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幅珍藏在岁月深处的古画,必得循着年节的味道,沿着运河流淌的轨迹,在春天里徐徐打开。扑面而来的,有些古老的气息,有些乡土的淳朴,有些船家过往的繁忙,也有些文人儒雅的闲散。
这座叫做杨柳青的古镇,早先是一座水岸驿站,随着运河的开掘和京杭之间的漕运繁盛而开始了它的纪年。它不像天津、沧州、德州、济南那样,相隔的都是标准的240里,是从京城放出的传递快马,一骑绝尘、一鞭而就之地。杨柳青,更像是一座偎依在天津身畔,仰望着京都梦华的门户。如果说天津是北京的门户,杨柳青就是天津的门户。所以,打平津战役那会儿,也是从这里发起对天津城总攻的。追溯杨柳青的历史,常常就先读到一部运河史。那些片段、那些专章、那些年画人物、那些财富故事,便随水流淌,随风流传。北京和天津都市里的人,到杨柳青这个码头上赶集逛街买南方来的粮食、绸缎,也买当地艺人画的年画,贴在灶头、屋间、门楣。那是年关前必做的事情。到这里踏青赏春,摘野花、挖荠菜,轻拽着杨柳的枝条,漫步在老街小巷,吟诵些古诗今韵,则是阳春里必做的事情。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刚到天津工作,第一次到杨柳青,是参加刘亚楼解放天津的前线指挥所建成纪念馆的开馆仪式。土坯砖房,很普通的农家四合院,却仿佛能听到金钢桥桥头、天津城里隆隆的枪炮声。那时候的展馆陈列与现在不同,不求奢华但求朴素。在尚不能客观评价的时候,努力抢救收集了战争年代不少的珍贵文物。
后来,我也把杨柳青当作了常来之地,淘洗历史,聆听今音。在这里听过石家大院的戏曲演唱,拜访过传承绝活的年画艺人,欣赏过春节的花会高跷,研讨过杨柳青年画舞蹈,赏读过业余作家们的美文佳作。也时不时地陪同一些国内国外的朋友参观杨柳青。随着城市化建设,杨柳青镇里修了广场、建了高楼,古镇上的老门老院越来越珍稀。我更是经常来这里,特别是春天来得最多。没有什么既定目的,就是借着春风和煦,周末过来到运河边上挖点时令野菜,到镇里串串小胡同,看看老房子,到老乡家里随便坐坐,吃点乡间菜肴,当作一种精神享受。
两年前,天津西站改扩重建,杨柳青取代天津西站成了京沪线上繁忙的临时客站。我每次到济南、去青岛、回淄博老家,都要到杨柳青坐车了。杨柳青站,像当年重建天津站时的月牙河站,先得到了改扩建。从城里到杨柳青开通了多路公交车,交通更便捷了,坐上669路公交车,三十多分钟就到了。而杨柳青,又不同于月牙河那个站点,后来用完就拆除了。杨柳青,却有可能把建筑留下来,把繁盛也留下来。因为,到这里定居的城里人越来越多了。杨柳青不再偏安一隅。人在变,镇在变,城在变,它更像天津的一座花园,都市的一片“绿肺”。添了美、增了色,安居、祥和,把只属于春天的诗画意境布散到了任意的时节。
又是杨柳青青时,我又一次来到这里。御河街、石家大院、王树村年画博物馆、运河两岸,每一处走来,古镇越发显得漂亮,焕发着青春。与西青区的文友们相聚,他们用诗文,用画笔,热烈地赞扬着自己的家乡。文字中,笔墨里,是那么的真纯、自然,散发着这片杨柳青青的土地上独有的温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