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952
颗粒名称: 文学评论
分类号: I206.721
页数: 7
页码: 58-64
摘要: 本文收录了杨柳青的文学评论,其中包含何处招魂赋楚蘅、《昭君怨·咏荷上雨》赏析。
关键词: 杨柳青 文学 评论

内容

何处招魂赋楚蘅
  ——读晨曲《探访曹雪芹》随感
  崔道怡
  一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还有一部《红楼梦》。”在对《红楼梦》的成千上万赞语中,我最叹服这句评价。因为,它把《红楼梦》置于中华民族精神创造无以复加的最高地位。外国读者难以理解,我们应该以此为荣。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红楼梦》乃是华夏神州无与伦比的瑰宝,炎黄子孙享用不尽的财富。
  因而,三百年来,围绕着《红楼梦》,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学思索。我最近读到晨曲的《探访曹雪芹》,就是其中别有特色的新著。这一部系统、全面表现伟大作家生平的长篇小说,运用当代青年穿越时空探访的手法,通过曹雪芹本人自述,把有关《红楼梦》研究所涉及的资料汇编在一起,可以看作是红学之百科全书。
  如此说来,或以为我对红学有所了解,其实恰好相反,实际上我一无所知。年轻时候读《红楼梦》,进入了这部长篇小说的规定情景,引发自己对它的想象,其人物和细节便落实为我再创造的形象世界。此后惟愿长久维持这种神往感应,不愿发生有损我个人想象的事情。除大学课程中得知的基本常识,我不肯再涉猎有关《红楼梦》的资料,没读过红学家们连篇累牍的文章,不认可对《红楼梦》进行其他艺术形式的改编。我只作原著的纯读者,只在讲艺术技巧时赞赏它不可企及的功力,而不想参与任何学术性的议论。这一次,实在出于盛情难却,破例阅读了《探访曹雪芹》,但以我之拒斥情怀,怎么能对此书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二
  我是在观摩杨柳青年画期间认识晨曲的,他的长篇小说《赶大营》已取得热烈反响,《探访曹雪芹》的初稿已在天津《今晚报·今晚西青》连载。及至年底,他提出要我为他这部书作序。我将上述情况告知,表示无能为力,但他一再坚持,使得我不得不勉为其难。我作为《红楼梦》纯读者的立场,是不可改变的。因而这篇作为序的随感,便“非同一般”,是在并非赞同此书写法更非推荐此书成就前提下直言我个人的阅读意见。首要说的是,这次被动阅读,使我意外“大开眼界”:原来,无论对《红楼梦》还是对曹雪芹,红学家们都已经做过了如许多的研讨。我推断,晨曲写此书的缘起之一,就是要把红学研讨所有信息都集纳于他的小说。
  《探访曹雪芹》的内容,则缘起于追寻曹雪芹的诞辰。“御河曹雪芹研究会”的斋主提出,应该在曹雪芹诞生300周年时,为这位旷世奇才举办大型纪念活动。于是,一位颇似史湘云的影之歌,经由魔法见到了曹雪芹。曹雪芹告诉她:“贾宝玉既是我,也是我兄我叔,还有其他人影子,有虚构成分,是一个综合体……”
  接着,坦言身世,曹雪芹讲述了家族与自己在官场和情场上历尽磨难的际遇。1722年曹雪芹七岁,康熙去世,预示曹家富贵从此终结。雍正五年,曹雪芹十二岁,奶奶告诉他:一朝天子一朝臣,织造也一个样。咱们曹家已荣华富贵六十一年,只怕到了你这一代,不能再靠天恩祖德,今后你要好好读书,靠自己考功名了。
  果然,“大厦倒瞬间”。对此,晨曲指出:这是“时势造英雄”。“从顶尖豪富一下子败落到举家食粥,那种强烈失落感才能形成块垒,在曹雪芹的心中郁结。他痛恨封建制度黑暗,不愿为朝廷出力。这样一个浑身上下全是傲骨的人,毛发中都满溢了才华的人,最终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坐标,创造出了旷世奇书。”晨曲表示:“有了这个认识,又掌握了红学家们提供的大量信息,我有了主心骨。如何提升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我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权大于法’、‘情大于法’,曹雪芹时代有,当今现实仍然有。之所以定书名为《探访曹雪芹》,就是想把当今现实与清朝中叶曹雪芹时代拉近,共同探讨文化层面的深层问题。”
  三
  因有诸多红学家研究成果支撑,这部书基本上可视为曹雪芹自传性的纪实作品。但其形象化过程需要加以作家的想象,也就必然具有虚构的成分。没有这种想象虚构,即便自传也难以写成。况且,为使作品生动而完整,晨曲又加进了许多个人创造性的虚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是任何小说创作都得遵循的规矩。如果说纪实与虚构交织,是这部书的特色,那么历史与现实穿越,更是这部书的亮点。穿越于历史和现实间的影之歌,显然是代表当代文学青年去探访曹雪芹的。而这人物也有双重身份:作为普通读者,她表达好奇的心愿;作为红学爱好者,她体现求证的意图。曹雪芹的回答即被抒写对象的自白,满足了这两方面的需求。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倾诉和著作人的描述,着力刻画了曹雪芹的铮铮傲骨。奶奶要他好好读书,但“官学逆心愿”,在念书的官学以及此后任职的宗学里,他只结交朋友。对于经营仕途,更是一概拒绝,坚决叛逆,他“誓死不当差”,“坚拒如意馆”。为此付出惨痛代价,“因逆遭毒打”,又不得不“被迫中举人”。作品展示曹雪芹叛逆性格同时,对清官场的腐败做了重点揭露。与权贵周旋中,曹雪芹曾经“智斗皇庄主”,进而“扳倒额尔图”。写至此处,笔锋一转,影之歌由此联想到解放初的处决大贪官刘青山、张子善。曹雪芹得知这件事,不禁慨叹:“毛泽东真是明君,有这样的帝王坐江山,国贼禄鬼贪腐硕鼠哪个还敢动心思。”
  四
  然而,这部书的主要内容,写的则是曹雪芹一生中与五位女性的情感关系。最初,他与表妹李阿芳两小无猜。因“大厦倒”,阿芳失散。他爱上婢女:“情切恋翠环”;又爱上秀女:“为美追香玉”。继而他被“胁迫入青楼”,和流落风尘的大家闺秀查阿芳共拜天地。无奈,查阿芳“殉情悬梁”,翠环为老太太“殉葬”而“上吊”。此后,他与香玉完婚。京城突发瘟疫,香玉殁于伤寒。他当房葬妻,以致“落魄宿废寺”。再后,他窥见王府“神秘美少妇”,遂与小福晋文君“私奔”。文君产后故去,他“南游寻旧梦”,与失散了三十年的李阿芳重逢。两人终于结为连理,他埋头“著书黄叶村”。最后,表妹李阿芳伴随他走完悲凉凝重的一生。小说里抒写曹雪芹逝世,是在他与文君所生之子湉儿的坟前。痛失爱子,哀伤至极,酒醉喷血,悲愤而亡。曹雪芹自我感觉“五脏六腑像要炸裂开一般”:“啊,我就这样完了么?我的《红楼梦》还没写完呢……”作品随即引述他好友
  敦诚的悼诗:“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蘅?”张宜泉的《伤芹溪居士》说曹雪芹“素性放达,好饮,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深感惋惜:“谢草池边晓露香,怀人不见泪成行。北风图冷魂难返,白雪歌残梦正长。”晨曲凭借影之歌认定:“‘白雪歌残梦正长’,分明指《红楼梦》后三十回残缺!可怜你为之拼搏半生的巨作,至死未能完成。这真是天大的遗憾!”
  五
  晨曲认为:女性的悲惨命运,是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主要动因。他通过影之歌称曹雪芹为“闺阁的代言人”,曹雪芹对此表示赞同说:“你确实是懂了,这便是我写《红楼梦》的目的之一。”遂又表白另两个目的:“痛斥官场腐败黑暗是其二,反对科举制度是其三。”晨曲的这部书,也就是以这三条线索为经纬,网罗红学研究的各种成果,将它们转化为形象表达,从而演绎他心目中的曹雪芹生平。关于女性的描写,细致浪漫而新奇。曹雪芹跟同年龄表妹青梅竹马,及长与婢女翠环相恋。后在青楼,跟妓女结拜天地。对秀女香玉和小福晋文君,都是因美貌被吸引而追求,放达甚而纨绔,成为晨曲笔下“千古情人独我痴”的写照。
  《红楼梦》以其非凡魅力不断吸引各式各样读者、学者、作家、论家对伟大作家作品产生各种想象,进行各类诠释,都是可以理解,值得敬重的。晨曲这部《探访曹雪芹》也是其中之一,其情可感,其志可嘉。但对孤陋寡闻之我来说,它便是我读这类书的唯一。只此一家,无从比较,我是从它而得知有关曹雪芹之故事的。所写哪些符合历史真实,哪些出自作家虚构,既然无从分辨,却也无需认真。据我推测,跟我一样对曹雪芹不甚了然的年轻读者,大有人在。这部书对这些人或许是又一个可读可感篇章?其穿越手法正时尚流行,其爱情悲剧乃恒久主题,其联系时弊可引发共鸣,它可谓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身的红学普及读物。
  六
  但是,就我而言,读这类书,仅止于此。不接触任何对《红楼梦》与曹雪芹进行的改编和演绎,仍将自我遵循。这一次虽然从小说中了解到不少资料,但对它的路数和观点,则颇不以为然。例如写曹雪芹称赞毛泽东,便都不合两人实质。曹雪芹对皇权,是不会看好的。毛泽东拒绝薄一波为刘青山说情,恰恰是“权大于法”的滥觞。毛泽东自称“无法无天”,他的时代确实是“帝王坐江山”。作家想以历史和现实的沟通探讨文化深层问题,显得有些牵强附会。而其“穿越”,在我这已老化头脑里,又总觉得未免滑稽。晨曲所创造的曹雪芹,其言其行,其与五位女性间的缠绵悱恻,都写得“现代化”,也就损害了自传性应有的真实性。
  实际上,曹雪芹写《红楼梦》,缘起单一纯净,“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
  “大旨谈情”。脂砚斋说他:“随事生情,因情得文”,“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
  一个情字,丰美内涵,概括了认知社会与品味人生的所有理念,能让读者根据感受各有自己的《红楼梦》。我相信,相当读者和我一样,读过原著再看其他,都会产生种种不满。我也相信,不断会有文艺家、学问家对《红楼梦》进行这样那样的改编或议论。“何处招魂赋楚蘅”,后人对曹雪芹的感念与崇敬,也表现在这一类著述中。而每一此类著述,都会唤起对于原著一读再读终生阅读的愿望。《探访曹雪芹》若能促进伟大作家300年诞辰的隆重纪念,可以说也是一大功德。
  《眧君怨·咏荷上雨》赏析
  房磊
  昭君怨·咏荷上雨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珍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昭君怨·咏荷上雨》一词是“南宋四大家”之一——杨万里所作。全词短短四十字,于平中见奇,淡处知浓。情景由虚到实,再由实到虚。虚实的相互转换自然娴熟,水到渠成。
  上片“午梦扁舟花底”原是词人在一个夏日午后,乘舟小睡于花下的梦境。却有“香满西湖烟水”中现实的嗅觉“香”闯入,连带出了虚幻的“西湖烟水”。而后又被“急雨打篷”的声音搅扰——“梦初惊”。词人这才发现“急雨打篷”是梦。
  下片“却是”二字了无痕迹的把上片之虚境过渡到实境中来,“却是池荷跳雨”,这时才豁然开朗,原来听着像雨打船篷的声音是雨打荷叶之声。现实的声音先是自然融入于梦境中的和谐,再把梦惊醒。这样的笔法在“虚由实生,实丈虚行”的基础上,却又做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珍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作者着一“跳”字,笔墨凝练、生动,完全把夏雨之急,雨珠上上下下的动态表现出来。词人采用了特写,镜头直接对准如伞般阔大的荷叶,真真切切地抓拍到荷上雨的瞬间变化。由于荷叶的表面不是光滑的,而是有略显粗糙的纤密的绒状小突起,因而它有聚敛雨滴的功能。当急雨打在荷叶上,荷叶来回摇动,雨珠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随着荷叶的摇曳而来回闪烁滚动,散了还聚,越聚越大,最后便有一颗银光闪闪的大水珠汪在叶子中心虽然视觉上是一种实在的情景,感觉上却被“跳、散、聚”带入了一种动态的立体之美。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就曾对杨万里有过这样的评价“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失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而光洁明亮的水珠,把一池清波映在这水银窝中,似与“千江有水千江月”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雨滴在荷叶上瞬间变化的特写,因其“跳”的生动,“散”的形象,“聚”的贴切,在彰显作者深厚的“炼字”功底的同时,也为一个“泛”字构造了雨滴的生命历程和生命意义。如果说“跳”是生机,那么“散”就是历程、“聚”则是终结。而这种终结却在“泛”的折射下无限延伸,“聚作水银窝,泛清波。”渺小的一洼雨水,却因其存在而折射出大千世界。此中以小见大、以小载大的启迪不言而喻。恰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之精妙,若放于《咏荷上雨》,便可谓是一珠一娑婆了。唐代拾得和尚曾有诗云“无来无去本湛然,不居内外居中间。一颗水精绝瑕翳,光明透出满人间。”此中滋味,正如这“聚作水银窝,泛清波”之胸怀,在返璞归真后,用自身本来的功能属性承载一个娑婆世界,几度悲欢离合。这正是寓情于景之中的虚幻,这种虚幻看似天马行空,实则尽在雨滴的聚散之间。触景生情,情发于理,理不可言,欲言又止。
  体味诗词的虚实结合,正如国画水墨之间的晕染。水之虚,墨之实,相互交融,相互契合。提笔是点,着笔成片。用实来描绘事物的本相,物尽其美;用虚来浸染事物的韵味,神完气足。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