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故乡梦谭组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024
颗粒名称:
故乡梦谭组文
分类号:
K928.7
页数:
3
页码:
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镇故乡梦谭组文的情况。其中包括赤龙河、赤龙河上盂蓝会等。
关键词:
杨柳青镇
故乡梦
组文
内容
(一)赤龙河
故乡村前有一条河,叫赤龙河,这条河很古老,像拴起卫南洼各个村庄的一根绸带。蜿蜿蜒蜒,曲曲折折,在卫南洼乃至津城南部盘旋。赤龙河水是曩年当地农民生活的唯一水源。冬季河水结成厚厚的冰,人们破冰取水或用冰化水以满足生活之需。每到夏季,人们都在河里游泳消暑,两面河坡布满了螃蟹窝,洗澡时就可以掏到河螃蟹,抓到青虾,揪掉虾头剥去虾皮把生虾仁放进嘴,嚼嚼咽进肚里。乡人们有“生吃螃蟹活吃虾,掉到河里淹不杀”的说法,因此便成了一代一代娃娃们的习惯。钓螃蟹,也是沿河一带人们惯做的事情。夏秋之际,人们准备一米多长的小棍若干(木质、高粱杆等都行),一头栓上一尺长的细绳,系上饵料(熟玉米粒或蛤蟆腿),沿河边隔一米远插一根,拿一个短把小捞揆,来回查看,螃蟹吃食一般先用大爪夹饵料,拔起小棍儿感觉有重量(螃蟹正吃食),顺势提起,用小捞揆一捞,一个大螃蟹就逮着了。初冬河里的鱼卧在河底闭宿,想吃熬鱼,随时穿上胶皮叉用赶网或扒网,抽两袋烟的工夫,就能逮个一二斤。大个的掐破肚皮挤出苦胆,小个的洗洗就行,放些佐料再切点芥菜樱子,顺锅边贴上一溜棒子面饽饽,这一家子的一顿美餐就全齐了。
据前辈老人传说,赤龙河是由明朝军队开挖的,是为朝廷运送粮食和物资,那时陆路不通,就发展水路,漕运。赤龙河还有个别称叫,“运粮河”。人们普遍认为:应该是先有赤龙河的开挖,后有的沿河村庄,河水是这一带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是这一带人的生命线。
赤龙河有多处流入海河的口子。赤龙河的北尽头经北运河或金钟河在三岔河口处,与海河相通,往南经海光寺、大营门,也流入海河,再往南流经八里台、纪庄子、凌庄子、杨楼、王兰庄、大倪庄、梨园头、门道口、大任庄、北里八口、前三合、南洋码头、咸水沽,再与海河相连。赤龙河自杨楼向西拐弯,过武台、辛院、蔡台、王台、邓店、于台、程村、边村、小南河、进静海与南运河相连。
赤龙河的各个河段的宽窄不同,宽处有20多米,水深10米左右,窄处也有10几米。梨园头村前的河面,当时一对大对槽可以就地调头转向,两艘大对槽相对而行,各不相扰。到小站咸水沽南洋码头一代,竟达几十米宽,形成当时的漕运枢纽码头。对槽的承载量,每对对槽6个仓眼,船的头尾两个小仓眼,底部呈斜坡状,一般不装东西,中间4个大仓眼,装砖或装土。一艘对槽能装红砖5000至6000块,按一块红砖5市斤计算,它的总承载量为12吨至15吨。这内陆河的大吨位运输,与当时的陆路车载马拉的运输相比,简直是发达至极,不可比拟。
赤龙河养育了卫南洼乃至整个天津南部地区的一方百姓,是人们繁衍生息的源泉。赤龙河是当地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唯一水源,是这方民众水路运输生产、生活资料的主干航道,也是渔副业生产的主要水面及场所。所以,卫南洼一带百姓称赤龙河为母亲河是当之无愧的。
据老人们回忆,曩年,静海县大泊、小泊、团泊等地的运输船只,常年绕道大任庄入卫津河到达市内,如遇南洼沥涝有水年份,就可以经青凝侯村直接向北,过梨园头村南的坝口子,驶入赤龙河,再北上进市。
由于水运的兴盛,沿赤龙河各村都有投资排制对槽大搞水路运输的人家。晚清到民国年间,梨园头村就有四户养对槽经营水路运输的。最早的要数王恩顺家,父子三人(王金铭、王金铃)使一对对槽,除从事农业外,自春季开河对槽下水至冬季河水结冰,拖上岸维修,长年搞水路运输,是梨园头村一带有名的“王脚船”。对槽的运输多数是红砖、黏土等建筑材料,夏秋两季,有专运农产品的脚船。傍晚,各户把自己采摘的面香瓜、菜瓜、青菜等,装筐装篓,运到赤龙河边等待装船,次日一早发船近中午到万德庄(南营门)各自上岸出售。还有“上卫”(那时卫南洼一带地势低洼,把去市内叫‘上卫’,不像津西地势较高的地带,称去市里为“下卫”)的人乗船进市,走亲访友,购买工业品,也都靠坐船。每当早晨对槽开船去市内,对槽边走边喊:“脚船走喽!”有去市内的群众,听到喊声出来上船。对槽的行进,主要靠人力拉纤,二人上岸拉纤,一人船上掌舵,岸边无路,撑篙前行。每天过午这些乗脚船进市的群众,办完各自的事情,又都陆续回到船上随船回家,他们要向船家交纳往返的费用。
赤龙河是活水河流,上游与南运河相接,又多处连接海河,因此,一年四季都有鱼虾可捉。应该说捕鱼捉蟹是当地农民的副业,赤龙河水面的存在,使卫南洼的农民,长年有打鱼摸虾的去处,实事上,当时有些农民已经把治渔做为自己的长年副业了。再加上天津市建筑业的发展,卫南洼一带兴起烧制红砖的砖窑,如王兰庄对面的“元兴”窑地,靠近张道口村的“唐家窑”,是这一带最早生产红砖的“转盘窑”。由于平地挖坑取土制砖,形成许多坑塘水面,自然生长的淡水鱼类十分丰富,使赤龙河沿岸各个村庄长年以渔业维生的专(兼)业户,不断增加。他们有捕鱼的网具,有治渔的经验,除从事农业外,长年在赤龙河里,在卫南洼沥涝形成的水面,捕鱼捉蟹。许多人都是这一带有名的治渔能手。
(二)赤龙河上盂蓝会
盂蓝会是过去赤龙河面上的一大盛事。
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元节”,也称鬼节。当然,这是人们祭祀祖先的节日。人们除了到故去的父母和先祖坟茔去拜祭和焚化纸钱等祭奠活动外,还要以村为单位搞集体祭祀活动。就是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盂蓝会,解放以后破除迷信,这类活动淡化了。解放前这类活动十分普遍。特别是赤龙河沿线村庄,盂蓝会办得有声有色。成了这一带村庄的一大风景。
那时的盂蓝会,最精彩的当是放荷花灯,就是用彩纸做成荷叶与荷花组成的荷花灯,那荷花灯做得很精巧,底下的荷叶翠绿,做成船型,一朵粉红色的荷花盛开,花蕊上插一支蜡烛,完全像一件工艺品。点燃蜡烛,就是一盏灯,放在赤龙河的河面上,让其随水流飘走,寄托人们的哀思。那荷花灯放下去,一盏接着一盏,排成荷花灯的长队,顺流而下,煞是好看,那真是赤龙河面上一道瑰丽的风景。当然盂蓝会,不仅仅放荷花灯这一项内容,还有很热闹的活动伴随这个节日。那时附近这十几个村盂蓝会的发起者是邓店村,是日白天,先派人知会赤龙河沿线村庄。晚饭后发起村架起两艘大些的木船,载上民间乐队和提前做好的荷花灯若干,先在本村热闹一番放过荷花灯后,一路吹吹打打,沿赤龙河向东进发,每到一村,村里有人接站,村里的民间乐队出来与船上的乐队会伙,一起吹吹打打,一起放荷花灯。放罢,村上也派船,载上乐队,加入盂蓝会的行列,一起向东进发。这样,过一个村,加上一两只船,加上一路乐队,直到梨园头村,船队已增加到十几只,队也增加到了十几支。这时满河的灯火船只,满河的民间音乐齐奏,简直就是一次民间自发的民间音乐大汇演。再看那满河筒子里的荷花灯,自上游往下游漂流,烛火荧荧闪烁,连成一气。装点得赤龙河面的夜景风光无限,真正是美不胜收。这是赤龙河上一年一度的盛景,日常是根本见不到的。
那时办盂蓝会,没有集体资金,全村人来凑份子。大户人家消财免灾,都有一个村子的团体观念。村上有会头,会头都是村里的长者,或是村里有头有脸有影响的公众人物。会头在村里一喝腾,大家有钱的出钱,钱多的多出,钱少的少出,没钱的出人出力,没有人攀比,都是自觉自愿的。一年一度的举办盂蓝会,把村人都聚集在一起,平常互相之间有些不愉快的事,此时一办会,凑在一起就捐弃了前嫌,熙熙而乐。虽说“中元节”办盂蓝会,是做“鬼节”。有迷信的色彩笼罩,但多村自发联合起来展演民间音乐,却是很有意义的文化现象。村人为办会自觉团结得紧密起来,怎么说也是一个很好的传统。所以长辈人们对那时赤龙河上的盂蓝会记忆颇深,念念不忘。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宝卿
责任者
陈子茹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