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散文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798
颗粒名称:
散文林
分类号:
I267
页数:
17
页码:
31-4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天津西青区的期刊杨柳青的散文林,包括难忘那年的春节、深爱如割、感情春天、年画、2012邂逅更好的自己、母亲、日暮乡关何处是、我读书的故事。
关键词:
散文
当代
杨柳青镇
内容
难忘那年的春节
杨书森
这些年的春节越来越红火。还没进腊月,就霹雳啪啦地放起鞭炮,就忙着置办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就购置自己和孩子更新的衣服,就盘算到哪家酒楼预订年夜饭,就………。几乎年年如此的春节,让我记不清哪一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了。不知怎的,唯独对我十一岁(一九五一年)那年的春节,虽然时隔六十个年头,却记忆犹新、如在眼前。
那年是天津解放的第二年,人们的生活还都很贫穷。我父亲每天背着装有糖豆的包袱四处游卖,遇到人多的地方就把包袱铺开,摆上糖块、玻璃球和猴皮筋之类的商品供人挑选。母亲和大我三岁的姐姐,在东亚毛纺厂盘着双腿纺织毛线,毛絮飞舞着往她俩的鼻眼里钻。我和姐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吃得挺多,玉米面都很难填饱肚子。于是,母亲就起早贪黑,拿着篮子到市场捡小贩掰下来的白菜帮,回家蒸菜团或熬菜粥。
农历腊月初几,胡同里就弥漫着年的味道。几个小闺女身穿红袄、头系红绳,三三两两地哼着儿歌跳猴皮筋。一群小小子穿着新衣,满头大汗地弹球、放炮、抖空竹。腊月二十九那天的傍晚,父亲背着糖果包袱走进胡同,看到我跟其他小孩玩得正欢,就怨声怨气地说,“回家!这是你能玩的吗?”我想,人家的孩子能玩,我凭嘛不能玩?他们有炮放有球弹有空竹抖,我为什么两手空空?撅着小嘴回家以后,姐姐小声对我说,“明天就过年啦,你看,爸爸妈妈正发愁,别出去玩了,来,我教你画小鸟吧。”我忍气吞声地蹲在地上用石子学着画鸟,耳朵里却依然响着抖空竹的声音。
转天就是大年三十。父亲照例背着糖豆包袱走街串巷去了,母亲在家洗洗涮涮、手不停闲。她见我和姐姐在屋里走来走去,就拿着八分钱说,“你俩拿钱到天宫剧院看电影去吧,省得待在家里闲得难受让人心烦。”我和姐姐一听让去看电影,高兴得蹦了起来。电影是什么样子?听小伙伴们说,电影里有人有景有声有色,跟人间一模一样。我想,若是那样的话,看电影的人不也能进去跟里面的人有说有笑能吃能玩吗?于是,我和姐姐急忙跑出胡同,见人就打听天宫影院。我俩从昆明路拐向拉萨道和贵阳路,穿过现在的南京路,沿着当年的罗斯福路(现在的滨江道)一直往北。赶到影院已是十点多钟,牌上写着“今日上映《白毛女》”。电影已经放映了半个多钟头,许多座位空缺,因此,尽管钱不够,把门的也让我俩进去了。自己就像头一回走进《红楼梦》里大观园里的刘姥姥,看什么都感到新鲜。只见里面黑乎乎的一点亮儿也没有,前边挂着一张炕席大小的银幕,幕上的村庄和树木不断变化,人物确实在说话和走动。我在走道站了一会儿,才看清周围的座位和观众。我和姐姐找了个空位坐下以后,也像别人那样专心致志的看起来。虽然片名、开头没有看到,可是里面的故事情节一下子就把我抓住了。银幕里白发苍苍的杨白劳,大年三十卖豆腐回来,给闺女买了一根红头绳,刚给喜儿扎在头上,准备欢欢喜喜地过个年,地主恶霸黄世仁就带着狗腿子前来逼债。杨白劳被逼无奈喝了盐卤含恨而死,喜儿被黄世仁强行抓走。后来虽然跑到山里,由于常年餐风宿露不见阳光,变成披着白发的“鬼”。我越看越有气,姐姐抽抽达达几乎成了泪人。于是,我攥着拳头站了起来,正要上前跟黄世仁理论,突然被坐在后面的人喝住,“小孩,别乱动!”他指着银幕上的景物笑着说,“那是放映机打出来的,观众根本不能走进去。”
那天的午饭虽然还是热气腾腾的菜团子,吃起来却觉得格外香甜。因为我不但第一次看上了栩栩如生的电影,而且第一次目睹了劳苦人民的悲惨遭遇。那年春节的情景,永远镌刻在我幼小的心灵里。
深爱如割
张玉海
在动物世界里,一些动物为了强壮和延续它们的种群,对其子女所投入的博大与深沉的爱,常常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与思想的升华。
春夏之交的一天,我在子牙河南堤遛早时,无意中发现,有一只老母鸡领着一群绒球似的小鸡在大堤南坡的绿草间出没。鸡妈妈带孩子,这本是从小就司空见惯的事情,然而,时隔几十年后的今天再看,却觉得别有一番情趣。此后,我每次走到这里,都要驻足细细品味。我看到,当鸡妈妈发现草稞上有青虫时,上去一口先把小虫啄个半死,摆在地上,再咕咕叫着让孩子们前来争食;当发现草丛中有一条大菜虎蛇对小鸡不安好心时,鸡妈妈“怒发冲冠”,不顾一切地冲上前去,直至把蛇赶走;当天上突然下起阵雨时,鸡妈妈急忙张开两只宽大的翅膀,发出声声呼唤,将孩子们一个不落地全都抱在怀里。看着小鸡在母亲无微不至地呵护下渐渐长大,我心里充满了丝丝温馨。然而不久,令人不愿看到的一幕还是发生了。当小鸡长到“秃光腚”大的时候,鸡妈妈突然变得六亲不认,凶得像只老鹰,跳起来将它亲生的孩子们一个个啄走。孩子们难舍难离,一次次地回到母亲身边,可母亲又一次次地将它们赶走。尽管这些都是意料之中的事,但让人看了心里还是有些难过。不过,当我在秋后看到当初那些绒球似的小鸡,个个长得脸色红润,羽毛鲜艳,远比它们的母亲高大健壮,并且已经占满河坡时,又不得不佩服鸡妈妈断情割爱的良苦用心——全然是为了强壮它们的种群啊!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日本电影《狐狸的故事》曾在我国风靡一时。影片中,赋予人性化的狐狸一家所经历的故事,感人至深,至今,我还记得影片结尾时那幅画面。如血的残阳照在北海道茫茫的雪原上,伴随着震撼人心的音乐,一只年轻的狐狸迎着漫天的风雪,勇敢地向前奔跑。时而它停了下来,坐在地上,眯起金黄色的双眼,显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它究竟在想什么呢?也许它在想,在这滴水成冰的天气里,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该是多么温暖幸福;也许它在想,有父母在身边,与兄弟姐妹嬉戏玩耍,该是多么惬意美好;也许它还想,父母为何如此狠心与绝情,用不停地撕咬将自己的亲生儿女统统轰出家门。现如今,父母远离,兄弟姐妹天各一方,一切只有靠自己了。但令它感到欣慰的是,在离开父母的日子里,是生活迫使它学会了艰难的猎食,识破了猎人布设的一个个陷阱,甩掉了猎狗一次次的亡命追杀。它觉得自己长大了,也终于想通了,如果不离开父母,自己则永远是一个孩子,而一旦父母遭遇不测,等待它们的必将是灭门之灾。夕阳无限好,风雪摧人急,年轻的狐狸抖掉了身上的积雪,踩着音乐的节拍,又踏上了南行的漫漫征程。影片似乎在告诉人们,这与其说是年轻狐狸的成功,倒不如说是狐狸父母的成功——狐狸家族又增添了一脉战天斗地的无畏勇士。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不久前看过的一部电视片《角马大迁徙》。片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广袤无垠的非洲大草原雨季将要来临,几十万头角马扬起遮天蔽日的烟尘,山呼海啸般地向水草丰美的南方迁徙。途中,一条大河挡住了它们的去路。河流虽然不宽,但河谷幽深,水流湍急,两岸壁立如刀削,河里凶残的鳄鱼正张着血盆大口,等待着一年一度的饕餮大宴开席。但为了生存,角马群视天堑为坦途,仍然奋力向前猛冲。那些年轻力壮的角马都一跃成功,最后只剩下母角马和它的孩子们在原地嘶鸣。这时,令人惊心动魄的情景出现了。只见母角马纵身一跳,但只跳到两岸之间,小角马紧随其后,踏着悬空的母亲的脊梁,用力一蹬,也都跳过了河。栽到河里的母角马挣扎着昂起头,深情地看了孩子们最后一眼,随即被激流卷走……母角马不愧为伟大的母亲,是它们,以母亲对孩子的终极之爱换来了整个角马种群的兴旺发达。
人类总是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把动物的优秀表现视为本能。但最新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哺乳动物的基因有95%以上与人类相同,大猩猩、老鼠竟达到98%与99%。动物对其子女的超凡关爱,不是本能,而是智慧。它们虽然不知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却懂得对孩子最大的爱是适时割爱,最大的不爱是没完没了的溺爱。
深爱如割,“连老母鸡都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人类就一定都能做到吗?我看未必。
感悟春天
(外一篇) 吴志刚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一转眼冬的身影已渐行渐远,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蹁跹而至。虽然残冬尚未褪尽,春寒依然料峭,但毕竟春的阳光已变得温暖,北风也不再刺骨。
春天来了,她将以她那特有的温煦催开桃蕾飘过柳梢,怂恿着柳枝钻出茸茸的花絮,然后又少女般披拖着浅绿的轻纱,在她那妊紫嫣红中起舞、回旋。
春天是心灵唤醒的季节,是情感萌发的季节,也是思绪涌动的季节。
迎着和煦的春风,那被尘封的往事又如烟云般浮现在眼前。那些年、那些事、那些景、那些物,宛若凿刻的石碑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印痕。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同龄的玩伴还沉浸在童年天真快乐的时光,我弱小的肩膀就已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正值风华正茂的我,心中充满诸多美丽幻想之刻,不幸却猝然降临身上。那也是一个寒冷的冬季,一场顽疾将我击倒在床。虽遍寻名医,却苦无良策。从此,我从人生的春天一下子就跌入了冬季,一个冰冷而又漫长的冬季。
五度寒暑,五度春光。病榻上的我即淡漠了季节的更替,也感觉不到春天的美好。多少个不眠之夜,痛苦的思绪如游魂般飘荡,这漫长的岁月该怎样度过?望着身边那些瓶瓶罐罐、嗅着空气中弥漫着的中草药气息,看着日渐枯瘦的躯体以及上面斑驳的针迹,我也曾经绝望过,以后的人生该怎样面对?不服输的我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凭借骨子里的顽强信念,我不住告诫自己,病痛算什么,那只不过是人生旅途的一种调味剂。来吧,该来的都来吧,我已经做好准备,勇敢地面对一切!一次次痛苦的锻炼,伴随着一身身汗水,一次次艰难的抗争……终于有一天我抛却了病榻,又重新站立了起来!
人生也如季节的变化。有冬寒便有春暖。
你看,那举着梅花的枝条,虽然瘦骨嶙峋,却迎风傲立,向大地播报着春的信息,
稚嫩的小草,顽强地冲破残冬的封锁,笑迎春日的温煦,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经过了生与死的抗争,也经历了炼狱般的磨难,终于迎来了这苍翠葱郁,柳新花香的春天。历经痛苦和成功的春天再也不显得苍白,它孕育着新的生机,萌动着青春的激情,涂染着如诗的画卷,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河水荡漾,柳丝婀娜。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春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一个充满活力的季节。我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化解掉心中的惆怅,让心中的丝丝暖流融去冬的寒意。
人的青春不正像春天一样,充满着生机和蓬勃的朝气吗?然而春天逝去可再来,试问人生能有几多春?不要虚掷时光,也不要浪费青春。在这春的大地,我们能不尽情的驰骋,纵情的放歌?
经历严寒方知春暖,只要勇敢地去追求,努力地去拼搏,顽强地去奋斗,我们的青春就不会消逝,在生命的季节里就会是永远的春天!
诚信是金
一个年近古稀,一个未至而立;一个握有绝世秘方,一个立志杏林生涯。一老一小,相差半百,却肝胆相照。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那非常时期,老人头顶着“黑四类”坏分子的帽子,整天背着背筐走家串户磕灰(倒垃圾),别人避之唯恐不及,而年轻人每次看到他,都主动和他说话,有时还帮助他倒垃圾。老人非常感动,屡次邀请年轻人到他家做客,均被年轻人婉言谢绝。又一次真诚的邀请,年轻人终于来到了老人的家。两人喝茶聊天,谈古论今,非常融洽。年轻人即佩服老人的学识,更佩服老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开朗、豁达;老人亦看重年轻人的诚实厚道。后来年轻人发现老人家中经常有求医问药者,原来老人手中握有绝世秘方!而年轻人此时也正痴迷于祖国医学的神奇博大。老人知道后非常高兴,一定要授年轻人以秘方。但每次均被年轻人以“君子不夺人所爱”为由而拒绝。不久老人病了,不能自己制药了,年轻人便到老人家中帮助他,很快就掌握了制药的技艺。老人说:“你自己在家中做药吧,”年轻人回答:“不,只要有您在,我就不自己制药!”几年过去了,年轻人一信守着自己的承诺,直到有一天老人盍然长逝。正是年轻人的真诚打动了老人的心,老人不仅对他倾囊相授,更将他那豁达、开朗的人生观留给了他。几十年过去了,年轻人没有辜负老人的期望,他已成为一位医学专家。
高尔基说过:“走正直诚实的道路,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对于一个人来说,必须对自己守信。《郁离子》中记载的一个商人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以及季布“一诺千金”免遭祸殃的典故,都告诉我们诚实守信自然得道多助,也就会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而不守信诺,失信于人,就会使自己遭受不幸。同样,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也取决于诚信。商鞅“立木取信”;周幽王则“烽火戏诸侯”。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
可见,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无诚不足以立身,无信不足以立国。“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诚信是金,生命只有在诚信中才显得伟大。
年画
孟宪华
又到了年终买年货的时节,听着爆竹不断地响起,看着街市上铺满地的对联和福字,还有那些五彩缤纷的挂历、台历,好想买一幅年画。没有年画的春节,就像是穿了一身新衣服的人,有新鞋子新帽子,唯独就是没有新袜子,袜子藏在鞋子里,别人不知道,自己却明白,心里总是空落落的有些遗憾。朋友说我是老土,那是乡下人的事,现在城里谁家还贴年画。是啊,在这个飞速发展的e时代,年画市场快速萎缩,繁华都市中年画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时代的一个符号。走在大街上,你若问起那些年纪轻轻的人,是否知道什么是年画,他们大多不会知道,但你问起西方的洋节,比如情人节、圣诞节和愚人节等,却是没有一个不知道的。
年画,就是过年(春节)时张贴的画。每当春节即将来临,故乡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正室、卧室、门上以及灶前等地方,都会张贴年画,既用以创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借以祈求上天赐予幸福,以消除灾祸与不幸。年画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民间艺术,延绵至今一千余年,凝聚了众多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承载着难以割舍的民族情结。有人说,它以独特的艺术样式,成为农耕时代老百姓家里的“墙上电视”。作家迟子健说:“最早迎接年的,不是灯笼、春联和爆竹,而是年画。”如今年依然过,然而有些东西却永远留在了童年的记忆里,伴随着生命的年轮,或生或灭,或在某一个时刻突然出现在脑海里,呼唤着我们去做点什么……
儿时过年,年画是一定要贴的,不论家里穷还是富。自从我记事起,我家的年画基本上都是由大姐购买,鞭炮却是二哥的专利,对联则由父亲亲自出马购买,因为父亲认为买对联是大事,我们小孩子家不能胜任。偶尔,我也选中一张两张年画让大姐买回家,但我选的大多是些革命样板戏,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和杜鹃山等。母亲不怎么喜欢,但也不太反对。大姐比较适中,买的年画中既有现代的,又有古代和时俗的。不论怎样每年必不可少的就是“连年有余”的年画了。画面中心一个白胖的小子,穿着大红肚兜,胸前佩戴一如意长命锁,手持莲花,抱着一条大红鲤鱼,可爱的神态让人怎么也看不够。画中形象质朴、自然、单纯,色彩鲜艳强烈。象征人丁兴旺,丰盛有余。除了寓意“连年有余”的吉祥年画,就是门神年画了,这对门神也是不可少的。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一个持剑、一个拿叉,威武地站在大门的两旁,为我们护院驱鬼。每当看到门神,我就想起电影《白毛女》里喜儿的那句歌词:“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我不知道世间有没有鬼魂,但还是不敢夜晚一个人出远门到田野里,每当看到磷火,就以为是“鬼火”拼命地往家跑,任谁说也不停。
贴年画的事也轮不到我的头上,哥哥姐姐们去做,我这个老末,只管站在一旁看看是否周正。母亲忙着收拾屋子和整理年货,父亲照常天天上班,他是越到年底越忙,所以贴年画的事,自然是哥哥姐姐们。二哥前面贴,大姐忙着刷浆糊,二姐端着浆糊锅,我抱着年画指指划划。大哥参军去了,因此二哥就有了统领权,他说怎么贴,贴哪儿,我们都听他的,从来没有争执过。我们兄妹几个一向团结,从不打架,偶尔吵几句也不记在心里,总是大的让着小的,小的听从大的。二哥最知道我的心思了,知道我喜欢哪张,就把哪张贴到我睡觉的地方。我好奇怪,为什么哥哥姐姐以及父母都知道我的心思,而我却不知道他们的心思呢?兄妹几个说着笑着闹着,一张张年画就在我们的玩乐中爬上了墙。祥和喜庆的年味,就更浓了。过年要的就是喜庆、热闹。一张张年画,使平淡的日子,一下子变成了红火火的年。
窗上也是要贴窗花的,那是母亲的专利。我们家最忙的就是母亲了,一天到晚看不到母亲闲着,也不知母亲什么时候剪好的,一觉醒来就看到的窗子上的剪纸,大红大红的纸,圆圆的圈里有小鸟、蝴蝶和牡丹以及树木,还有手拉手的孩子,最显眼的是那大大的福字。一切都是那么细腻雅致、富有动感,有着很强的装饰美感。心灵手巧的母亲,每年都变换着式样,剪些窗花贴到窗上,从不重复。不知道不识字的母亲是跟谁学的剪纸,也不知道她有没有样子,我曾好奇地翻过母亲那本唯一的鞋样本子,但从始至终也没发现有剪纸。我很喜欢母亲的剪纸,但在我们家换了玻璃窗后,就是贴了剪纸,经过一夜冰冻,太阳升起后也会慢慢落到地上。我不知重新贴过多少次,但都没有成功,只好作罢。
时代不同,“年味”已大不相同。我不知道现在的故乡,还有没有张贴年画的风俗,我已30载没有回故里过年了,洋溢着民间生活气息的年画该不会淡出人们的视线吧!年画的存在与否,似乎对我们的生活无足轻重,但仔细想想,年画作为中国众多民间艺术的一种,虽称不上国粹,但也是传统民间文化。在这个传统节日越来越淡,西方节日越来越浓的时代,如何保住传统的民间文化,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2012邂逅更好的自己
孙利
每个人生来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与拷贝,因为上天的旨意就是要赋予我们活出各自不一样的精彩。例如有的人身患残疾,却并不防碍他取得其他方面做人的伟绩:有的人样貌平凡,一样拥有流畅的笔锋。书写出一篇篇魅力洒脱的美文;还有的人天生能歌善舞,注定与艺术结缘,陶冶情操,绽放异彩。
可有些人见到别人取得非凡成就内心不是由衷敬佩和赞誉,反倒表现出羡慕、嫉妒、恨;有些人遭遇挫折失败后从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而是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还有些人处处明哲保身,凡事不思进取,甘愿碌碌平庸度日。可见,不同的生活态度演绎出完全迥异的戏剧人生。
生命只有一次,这是多么值得我们为些付出百倍千倍不懈奋斗的理由啊!呱呱附地那天开始,人与人之间本就存在诸多明显差异,无权自主选择出生地域、亲缘关系、家世背景、性别男女。可是,随着年岁增长、知识储备完善、眼界视野的扩展、自信心的建立,我们逐渐拥有了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显视出对待不同事物本该持有的主张见解;脚踏实地做出改变自身命运理应付出的真切努力。这时,正面积极的内因起到了绝对推动作用,曾经貌似强势或绲势的外因会越发变得不那么显眼。其实,他人通常更关注恰是现在的你,为人处世能否诚挚可信,一身正气;当头可否永不言败,从容淡定。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认清这点很多事情迎刃而解,与其耗时抱怨种种不公,不如勤奋耕耘,终会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崭新未来。
相信每一天都是全新的开始,我们必须满腔热忱投入工作生活中去,随时可以向比自己优秀的人请教学习,万万不可一味盲从攀比人家,那样只会给自己平添烦恼负累。但要和昨天的自己比对,哪怕今日取得了一点点进步,同样值得自我肯定与鼓励,悟得日积月累方能薄发出无限生机的真谛。
一次次挫败、站立;一回回倒下、崛起,生命之旅没有捷径可言,披荆斩棘,穿磨越砺,挥别昨日的阴霾,邂逅化茧成蝶的美丽。
母亲
秦朗
大多数小学的作文题目里总有一篇文章是关于母亲的,比如《我最敬爱的人》,《我漂亮的妈妈》,《最感动的一件事》。
的确。母亲对我们的好都能构成写作文的素材。可是那时候的我并不懂得真正的母爱,只记得歌词里唱的那句: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小时候做错了事也不用担心会被责怪,因为总有一把保护伞,就是母亲。大事小事都会不顾一切的为你抵挡。
慢慢的,我不是童年时代的乖乖女。到了青春期的我出现了逆反的心理,而且很严重,总觉得自己长大了,不用别人管了。
当时并不觉得是自以为是,就是觉得自己可以了,开始不听妈妈的话,虽然知道这样不对,可就是觉得妈妈老了,跟不上时代。
经历多了,受了挫折,发现还是家里好。家是避风港,家里有妈妈,家里是最温暖的地方,不单单是房子,而是妈妈的期待,妈妈的等待,妈妈怀中那满满的爱。
现在的我十七岁,不知道算不算是长大了,可是妈妈老了,而今却不觉得她跟不上进代,反而害怕时间太快,怕自己来不及回报。
有人对你好是因为你对她好,有人对你好是懂得你的好。小时候的我们是因为妈妈对我们好而爱她,现在对妈妈好是没有原因的,她对我们的好我们无以为报,终于,我明白现在的我是因为懂得她的好而爱她。
想听妈妈多叫几声自己宝贝,真的,那是最亲切的呼唤,最温暖的声音,最想听到的昵称,比任何声音都美妙。
从十月怀胎到岁月苍老,从为我们端茶倒水到抚养我们长大,从大事到小事,母亲为我们做了太多,付出了太多。
母亲,亲爱的妈妈,我该怎么感谢您对我的照顾?
趁年轻,好好努力,有个好未来,找个好工作,至少不让母亲在年迈的时候还为我们担心;趁年轻,拼搏一次,有个好生活,带母亲过几年好日子;趁年轻,全力以赴,不仅仅为了自己,也为了为我们付出一辈子的母亲。
偶然发现妈妈额头上的皱纹又增添了几条,虽然在母亲节的时候我送了母亲护肤品,我知道那是日夜操劳而形成的,不是几瓶护肤品就能抵挡得了的。
是啊,白了染,染了又白的头发,是岁月的造作还是琐事的残渣。
真希望时间可以倒退几年,如果当初可以懂得母亲的伟大,那么现在也不必自责当初没做到母亲的要求。
妈妈,我爱您,曾经,现在,将来,都爱您,永远爱您。
日暮乡关何处是
孤烟
我生于河北省的一个偏僻乡村,彼地距天津千里之遥。在当地,我母亲有个让我觉得颇为骄傲的身份——知青。
每个村庄似乎都有河流经过。村中一位长者曾指着绕村而行的那条小河对我说:“划着船一直走,就到你们天津了。”
他说:你们天津。
你们!天津!
在此之前,我从不知道,在家乡人眼里,我竟是半个异乡入。更没想过,有个地方,还未谋面,却竟然是属于我的,或者说,我是属于她的。
穷乡僻壤的孩子,总是对大城市有着一种莫名的敬畏。自那之后,我便无数次憧憬“我的天津”究竟有多么美丽、富饶、神奇。清楚记得,小学一年级,老师在讲到月亮的时候,我兴奋地大声宣布:“我姥爷能到月亮上去,因为他是天津人!”然后,在老师异样的注视下,我自豪地昂着头,丝毫不认为撒了谎。懂事后,我为自己这句话羞愧了很多年很多年……当我终于不再为此羞愧,反而生出了一丝感动时,我知道,我的心灵某处,成熟了。
忘记是几年级了,我终于有机会跟随母亲来津探亲。第一站,去的大姨家。早就听妈妈说,大姨家门口就是京杭大运河。可是,当我激动地跑过去,看到的却是干涸的河床和满满的垃圾。
姥姥家也在杨柳青附近,这里比我的河北老家富裕很多。但我已知道,妈妈的家乡并不是我理想中的天堂。
初中时,我被送来天津读书。后来,全家都迁来了。从户籍上说,我已是天津市西青区的一员,可是,我和我周围的人却都不这么认为。当时,不会说本地话,也不会说普通话的我,因为我的河北口音,遭受了无数的讥笑和白眼。我不知道妈妈家乡的人为什么这么对我,在河北老家,我谦卑的乡亲们对外乡人是非常尊重的,与我们不一样的口音一般都会被认为更加高贵。中学时代的我,被认定是极富“个性”的,是沉默和乖戾的,没有人认真了解过我内心的自卑和愤怒。越是被嘲讽,越是坚持乡音。在天津,我说了六年的河北话,这六年,足够让我决定用毕生的时间去痛恨一个词:侉子!
在那些年里,对于天津,对于西青,我没有丝毫的认同感。大学时,当有同学问我是哪里人时,我总是坚定地说:“我是河北人!”
大学毕业后,我回了一次河北老家。此时,爷爷奶奶早已静静地躺在了坟墓里,他们周围是一些我并不认识的亲戚的坟墓。老家的坟是没有墓碑的,光秃秃的土堆,每一座都一样。我趴在我认为的那座坟墓上哭了许久,哭得肝肠寸断,然后,被路过的亲戚告知:我上错坟了。
突然觉得,我和家乡之间的联系竞如此渺茫。我白发苍苍的奶奶再也不会站在村口的桥头喊我吃饭,我慈祥憨厚的爷爷再也不会举起双手任我从他的口袋里摸走一分、两分的硬币……我甚至不清楚他们的坟是哪一座。
我,被故乡抛弃了。
从那之后,当有人问起我是哪里人,我常常会口吃:“我是……我是……我应该算是……”
我是一个无根之人!这话说出来有些矫情,只好闷在心里,于是,益发觉得自己悲壮。
直到有一天,在QQ上与一个陌生人聊天,对方问我是哪里人,我随手回复:天津。
过了一会儿,我才意识到:不知从何时起,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承认了与“天津”这两个字的关系。这两个字,原本是不喜欢的,现在却越来越觉得亲切。
我有什么理由继续不喜欢这个地方呢?这个地方张开双臂迎回了自己的游子,容我一家安居乐业;这个地方人们的嘴巴虽然比河北老家的乡亲要恶毒一些,但灵魂是一样淳朴和善良的;这个地方有我爱的亲人、朋友、同事和学生,我的心已经不知不觉被他们温暖;这个地方已经认识到自己发展中的问题,治理污染,清净河流,重视教育,开发旅游……
这个地方虽然还不完美,但她正慢慢接近我儿时所梦想的天堂。
我不是无根之人!我的根生于两处,一处容我出生,让我怀念;一处容我长大,给我思想。
人生,多一个家乡,便多一份经历,多一种生活,多一份幸福。
所以,我何其幸也。
生命中的前三十年,我把自己的牵挂和感激洒在了出生的地方,今后,我将热爱现在脚下的这片土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芳草萋萋杨柳青。
我读书的故事
天津市南开实验小学 五年一班 吴若妍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眼中的书;“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刘向眼中的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韩愈眼中的书。而在我的眼中,书就是一把钥匙,让我打开文学之门;书就是一叶小舟,载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书就是一位慈祥的老师,告诉我一个个人生的道理。
我阅读过很多书,童话的、神话的、寓言的、历史的……只要被我碰上了,肯定是免不了被翻来覆去地看上几天。你可别说我囫囵吞枣哦,我倒真能从书中获得许多益处呢!《童话世界》丰富了我的想象力;《作文大王》让我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高;《中外寓言》让我懂得了一些人生道理;《红楼梦》、《水浒传》等一些经典名著,让我领略到了大作家们的风采。
周日,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它,书中的内容时不时的让我为之感动,让我陶醉其中。只要捧上一本书,我就会如饥似渴地看着,立马忘了吃饭,忘了时间,如醉如痴,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到了吃饭的时间了,妈妈说:“饭熟了,快点过来吃饭吧!……”这句话不知道妈妈说了多少遍,可我还在津津有味的看着。突然,话声停了,只听见“咳,咳……”我继续目不转睛地看着。“别看啦!”原来是妈妈,“唉,真是个小书虫呀!瞧,妈妈把饭菜给你端来了,你就在这里吃吧。”我点了点头,笑了笑对妈妈说:“谢谢您。”“就这一回,下次要吃完饭再看书啊!”妈妈边说边往外走。由于我看书看得太专注了,竟然把饭喂到了鼻孔里,害得我呛了半天,妈妈差点把我的新书给没收了。
其实,我真的应该感谢书,书不仅给了我许多有形的知识,更给我注入了许多无形的力量,教给了我许多深刻的道理,为我人生的航程指明了方向。再美的花儿也会凋零,再绚丽的彩虹也会消失,但只要有了书将它们珍藏其中,便会成为永恒的美丽。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