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粮食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寺镇志》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63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粮食作物
分类号:
F326.11
页数:
2
页码:
126-127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天津津南区大寺镇的粮食作物种类和栽培方法。该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包括麦类、玉米、高粱、谷子等,其中小麦、玉米、高粱的品种不断得到引进和改良。在栽培方面,不同作物采取了不同的种植方法,包括密植、施肥、浇水等措施,以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文章还介绍了该地区在粮食生产方面的经验和技术。
关键词:
大寺镇
种植业
粮食作物
内容
一、种类
境内粮食作物品种主要有麦类、玉米、高粱、谷子等。
1、冬小麦
农家品种有大红皮、葫芦头、长芒。70年代引进工农3号、科遗21、北京1号。80年代引进农大311、139、北京10号、东方红3号。
2、春小麦
农家品种一直延用到60年代末。70年代引进津春5号。
3、大麦
农家品种有长芒大麦、米大麦。70年代引进六石淮、葫芦头。
4、玉米
农家品种有金皇后、白马牙、灯笼红。70年代引进双跃3号、郑单7号、中单2号、白单4号、丹玉6号。80年代引进鲁原单4号、8号。90年代以种植津唐1号、津玉103号、津鲜1号为主。
5、高粱
农家品种有大红散码、大白散码、瞎尾巴粘。50年代有小红散码、小白散码。60年代引进多穗、千斤红、鹿邑歪头。70年代引进遗杂7号、原红10号、津杂4号、津杂9号
6、谷子
农家品种有大黄、绳头、金钱子、铁头碰等品种。
二、栽培
1、小麦
解放前种植农家品种。为大垄、平播、稀植。多不浇水。50年代,有小面积水浇麦。1958年出现高密度种植,亩播量50斤以上,有的竟高达400斤,造成大面积减产。1967年采用“四密一稀”法,节省种子5%,比大垄平播提高产量15%。1975年推广“六密一稀法,”重座底肥,保全苗、促分蘖、成穗,并适时施拔节起身肥,巧施穗粒肥,注重保叶面系数,而后浇好冬前水,早春轧田保墒。
2、玉米
50年代以春播为主。70年代始有夏播,注重平整土地,选用良种。3至4片叶间苗,5至6片叶定棵。适时施拔节肥、孕穗肥、促根肥、壮秆肥。使其增加粒数、籽粒饱满。
3、高粱
50~60年代种植粗放。70年代始通过精耕细作,使耕地松暄细碎、地面平整。每亩施农家肥5000至8000斤,拌过磷酸钙20斤,尿素4斤与种子隔离施入。3至4片叶间苗,6至8片叶蹲苗,中耕培土,破土保墒,并适时施拔节肥,孕穗肥。
4、谷子
50~70年代,春谷冬耕春耙,夏谷浅耕耙耢、适时早播。施足底肥,追施叶龄肥,谷收四壮(壮苗、
知识出处
《大寺镇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文介绍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的情况,包含了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建置、户籍人口、农业、养殖业、林业、工业、商业等篇章信息,以及各篇章所包含的内容概要。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寺镇
相关地名