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8010
颗粒名称: 西青史话
分类号: K292.1
页数: 6
页码: 52-57
摘要: 本文收录了杨柳青地区的地方史,其中包括了韩慕侠轶闻录。
关键词: 地方史 西青区

内容

编者按
  韩慕侠,原名韩金镛,1877年(光绪二年)1月12日出生在西青区王稳庄乡大泊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是当年和霍元甲同乡并齐名的武术大师。他自幼习武,与其祖父学习迷踪拳,13岁时拜周义斌为师,习少林拳。后拜张占魁为师,学习形意拳、八卦掌。韩慕侠身材挺拔,个性好斗好胜,与人挑战,少尝败绩,很快就为张占魁门下打出名号,人称玉面虎。
  由西青作家协会副主席朱国成编辑并整理了关于韩幕侠的史实,现将部分内容刊登于“西青史话”专栏,与广大读者分享。
  韩慕侠轶闻录
  朱国成
  (一)韩慕侠是否与李瑞东过手之谜
  光绪三十四年(1909),由直隶教育家张恩绶与同乡好友晚清武进士、著名实业家杜晓峰,联络深县籍退役军人在津创立了一个同乡会组织,取名军人会。
  宣统二年(1911),武术家李存义、李瑞东、张占魁等人在天津三条石创办了民间武术团体“中华武术会”,开始了民间武术资源的整合。
  两个团体可视为中华武士会的前身。
  民国成立,孙中山倡导尚武精神。中国同盟会直隶成员张继、王法勤、顾德宝等鼎力支持中华武士会的成立,作为发起人之一,参与到初期的筹建中。其时,张继等人正筹备同盟会燕支部,燕支部成员叶云表、马凤图出身武门,被委以重任,积极联络各界。同盟会燕支部多人加入中华武士会,如韩怡庵、马阜、张遵旭等。作为武术界发起人的李存义、李瑞东、张占魁等一大批爱国武术家,成为武士会的主体。
  1912年6月5日、6日,天津《大公报》发布了“中华武士会公启”“中华武士会简章”及“中华武士会传习所简章”。
  6月16日下午,直绅张继、王法勤、顾德保等八十余发起人,假河北三条石直隶自治研究所开成立会,筹议开课事宜,广延拳棒击剑各名师为教习。
  叶云表任第一任会长,冯国璋任荣誉会长。马凤图(同盟会员、回民、八卦掌名家)先生任副会长,李存义初任总教习,后由李存义任会长兼教务主任。
  中华武士会聚拢了一大批中国北方武林的顶尖高手,如当时保定万通镖局的原班人马尚云祥、定兴三李、郝恩光、李彬堂、王子翙,以及程海亭、李进修、王俊臣、韩慕侠、黄柏年、张景星、李书文、霍殿阁等,都是中华武士会的早期教员,中国武术教育的先行者。
  1912年10月28日,中华武士会在河北公园组织举行了全国秋季运动大会,盛况空前,时称“天下英雄会”。李瑞东为了筹集此次活动的经费,卖掉了自家在武清城关的200亩好地。.
  李瑞东,直隶武清人,因鼻子有残缺,拳家多称之为“鼻子李”,以其精太极拳,又称“太极李”。李瑞东生性豪侠,仗义疏财,有“小孟尝”之誉。李瑞东融六门拳术于一炉,编创风格独特的李氏太极拳。曾任宫廷武师。民国元年,因门人之间互相煽动,与李存义相约,角术于天津青年会,李瑞东识大体,过时不赴,化解了一场兄弟之争,为武林称道。
  坊间有云:
  李瑞东担任“天下英雄会”的主持人,他和王兰亭创编的“文太极”“武太极”是大会的压轴节目。平曰他来武士会,大家就称之为会长。李存义逝世后,李瑞东想真正接任会长一职,却遭到大家的冷落。因为这些人毕竟都是练形意八卦的,李瑞东非常生气,武士会不来了,经济上的主要支持也就没有了。(《民国的津门武林——天津中华武士会》)
  还有一说:当时张占魁是副会长,而李瑞东想接任会长,此事令韩慕侠非常不满,为此,还与李瑞东过了手。
  韩慕侠与李瑞东是否过手,尚未发现可靠资料,我们尚不得而知,但若言韩慕侠因反对李瑞东接任会长而与其过手,实在是不可思议。
  其一,韩慕侠在武士会创办两年后便退出了,何以会陷入会长之争?
  其二,李派在中华武士会的教学工作,是由李进修的儿子李昭堂、李昭棣,侄子李昭荫代理的,后来李昭荫被叫到南开中学与蒋治中(万良)创立“广武学会”,当时校长是张伯苓先生。李瑞东先生则常在北京任教,不定期地到天津武士会看看。1917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日,李瑞东先生从京城回到武清家中过年,因使用煤炉不当,煤气中毒于次年正月初一日逝世,终年六十六岁。
  而李存义在1921年去世。就是说,李瑞东先于李存义离世,怎会在“李存义逝世后,李瑞东想真正接任会长一职,却遭到大家的冷落”呢?
  (二)韩慕侠与李星阶换艺之谜
  坊间有传闻:韩慕侠曾与李星阶换艺。此说使人如入五里雾中,何以会有此一说呢?
  先看看李星阶者何人。
  李文亭,字星阶,河北定兴县人,1879年出生在一个镖师世家。其祖父李鉴是清咸丰年间的著名镖师,精通六合、少林拳法及各种兵器,被武林誉为“花刀李”。因他曾击败过当时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旗人李恭,民间流传着一段歌谣:“南京到北京,把式数李恭,一遇花刀李,狡兔见老鹰。”
  李星阶的父亲李钧,也是个身怀绝技的镖师,他秉承家学,功力过人,在河北一带颇有影响。李钧生有三子,长子李彩亭,二子李文亭,三子李耀亭。李钧将家传绝技秘授三子,兄弟三人各有所长,被武林称为“李氏三杰”。
  李星阶自十二三岁便随父走镖,闯南走北,后在东北奉天(沈阳)开设“常胜镖局”,开始了保镖生涯。二十岁那年,他走镖路过津门,遇上形意拳名师单刀李存义,对李的形意拳内功羡慕不已,即拜李为师,改练内家拳法,在李存义的精心传授下,李星阶诚心钻研,苦练不辍,终于修得形意内功精髓,成为形意门的一代拳师。
  我们知道,张占魁和李存义不仅是师兄弟,还是盟兄弟,两人的徒弟不分你我。徒弟们到哪在哪练,找到谁谁教。两人的徒弟之间都是以师兄弟相称。虽然不同师,但属同门,何来换艺之说?
  不过,俗话说,无风不起浪。既有此说,必有缘由。
  李星阶的形意内功,尤以“五花炮”、“劈拳’、“扑掌”见长,他善用“虎扑子”击人前胸,其出掌之神速,力量之凶猛,堪称一绝。正由于他内功深厚,所以在他几十年保镖生涯中,出入虎穴,均能化险为夷。
  鉴于李星阶功夫如此之好,武痴韩慕侠经常与之切磋、对练、互学当在情理之中。或许是此等事被外人传来传去传走了样子,传出了“换艺”的笑话也未可知。
  提到李星阶,不得不多说几句。
  袁世凯称帝后,李星阶终日忧国忧民,毅然结束保镖生涯来到北京。当时正被袁世凯软禁在京的蔡锷将军对李星阶十分赞赏。便与李结成好友。后来,李随蔡锷潜回云南起兵讨袁,在讨袁战斗中,由于他武功出众,作战勇敢,官职晋升至营长。
  民国初年,李星阶解甲回到天津,辅佐师傅李存义兴办“天津中华武士会”,致力于传授形意门拳术。到了民国七年,70高龄的李存义返回河北深州故里,“天津中华武士会”便由李星阶执掌。
  1928年,第一届全国国术比赛在南京举行,李星阶被聘为裁判委员会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星阶毅然离开天津回到故乡,参加了抗日救国斗争,并担任了定兴抗日自卫队副队长。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他带领抗日自卫队出生入死,转战定兴一带,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抗日战争结束后,年逾六旬的李星阶重操旧业,奔走于北京和保定两地教徒传艺,为传播形意门拳术做出了贡献,被后人誉为形意门的一代宗师。1948年,李星阶卒于定兴县家中,享年69岁。
  (三)韩慕侠助李存义教练义和团之谜
  李存义,原名存毅,字肃堂,后改名存义,字忠元。生于清道光二十七年,河北省深县南小营村人。少时家贫,以帮人赶车为生。及长习长短拳技并周游各地。中年师形意拳名家刘奇兰学艺,后至京与程廷华等为友,并兼从董海川习八卦掌。其八卦掌技艺多为程廷华所授。曾任两江总督督标把总,后至保定开设万通镖局,兼收徒授艺。
  1900年,李存义以53岁之龄,毅然投身义和团,手持单刀上阵,奋起抗击外敌,一时间“单刀李”之名,不胫而走。晚年弃镖行,专志授徒。宣统三年(1911年),与叶云表在津创办中华武士会。后任教上海精武体育会、南洋公学院(交通大学前身)等地。生前于北方武术界威望甚高。
  史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组织奇袭天津老龙头火车站的战役中,李存义单刀上阵,奋勇当先,血透重衣,杀得洋夷望风披靡,赢得“天津单刀李”的誉称;民国元年,在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支持下,在“闪电手”张占魁先生的协同下,组建了“天津中华武士会”,任总教习;带领门人、弟子到京城痛打了俄国大力士康泰尔;旋又接受上海精武体育会邀请,到上海传授拳术。
  李存义先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武林界承前起后的重要人物。为维护国威、惩恶扬善、强种强国壮、振兴中华,做出了积极贡献。李存义先生1921年谢世,终年75岁。
  关于李存义投身义和团的记载很多,然当时义和团多是青壮年和“童子军”,53岁的李存义何以加入其中呢?
  坊间有云:当时天津的义和团员来自四面八方,首领们之间大方向基本一致,但毕竟是由农民临时组织起来的民间武装,缺乏武技,纪律也比较散漫。当义和团领袖曹福田邀李存义做义和团武术教习时,李存义欣然同意。而后,义和团其它坛口的首领张德成、刘十九等,也邀李存义先生教习自己所带的义和团队伍,李存义先生都满足要求,并任总教习。在很短的时间里,教习两三万名义和团民练形意拳。
  据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胸怀民族大义的韩慕侠挺身而出,协助师伯训练义和团勇士,走遍天津义和团各个坛口。及至后来,亲自参加了义和团围攻租界、血战老龙头车站等战斗。
  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各国趁机掀起了一个瓜分中国的狂潮。特别是列强在天津不断强设和扩张租界,激起了群众的极大愤慨。外国宗教势力这时也卷土重来,法国驻华公使准备在1898年6月21日,举行重修望海楼教堂的开工典礼,使蕴藏在天津人民中的反侵略意识又被重新点燃起来,当义和团这样一个群众性的反侵略组织传入到天津之后,立即得到迅猛的发展。
  1899年春,因山东、直隶的义和团陆续到来而声势大盛。1900年春夏之际,全城已是拳坛遍立,很快就控制了天津城。较著名的领袖有曹福田、张德成、林黑儿等。6月10日驻扎在租界的各国军队以“保护”使馆为名,组成侵略联军企图进驻北京。天津义和团得悉后立即组织兵力破坏铁道,节节阻击,最后将联军围困于廊坊,使侵略军“进京之路,水陆俱穷”,于6月26日狼狈逃回天津,不得不承认这次失败使“欧洲人在亚洲人面前丢了脸”。天津义和团为了阻击屯驻在大沽口军舰上增援的各国侵略军,于6月18日发起攻打老龙头车站(今天津站前身)的战斗,给驻守车站的沙俄侵略军以很大杀伤,并一度占领了车站。与此同时,天津义和团还发起了围攻租界的战斗,英勇杀敌,使敌人伤亡很大。义和团运动后遭八国联军镇压,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在这场反帝爱国斗争中,天津的义和团始终站在最前线,在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