代,霍元甲也有发展、进步,也不是墨守成规。他追寻武术救国道路,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打破家规,收外姓人为徒”,在此之前,霍家七代家传绝技迷踪拳,向来是不传外姓人的,一是受传统门派观念影响,再是害怕教错了人,坏了霍家迷踪拳的名声。霍元甲想的是国破了哪还有家,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还守着迷踪拳的门派有啥意思。正是因为他像海洋一样宽阔的胸怀,霍氏迷踪拳才得以推广到全国、乃至全球。如果像老一代一样死守只传家人不传外人,霍元甲和霍家拳法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像一粒泥沙,早早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霍元甲还对迷踪拳进行了改进,他新改进的拳术和家传的拳法有很大不同,集鹰爪、螳螂、八卦、形意、太极、少林各派的精华,总的说来就是没有虚头巴脑的花架子,来无影去无踪,只求实战效果。这也是他基于当时灾难深重的民族背景,认为中国人要想不受外人欺辱,靠拳头打出自己的威风和天下来,就得出手稳、准、快,又实用,能迅速打败对手。
  霍元甲在上海成立上海精武会仅月余,就引起日本人的警觉,他们选了十几名柔道高手,要和霍元甲的人马比武。霍元甲那时刚听说“柔道”,不知道属哪派哪门,嘱要出阵应对的弟子道“可先用诱敌之法,观其动静,然后变守为攻,以静制动,寻机取胜。”可见他不是一个只知习武的一介武夫,而是个胸中有韬略的大武家。
  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提出通过武术“强国强种”,大力提倡尚武精神,是因为当时的国人被洋人鄙夷为东亚病夫,中山先生看重的也是通过习武重塑民族性格,增强民族凝聚力。如今,迷踪拳的鼻祖霍元甲仙逝已经一百年有余,在当今提倡科技进步、科技兴邦的科学信息社会,还有无必要再提尚武精神?尚武精神在当下还有无现实意义?我个人认为:还是有的,还是有必要的。不过,不应该把尚武精神狭隘化,圈子化,而是应该把这种“侠”精神赋予时代内涵,在新的时期发扬光大,焕发新的光彩。
  现在的中国,中华民族,远远不是百年前身体赢弱的病夫,而世界发展到现在,靠的是科技进步,科技兴邦,兴国,现在再想靠着武术、拳头、单纯地做个大侠打天下当然狭隘了些,过时了些,可“尚武”精神并不过时。如果仅仅把尚武精神看做是提倡武术、提倡侠,就狭隘了,它的核心本质是强大自己,战胜对手,而这种承载着忠、勇、义、侠、礼、仁的精神实质,在任何年代、朝代都不会过时,爱国、强身、自强、抗争、向上的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有凝聚力的号召精神。习主席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而武术强壮的不光是身体,更能改变人的精神气质,即使是科技主导的当下,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也还需要每个中国人爱国、强身、自强、抗争、向上,用强健的体魄和心智强我中华民族吗?!
  徜徉在以醒目的八卦太极造型为创意的霍元甲纪念馆,看着一幅幅一帧帧霍元甲和弟子门生当年的轰烈伟绩图,我仿佛听到了这些胸怀祖国的武士在呼唤:我们当年为了中华民族不受屈辱、崛起而奔波,怒号,出击,现在的你们,为了咱民族繁荣昌盛,能骄傲地、毫不逊色地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还要精武,尚武。代表强健、自强不息的武,是咱中华民族的魂,无论历史风云怎样变幻,时代大旗怎样飘扬,它都不会过时,只会稳稳立在亿万同胞的天地间。而你们能做的,只是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时代特色而已!同胞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努力啊!
  中国梦·精武魂
  刘向阳
  32年前,一部电视连续剧《霍元甲》曾让国人热烈追捧、万人空巷。一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令人荡气回肠、激动不已。在引发了中华儿女极大爱国热情的同时,让人们不禁对这位傲骨铮铮、一身爱国正气的民族英雄肃然起敬,为有这样胸怀民族大义,不畏外国列强的盖世大师而引以自豪!
  当时,还是血气方刚的我,对霍元甲这位爱国武术家倍加崇拜。同时,也为不能生长在那个年代而无法结识心中的偶像而遗憾万分。
  不曾料到的是,15年前,我定居天津后,方知落脚的西青竟然是盖世英雄的故乡!不足10公里路程的小南河就是霍元甲的故里!更让我欣慰的是,在西青结识的第一位文友,便是与电视剧几乎同时面世的长篇小说《霍元甲》的作者王洪海老师。而他的另一部《正说霍元甲》让我对心中仰慕的民族英雄有了真正透彻的了解。
  我不止一次地前往南河镇(现为精武镇)霍元甲纪念馆去凭吊拜谒,每去一次,都有新的感悟,都有新的启迪,都有新的收获。
  让我反复思考的是,自幼体弱的他,为什么抱定习武之念?成年后,经商有成的他,为什么又迈上了弃商从武之道?家庭虽不富裕,但也衣食无忧,又何必转战津京沪,非要与俄国、英国的大力士一争高下,而最终死于日本人的暗算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爱国尚武信念使然。正如革命先驱孙中山所给予的“以武保国强种”的高度评价,和在精武会成立10周年亲笔题写的“尚武精神”的高度肯定。如果没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保国之念,也就没有他虽然短暂却辉煌的一生。“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霍元甲所追求的就是“崇德、尚武、实干、自强”的精武精神、“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尚武精神。说到底,就是精武魂。其所昭示的就是“不愿臣虏自认”,“不想畏缩忍让”。其所追求的是“万里长城永不倒”,“要致力国家中兴”。
  出生于1868年的霍元甲血气方刚时,正逢清末腐败无能,八国联军入侵,民族惨遭涂炭。面对民族危亡之际,每一个有正义感的爱国志士,怎能不奋起抗争,更何况生就拳拳报国之心的霍元甲!
  从中我也惊喜地发现,霍元甲胸怀的精武魂,与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中国梦是多么地契合!这里我们不妨重温一下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解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国梦所确立的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不正是霍元甲那一代人以来,我们中华民族为之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梦想吗?
  我们还可以重温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倡导的优良传统的传承与发扬。
  再对照霍元甲所追求的精武精神和尚武精神,我们不难发现,霍大侠所梦寐以求的理想与愿望,已经充分体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了。
  在我们可爱的祖国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纪念霍元甲,弘扬精武魂的最好办法,就是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霍元甲的故里——精武镇,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全镇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收获着美好的今天,又意气风发地迎接和开创幸福的明天。
  喜看精武大地,春来,桃红柳绿,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夏至,鱼跃荷塘、果蔬飘香,美不胜收;秋去,稻菽千层,麦浪滚滚,丰收在望;冬归,大棚连片、四季常青,苍翠欲滴。科技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和观光农业等现代化农业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个精武镇当代新型农民不懈追求的目标。
  富镇裕民,教育先行。这又是当今精武人的一个新的理念。每年用于教育的投入占全镇财政收入的40%。马家寺小学、付村中学等一批中小学成为西青区乃至天津市的一流模范校。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教育的全力投入,师资的优化组合,教育的合理布局和教育软件的全面提升,使一大批农民的后代走进了北大、清华、南大和天大校园,成为了肩负祖国未来和家乡巨变历史重托的莘莘学子。
  农民养老补贴政策的落实,新型农业合作医疗参保率的提升,使“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梦想成为了真真切切的现实。
  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使上万名村民告别了祖祖辈辈的农家院,住进了宽敞明亮,现代化家居一应俱全的生态花园式新楼房,享受着与城市人一样的新生活。
  “五路五河”的改造,使津涞路、津文路等所有路况得到了全面提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五个一”、“十个一”工程等一大批惠民工程的实施与实现,不仅使公共设施日臻完善,极大地改善了生产和生活环境,也使村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
  梧桐引得凤凰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发展空间,引来位列世界五百强的“正威国际”和跻身全国五百强的“卓尔集团”等一大批企业落户精武,天津师范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也来此建校。仅2014年,就完成科工贸项目341项;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32亿元;财政收入7.43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363元。
  发展是硬道理。面对成绩与辉煌,精武人没有丝毫的骄傲与懈怠,他们正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科学的理念,规划着更加灿烂的明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精武人以改革求创新,以开放求发展,已经闯出了一条集科、工、农、贸为一体的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展望未来,示范小城镇建设又给精武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相信有200多年“精武魂”的光荣传统垫底,有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2.9万勤劳智慧的精武人,一定会迎来更加富裕和谐,更加幸福安康的美好明天,寄托着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的所有梦想,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实现而变成现实!
  解码精武镇的文化坐标
  胡国平
  近来,精武镇启动了一项旨在全面提升精武形象和精武精神的系统工程,叫做“发现精武”。
  发现是一个基本动词,是人类产生、发展的基本内容,其包含人类对于自我的内在及自然、具体及整体的认识,再创造。因此,从地理学角度,发现精武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东经、北纬两组数字可以精准的标定出它的方位。显然,精武镇的本初意愿远不止这些,故“发展精武”需要另外一套坐标系……
  精武镇原来叫南河镇,再之前还叫过永红公社,2009年更名为精武镇,此番更名验证了精武人对新时期认识上的一个拐点,或者叫新共识,精武镇确立了与新时期发展理念相适应的动力源——文化坐标系。
  精武一词来源于享誉世界的精武会,精武会的始创元祖是霍公元甲,霍公元甲是生长在小南河村的精武人的优秀代表。从文化的角度看,霍公元甲无疑是精武镇文化坐标系的原点。我们不妨以霍公元甲为样本,从几个不同维度试着来解码精武的文化坐标。
  霍公元甲的温度。一百多年前,一个热血巨人——霍公元甲,从这里站起来,从这里走出去,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滩头,把一个人的强壮,幻化成了自强爱国的精神力量,让那个虚弱多病的时代和虚弱多病的躯体,闪耀出一泓尚未泯灭的光芒,让世界感受到了一个民族的刚强!精武精神从此震撼诞生,精武文化从此感召了全球的回响!!这是霍公用生命写下的光荣与梦想!!!
  这是足矣点燃陈冰、幻化顽石的温度。
  霍公元甲的高度。位卑未敢忘忧国,霍公当年虽一介草民,确坚定守望着自强以强我种的志向,忙碌于果腹但不忘修齐治平之愿,迷踪艺强体,精武会报国,所谓:匹夫之志,盖莫大焉。
  一纸《精武本纪》和领袖亲笔的《尚武精神》把霍公的高度推到了国家层面,高山仰止。
  霍公元甲的深度。霍公元甲当年在上海滩初创精武会,一百多年来,精武会倡导的精神主旨,得到了华夏子孙、海外侨胞和众多国际友人的认同,一代又一代的精武传人,铭记霍公的夙愿,谨遵霍公的嘱托,立志传承精武绝技,弘扬精武精神,传播精武文化。
  这是什么样的感召力呀!这样的民间组织至今没有第二个!
  精武镇是霍公元甲的故乡,霍公元甲从这里出生、从这里成长、从这里研习迷踪绝技、从这里走向世界,成就了自强爱国的壮举,而后创立了精武门,最后魂归故里,完成了他短暂却光辉的一生,让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成为了精武精神的源点。是精武镇的热土养育了霍公元甲,同时也是霍公元甲成就了精武这片神奇的土地。
  这就是精武镇的文化坐标。
  今天的精武人把精武精神重新解读为“崇德、尚武、实干、自强”的价值核心,用于指导“构建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树立迎难而上的坚定信念,激励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增强大胆创新的英雄气概,营造务实为民的优良作风,开创富民强镇的美好未来。”精武镇会在新的文化坐标的标定序列内,科学规划一个明晰的发展方向和崭新的未来!
  精武随想
  沙尘
  武者,习以强身;文者,修以教化。崇文尚武是西青的魅力所在,而从武术升炼而出的尚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需近看这个位于西青南部并因霍元甲的成名而风生水起的精武镇。
  精武镇原名南河镇,作为著名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的故乡,因精武会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而后更名。“精武”是这片土地的文化标签,它从武术运动中逐渐淬炼出精武精神,再由精神升华为精武文化,由此便完成了从“武”到“文”的纵向蜕变。这种蜕变,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环境中,体现着一个乡镇地域文化的深度与高度。而面对这个与霍公密切相关的精武,我心底不禁暗生疑问:是霍公成就了一份精武的荣耀,还是精武成就了一位声名显赫的霍公?终不得而知。但这里的一花一木和花木间的每一缕气息都能告诉我:这里是霍元甲的故土,他的名字叫精武镇。
  霍元甲文武学校的建立和中华武林园的落成印证了精武发展的一种横向拉伸。这种拉伸是把武术本身寓技击于体育的特性与精武会的尚武精神有机的融合,用昨日的武术大师和今日的体育运动塑造着一个与时间同行的精武,诠释着一个辨识度极高的国家四级行政区。行走在霍元甲纪念馆的展厅,一幅幅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画面在眼前往复切换,十八般武器的锋芒在历史的重现中相互辉映,那一刻,霍公没有离去,精武不曾远离,却是游走其间的我们与这位英雄的豪气打了一个照面,便不由从心底告诉自己:这里是霍元甲的故土,他的名字叫精武镇。
  而当我的目光与精武体育公园不期而遇的时候,那位大侠的名字却在这样一片祥和的土地上黯淡了,直至消失在时间的追溯中,便再不见踪影。凝视着一株株从拆迁的村落里移植到公园的树木,每一脉枝条都舒展着倔强的筋骨和不灭的情怀。是它们,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老屋走进新居的喜悦;是它们,记录了每一处村落难更仆数的家长里短;也是它们,和那位大侠一样生长在这片土地,并义无返顾的偿付着一种冬温夏清的感分,坚守着一份至死不渝的执著。
  温柔的冬日里,老人的闲逸和孩子的喧闹错落在公园的深处,阳光透过树木的枝桠倾洒在纤绝的尘陌之间……这一刻,我确信是这片土地孕育了那位英雄,是这片土地成就了一种历久弥新的尚武精神,还是这片土地把“崇德、尚武、实干、自强”的精武精神植根于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落里滋长,在被叫做南河或者精武的关注下纵身,成就着一段段让西青,让中国,让世界铭记的不朽传奇。精武镇,在时间的必然里孕育了霍公以及一切和他有关或和他相似的生命。这些生命,倔强着,隐忍着,机敏而无畏,沉稳而豁达,生长在这片土地,天生就与浮躁无关,有的是脚踏实地的稳扎稳打,有的是万夫莫当的正气凛然!因为,这里是霍元甲的故土,他的名字叫精武镇。
  当岁月的光晕离奇了精武的往事,一个个平凡的生命都在为精武塑造着自己不甘平凡的人生。多少年后,霍元甲远去了,迷踪拳远去了,远去的还有那个被叫做“东亚病夫”的时代,在历史的折页里永久的封存。今天,我们或可遗忘霍公,但永不能忽略精武。因为是这片土地支撑了和支撑着一个民族的脊梁,还是这片土地创造了和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不世之姿!
  霍元甲文武学校的孩子们还在坚苦的磨练着一招一式,中华武林园的游客带着对霍公的尊重与仰慕或已踏上归途,精武镇的每一处生命还在慈父般的目光里疯狂吸允着阳光雨露……这一切都在继续。仍在继续的还有“是谁成就了谁”的疑问,在同样的语言里寻求不同的感受:这里是霍元甲的故土,他的名字叫精武镇。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