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书法奥秘的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 期刊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7358
颗粒名称: 揭示书法奥秘的人
其他题名: 记“包络网格习字法”发明人张凯
分类号: K825.72
页数: 2
页码: 52
摘要: 本文收录了2004年第3期总第25期出版的《杨柳青》揭示书法奥秘的人记“包络网格习字法”发明人张凯情况。
关键词: 杨柳青 书法 张凯

内容

最近,出生于西青区南河镇大卷子村的张凯先生,经多年研究的“包络网格习字法”获国家艺术发明专利。由他编写的《包络网格习字帖》也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并在天津图书大厦及全国各大书店发行。一时间,“农家娃书法研究获国家专利”的新闻,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
  求索
  张凯先生的祖父、父亲、大伯都酷爱书法,他的亲友、老师、同学中也不乏书法爱好者。受环境的熏陶,张凯自幼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书法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研习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章法循序渐进,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否则,尽管有良好的愿望和积极的努力,往往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张凯在长期的习字过程中,就曾遇到过这种困扰。有相当一段时间,他总感到自己尽管付出很大努力,但收效甚微。因而,常常陷入十分苦恼的境地。怎样练好书法?能不能研究一种方法帮助书法学习,成了萦绕在张凯心头的一个梦想。从那时起,具有一股犟劲的张凯开始了对书法书写方法的研究。渐渐地,这项研究成了他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以至于达到痴迷程度。从中学到大学,一直到走上工作岗位,这项研究从未中断过。在大学期间,张凯学的是建筑专业,毕业以后一直从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先后获得了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房地产,评估师、高级工程师等职称,成了一名建筑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多年来学习、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时间十分紧,但是,这不但没有影响张凯对书法的研究,反而在一定程序上为他的研究工作拓展了思路,增加了知识底蕴。
  在长期的研究中,张凯对历代书法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了反复的临摩分析,研究各自的书写风格和书写规律。对他们的书写特点进行归纳比较,不断加深对书法结构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张凯对长期以来指导书法学习的各书法用格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他深感现有的各种书法用格在书法学习中具有较好的规范指导作用,对练习书法有很大帮助。但是,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果在书法用格上取得突破,使书法学习有一个更科学的规范,就能提高效率,使书法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张凯把对书法用格的研究确定为自己的主攻目标,并付诸于具体行动之中。
  跨越
  从一定意义上说,任何一个成功都是建立在无数失败的基础之上的。而要在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书法领域里有所发现,有所突破,那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更何况从事这项探索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家子弟。因为在一般人看来,从事书法研究那是专家学者们的“专利”。但是,张凯毕竟是张凯,他决心要在这个在常人看来是不可能的领域里闯出一条道路,实现自己的梦想。张凯深知,任何的成功都是建筑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和不懈的努力之中的,书法结构理论研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更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做基础。否则美好的梦想只能是一场空想。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张凯决心从基础做起,不断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从孔子的学说到《文心雕龙》的论述;从唐欧阳询的“三十六六法”到明李淳的“八十四法”、清黄自元的“九十二法”;从明赵宦光的《寒山扫谈》到康有为的《广艺舟双辑》;从米字格、田字格到回字格、九宫格;从书法引伸到事间万物;从易经学说、佛学到天体、宇宙理论;从建筑结构学到人体结构学;从美学、力学到阴阳五行学说……张凯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不辍。在此过程中,他对大量书法汉字的外包线及动势进行了深入的比较、揣摩。以探求其中的共性特点和个性特征,从中寻找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张凯虚心向身边的师长、朋友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与他们共同探讨一个个方案的可行性。通过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层层深化和一次次的不断总结完善,一种全新的书法结构理论“书法包络网格”终于孕育成形并诞生于世。
  包络网格由6界、3经、5、6网共20条线段交织成平面骨架,它分别从外界、纵向、横向、斜向为汉字提供了外围界线轮廓、中轴线、中堂、上下方间,动势、笔画角度、形状及左右分间等全方位的参照。特别是纬线TQA=1/6角度的提出,为汉字书法提供了横向普遍直观的动势参考。由此确定的统一斜六边形的界,打破了传统方框对字外形认识的误导,挣脱了传统横平的束缚,明确表达了字的整体动势。为汉字确定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界,更明确了汉字外形渐变的特点,使书写真正做到起止明确,收放有度,从而达到了立书法骨架之象、尽结构法则秘旨之意的目的。实际上是一个经纬界极坐标系。网格中的点、线、面用传统的概念定义,使其和传统文化对接,以导出其固有的文化渊源,寻此可探究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并可挖掘中国传统美学的新亮点。
  升华
  张凯深知,“包络网格习字法”的提出,只是在书法结构研究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如何让它更加完善、成熟,还需要精心打造。经过认真思考,张凯把目光投向北京。他决定把研究成果呈送中国书法界的最高权威机构—中国书法家协会请教,让自己的“新生儿”接受最严格的检验,以使它能够尽快成长壮大,为书法艺术的推广普及发挥积极作用。
  在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前辈们热情地接待了这位年轻的不速之客。中国书协会刊《书法通讯》主编张巧珍老师研究了他的有关资料后,对这一发明十分赞赏,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此后,由于“非典”肆虐,张凯除了用电话与中国书协保持联系外,剩下的就只有等待,等待……时间一天天过去了……2003年某月的一天,从北京传来喜讯—“包络网格习字法”得到了中国书法界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书法界专家们经过研究,深感惊讶。他们发现,包络网格与历代书法家的书法结构十分吻合。这种现象令一些专家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有的专家猜测,是否古人就有这种类似的书法秘诀只是秘而不宣?也有的专家认为,这也可能是书法发展到极至,由于自然审美趋同与法,而无意中产生的结果,亦即自然造物的结果。一时间,这一发明在专家们当中引起轰动。他们为书法结构理论研究取得的新突破感到十分的欣喜和由衷的高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度沈鹏先后题写了“立象尽意”,副主席刘炳森先生题写了“妙法尽显”,张飙先生题写了“别具一格”等题字,以此表达他们对这位年轻后生及其“包络网络习字法”的肯定和鼓励。沈鹏主席还亲笔为张凯编写的《包络网格习字贴》题写了书名。中国书协著名书法理论研究家于曙光先生亲自为《包络网络习字贴》作序,对包络网格习字法给予了高度概括和肯定。于曙光先生在序言中指出“书法包络网格给感性的书法确定了一个理性的骨架,实际是对书法结构理论的象化和补充,是对各种书法用格的突破和发展。实现了立书法骨架之象尽书法秘旨之意之目的,使很多结构法则明确地表现出来,更多书法奥秘能展现在世人面前。”“书法包络网格相对于历史上的结字理论更加直观科学”,“对书法结构法则的表现更加明确全面”,“相对于以往的书法用格其参照指导作用更加准确到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很强的可操作性”,“在书法研究、教学、练习上可以发挥出极大的指导作用”。“借助它可以更迅速准确地认知和掌握书法结构法则”,“使书法教学更加科学、理性、直观”,“使书法练习真正做到起止明确收方有度”,“可以对名家书法进行更精细的对比研究”和“对书法家的书法风格进行再创造”。“书法包络网格的发现是书法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它将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书法艺术做出贡献”。
  张凯成功了。但是他深知,已有的成功只是实现自己书法梦想的第一步。目前,他在继续深化包络网格研究的同时,正在筹备“包络网格习字法”的推广普及工作,争取让更多的人运用这一方法迈入书法艺术的殿堂。他还计划将“包络网格习字法”推向国外。让“包络网格习字法”在促进书法艺术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复学返校园,学习进步受表扬。
  红:年级组里我考第一,
  军:县里竞赛我得过奖,
  红、军:刻苦学习争了光,也为家乡争了光。
  李:好,你们真是好样的!
  团:这位是我们区的张叔叔,他资助的孩子叫小芳。
  张:小芳呢,她在这吗?
  生甲:张叔叔,您好(献花环)
  张:你是小芳?你的腿好啦?
  生甲:不是,小芳不能来了,她给您带来一封信。
  (张展信,众人围上来,放画外音,背景音乐《思乡曲》)
  敬爱的张叔叔:
  您好!前天接到您的信,知道您要来我们学校,我高兴极了。现在,我都四年级了,却还没有见过您一面,我多想当面叫您一声叔叔啊!
  去年,我们这发大水,冲走了我们的家园。我和妈妈在水中漂啊漂啊,那水声好大,我好害怕。漂着漂着,妈妈就不见了,我哭着大声喊妈妈——妈妈——妈妈——。一个浪头打过来,把我激到一棵大树上,是解放军叔叔救了我。从我醒过来就再也没有看见过妈妈。而我的腿,也站不起来了!一辈子都站不起来了。您知道我的情况后,又给我买了新轮椅。出了医院,我又可以上学了,是同学们一直推着我上学。上学期考试,还得了全班第三名呢。
  就在昨天,解放军叔叔找到了我,说他们医院能治好我的腿,并请几位专家要给我会诊。我心里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我又能站起来了,又能和同学们一起上学了。可是,去了医院,我就不能和叔叔见面了,我还有很多话没和叔叔说呢。
  今天,解放军叔叔就要来接我了。张叔叔,我多想见您一面啊!叔——叔——
  张:小芳,好孩子,叔叔看你来了!
  (小芳坐轮椅上)
  生甲:你们看,小芳来了
  (大家迎上前)
  师:小芳,你怎么没去医院?
  芳:老师,解放军叔叔知道我的情况后,让我晚一天再去。我想同学们,我想张叔叔!
  张:小芳,叔叔也想你啊!
  芳:叔叔——
  (在温馨的气氛中,奏响《爱的奉献》,歌手上,众生伴舞)(结束)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孙永亮
责任者
张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