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文学欣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898
颗粒名称:
文学欣赏
分类号:
I267
页数:
5
页码:
52-56
摘要:
本篇收录了《好诗是巧妙的意象组叠》、《诗词之两手》等作品。
关键词:
文学
杨柳青
杂志
内容
好诗是巧妙的意象组叠
(外一篇)
——赏评《雨巷》》、《《再别康桥》》
李新
翻开高中语文第一册,在第一单元里,欣然与《雨巷》、《再别康桥》相遇,高兴之极。这是现代诗的两首名篇佳作,十分熟悉,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给高中生讲过,大家都有印象,有的还能背诵。为此,我便不抄也不讲解了,兴奋之中,只想谈谈这两首诗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即好诗是巧妙的意象组叠。我认为提示这个创作规律,比什么都重要。
先说什么是意象。意象,自然是富有诗意的兴象,是意与象在欢愉中媾合的火花。什么是组叠呢?组叠是意象的纵向发展或横向排列。叠加是由具象生发的意象相重叠,构成诗的意境。是虚实相生的创造,是实景与艺景的升华,是心与物兴感的同态对构。这是写诗的最基本法则,要熟练于心。
先说《雨巷》。这首诗是戴望舒的代表作,并被世上冠之为雨巷诗人。诗的根底结胎,是戴望舒与前妻谢丽娟一段真实的爱情情景。简略述之如下:1925年,戴与娇女谢丽娟在雨巷相识并相爱,二人情投意合,很快热恋并结婚(1926年结婚),但又因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又在生有一女之后二人离异。这给戴望舒带来极大的痛苦与缠绵,于是,在此基调与心态中,1927年夏写成《雨巷》这首成名之作。这段故事是《雨巷》的真实底坐。根据创作的思路艺术地升华为第二层虚拟意象,隐去真实,在典型环境中创造典型性格,抒发艺术化了的真情,雨巷里遇着了一个丁香般的姑娘,和诗人一样,有着愁怨彷徨。默默地徘徊,凄宛的惆怅、又投以太息般的目光。她默默地走远了,到了颓圯的蓠墙。在雨的哀曲里,消了丁香般的颜色,散了丁香样的芬芳,失了丁香般的太息和惆怅。这真如李商隐的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也似李璟诗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多愁善感的戴望舒真和两位古典诗人一样,又和他的老师,法国诗人魏尔伦,“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第二个层面很有张力拉紧底层和三层。
第三个层面,是理想的层面。是大革命失败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向往、失落、再追求的人生理想和寻路过程。这就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投身风雨般革命道路之后,一段风雨历程,和诗人的爱情故事,在《雨巷》诗中的同态对构。
《雨巷》诗是立体的、多层的,其情意也是如此:爱情说、理想说、人生命运说等都有之。
《雨巷》诗,一个意象,三个意象层面,层层递进,和《诗经》中的《蒹葭》诗相似,后者是前者的影子,一模一样。
接着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创作构思过程。徐志摩是现代著名诗人,《再别康桥》是他的名作。这首诗也有他与林徽因的一段恋情故事,真可谓才子佳人,风流韵事。
徐志摩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期间,认识并与靓女林徽因相识相恋,并灼热到焦点。但因种种复杂关系而未成婚,然而热情不减,藕断丝连,并于1936年身居南方的徐志摩与北京的林女士为相见之邀,终于以身殉情。太可惜了,中国失去一位天才诗人。
这首诗是诗人再到母校归来,在飞机上孕育而成的。可以想象,他的回忆是多么灼热与亲切。
全诗六个章节,除前后两段首尾呼应,造成回环之美外,中间四个章节,用了四个意象,沿着康河横向排列,以爱情红线贯穿全诗。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看这比兴中的姑娘,是我兴中比的新娘;那波光里的艳影,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柔情、简约、比中有兴、兴中有比,想象中的爱情多么柔美与金柳同态对构。第二个意象青荇,是诗经《关雎》中的意象,显然是受诗经的影响。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我愿是一棵水草,多么亲热,形象多么鲜明。
第三个意象最好。“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的梦。“比象、兴象交织统一,相融相合,柔美亲切。
第四节寻梦。撑船上溯,载满船星辉,在星辉里放歌。在悠美的回忆里,透出淡淡的哀伤。在默默的寂静中,依依告别亲人,告别康桥。
全诗由金柳、青荇、榆阴、撑船四个意象,再加上前后两节音韵般呼应,还有明亮闪烁的字字珠玑,构成一串光闪闪的项链,带在爱神的脖颈上,真是珠光莹亮,光彩照人,美哉善哉。
写到这里,也许你会拍掌叫绝:噢,原来诗是这样作出来的!啊,我也会了!
诗词之两手
——兼谈赋、比、兴
诗是怎么创作出来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世界性的难题。细述起来,纷纭复杂,也因人而异。但归纳起来,基本上就是两条:一曰,触景生情,因物兴感。二曰,缘情造境,心灵物化。诗者,一来源于自然界之万物,二来源于人世间生活事情。是诗心与物象的相互感应,借物抒发人的灵性。如古代诗论家钟嵘在《诗品、序》中所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是诗人触景生情的高度精准概括,是内心兴感生发,形之于诗咏。还有一种是古人所谓的:“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是先有情动,而后缘情造境。先有情意而后沿着感情脉络,选物造境,比也。
“诗,抒发情性也。”(严沧浪名言)中国诗在抒发情性中,往往运用赋、比、兴三体。大者说,是心与物在同态对构中的赋体、比体与兴体。在抒发过程中,而运用“赋、比、兴”三种写作手法。注意,这里的“体”是构思过程之体式。三种手法是写作中的技巧。技巧,非常重要,决定诗的成败,要多写多练,熟能生巧。下边举两首诗例,详加阐释。一是穆旦的现代诗《春》。二是宋代秦观的《踏莎行》。
我们先看穆旦的诗《春》,诗不长,现抄录于下,省了寻找的麻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地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20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
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1940年3月
为了弄清这首诗,先介绍一下作者。诗人穆旦(1918—1977年),实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1918年生于天津,1929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旋即开始诗歌写作。1935年,17岁的穆旦,在高考中以优异成绩,被三所大学录取,他选择了清华大学。授业于诗人闻一多。后热爱西方文学,受艾略特、里尔克、叶芝、奥登影响甚大,在诗学、美学和心理学方面积极探索,成为中国早期的现代派诗人之一。
1940年8毕业并任教于南开大学,后赴缅甸战场作翻译。此诗作于1940年3月,时年22岁,正是青春旺盛,血气方刚之期,属意气风发之作。
这首诗,诗题是“春”,是触物生情,青春勃发之作。首先从整体构思看,是大自然的春天芳草茂盛,鲜花盛开与人的青春勃发,生命意识之觉醒的同态对构。即同大自然之美,油然而生发出性意识之觉醒,欲望之燃烧,压抑与控制,直至幻象萌生的创作思维过程。
从意象上看,草上跳动的绿色的火焰与绽放青春的鲜花之恋,引发人性的青春欲望。紧闭着的世纪之谜,蛊惑人心,像泥土做成的鸟儿一样,压抑着又放纵着,光电声色赤裸着,又梦幻般等待着新的组合。诗人的春与自然之春,相互感应,物我融合,是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诗用赋体描述,同时兼用比兴手法。兴中有比,比中有兴,是赋比兴相结合的佳作。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诠释了,大家在吟咏中,会体味出来的。有人说,天津诗人穆旦,是现代诗写得最好的诗人,应该坐第一把交椅,我看一点也不过分。更准确地说,穆旦与北师大教授、诗人郑敏,是学西方艺术,并且创造中西结合得最好的诗人。
接着说北宋词人秦观的《踏莎行》。这是秦观的一首代表作,世称千古绝唱。秦观,(1045—1100年)又名秦少游,字淮海。是苏东坡的四学士之一。也因苏东坡诗案而受牵连,遭贬官又贬官,最后被贬郴州后还削去官爵俸禄,在孤居旅舍时所作,时年52岁,离辞世仅三年。
这首词是典型的缘情造象之作。写他独居凄凉的旅舍之凄厉的愁怨。现在把原词抄录如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避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因为大家都熟悉,我不想在此费舌讲解。我只想说说我近读这首词的新发现。一曰意象组合的巧妙。二曰意境上的缺漏不足。
先说第一点。秦观巧妙地运用象征、暗示和比兴手法,沿着忧愁凄苦、悲凉怨恨,巧设喻象。
他的立脚点在凄冷的旅舍,词的胎珠是贬官后的惆怅怨恨,沿着这个点而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让灵象飞腾。句句象征暗示,个个兴象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给词意创造了丰富的空间。特别是“杜鹃声里斜阳暮”两个意象,让人想象“不如归去”的“鸟的哀鸣,一种悔恨油然袭上心头。夕阳日落,给人一种“夕阳西下几时回?”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悲痛感。“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的典故运用,虚实相生的形象思维,都给人以新鲜生动之感。尤其最后结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真是绝妙,那种悔恨悲痛,真深切莫比。
随着绝妙的意象叠加,顾此失彼的不足点也就暴露出来了:这首词没有创造出在一个时空里那幽深的意境。你看那时间意象,一会儿月色,一会儿斜阳,你看那空间意象谁都不挨着谁,更别说横向组象的视点你根本就找不着。
现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何为境界,即词的意境是也。有真景象、真感情,便自然有境界,只可惜,此词之境界,是凑泊的,不完整的。可见,词人当时之感情,太激烈了,太悲愤了,而把艺术的完整性忽略了。但是,词还是好词,瑕不掩玉。
总之,诗人触景生情,灵感突袭,可以写出佳构;情感郁积,缘情造境,更可产生神品。假如你掌握了这两手,便可虎生双翼,好诗就离你不远了。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